JPhysD执行编委访谈|深圳大学周晔教授

13 Nov 2025 gabriel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PhysD)发表应用物理各领域的前沿研究和综述。近日,我们采访了JPhysD期刊执行编委之一,来自深圳大学的周晔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对期刊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相关的领域研究?

我选择神经形态材料作为研究领域,主要是因为它结合了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前沿发展。神经形态材料构筑的新型器件能够模拟人脑的神经元和突触行为,为新一代高效、低能耗的信息处理和存储器件提供了可能。随着智能硬件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硅基器件已经逐渐接近物理极限,而神经形态材料则为突破现有瓶颈、实现类脑计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一领域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在这一方向上做出贡献。

 

2.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我主要聚焦于基于有机材料的神经形态器件,包括有机忆阻器、突触晶体管等。我的团队致力于有机复合材料设计、器件结构优化以及器件在类脑计算中的应用研究。我们还关注材料的柔性特性,希望推动神经形态器件在可穿戴电子、智能传感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3. 您认为五年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将会是什么?

未来五年,神经形态材料的研究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材料的多功能集成与可扩展性,推动器件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系统化发展;低能耗、高速度的神经形态器件,实现更接近生物神经系统的性能;材料的柔性与生物兼容性,促进神经形态器件在医疗健康、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应用;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结合,推动软硬件协同创新。随着跨学科合作的深入,神经形态材料有望在智能信息处理和新型计算架构中发挥更大作用。

 

4. 是什么吸引您加入JPhysD期刊编委团队?

JPhysD作为国际知名的物理学期刊,拥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高质量的同行评审体系。加入JPhysD编委会,我能够与全球顶尖学者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参与推动应用物理学领域的发展。JPhysD高度重视新兴交叉领域的研究,非常契合我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我希望通过编委会的工作,促进神经形态材料与器件等前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学术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5. 您认为像JPhysD这样的期刊对领域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JPhysD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高质量、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它不仅推动了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前沿研究,还促进了跨学科的创新与合作。期刊严格的同行评审保证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助于引领学科发展方向。JPhysD也关注新兴领域和应用前景,为年轻学者和新兴团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对于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知识传播和技术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编委介绍

周晔  教授

深圳大学

  • 周晔,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物理学科负责人,IOP/IET/RSC Fellow,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08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加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独立工作。主要从事神经形态材料、器件与系统的研究,在Science、Chem. Rev.、Chem. Soc. Rev.、Nat. Electron.、Nat. Commun.、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6000余次,H-因子68,获授权中国与美国发明专利25项。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担任IOP、IEEE、Elsevier、Taylor&Francis、RSC旗下多个国际期刊的执行编委、顾问编委、编委。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 2024年影响因子:3.2  Citescore:6.4
  •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PhysD)发表应用物理各领域的前沿研究和综述,具体包括:应用磁学和磁性材料、半导体和光子学、低温等离子体和等离子表面相互作用、凝聚态物理、表面科学和纳米结构、生物物理以及能源等六个领域。文章类型包括原创性论文、研究路线图、通讯以及每年针对热点研究的专题综述和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