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 all

Year: 2025

21 Mar 2025

2025 2DM青年科学家奖及新锐青年科学家奖揭晓!

2025 2DM青年科学家奖(The 2025 2DM Young Scientist Awards)由2D Materials期刊联合2025第十二届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首届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联合发起。该奖项旨在表彰在二维材料领域内取得重大贡献且展现非凡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限于1985年1月1日之后出生)。该奖项将在2025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暨二维材料国际研讨会(2025年4月11-13日)上举行颁奖仪式! 同时,为了进一步鼓励二维材料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探索,面向未来,我们同时设立了2DM新锐科学家奖(The 2025 2DM Emerg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s),以鼓励二维材料领域潜心研究、勤奋钻研的优秀的早期科研学者,支持接续梯度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获奖的青年科学家和新锐青年科学家将受邀在2DM青年科学家分论坛做专题报告。 我们的获奖青年科学家及新锐青年科学家在二维材料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不断进取,代表着二维材料领域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相信未来他们将取得更多科学成就! 大会详细信息,欢迎您点击此处链接(http://www.sz-graphene.ac.cn)或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访问会议主页查看了解。 获奖名单 2025 2DM青年科学家奖 The 2025 2DM Young Scientist Awards (按首字母顺序排列)     杜罗军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胡晟 厦门大学     梁世军 南京大学     林君浩 南方科技大学     刘富才 电子科技大学     刘磊 北京大学     师恩政 西湖大学  ...

20 Mar 2025

IOP论坛在南科大举行,薛其坤校长对谈英国物理学会主席基思·伯内特爵士

在3月18日的IOP(Institute of Physics)论坛暨南科大讲堂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与英国物理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基思·伯内特爵士(Sir Keith Burnett)分别进行演讲,并就“中英物理学科研与教育合作”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会议于会议中心音乐厅举行,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商学院双聘教授、英国物理学会会士马兆远主持会议。 基思·伯内特爵士是英国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领袖,因其通过创新和教育促进再工业化的影响力而受到广泛认可。伯内特以“物理学的未来发展”为题做演讲。他指出,中国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在Nature指数中名列前茅,中国高校的科研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他提出了关键问题:这些科学进步究竟如何影响整个社会?在电动汽车等新兴技术塑造未来的同时,科学的影响是否真正惠及所有人?他强调,物理学不仅推动科技进步,也对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伯内特呼吁中英双方加强大学与产业的紧密联系,将先进技术直接应用于工厂生产,并增加技能培训。 薛其坤校长则以“从原子级材料生长控制到物理学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题做演讲。他详细介绍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展历程和拓扑绝缘体在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展现的独特物理特性,并分享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例如,利用拓扑材料作为无强磁场依赖的量子电阻标准,以及在二维 Moiré 材料体系中观测到的分数量子态等,这些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器件的发展。此外,他还分享了常压高温超导研究最新成果,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科研。 随后,基思·伯内特爵士为薛其坤校长颁发了英国物理学会荣誉会士证书。这一荣誉彰显了国际学术界对薛校长在物理学领域卓越贡献和推动中英物理学交流合作的重要认可。同时,薛其坤校长也为基思·伯内特爵士颁发了南科大讲堂证书。 在对谈环节中,两位院士就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与挑战进行了热烈讨论。薛其坤校长与伯内特爵士一致认为,教师在新时代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基础概念、培养创新学习方式,并不断强化技术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以确保理论与应用相辅相成。在探讨中英物理学合作趋势时,他们指出,尽管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但科学家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创新精神始终不会改变。 两位院士还回答了南科大学子关于如何参与中英教育与科研合作的问题,鼓励同学们保持自信,多与导师交流,并勇于迎接挑战,共同攀登科技高峰。 相关链接:https://www.iop.org/about/awards/honorary-fellowship/our-honorary-fellows/professor-xue-qikun   来源:南方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 素材提供:物理系 采写:曾昱雯 摄影:张晓燕

19 Mar 2025

物理世界|μ子的磁矩揭示了标准模型的巨大缺口——或者,并没有?

《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是世界领先的物理杂志,并以月刊的形式发送给英国物理学会(IOP)的所有成员。《物理世界》的每一期都涵盖了世界各地科学家都关注的时事新闻和关键问题,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和科学作家的专题文章、综合新闻和分析,以及精辟的观点文章。 我们将不定期精选出其中的优秀文章,供大家阅读。希望您喜欢阅读本期文章! 文章介绍 The muon’s magnetic moment exposes a huge hole in the Standard Model – unless it doesn’t In 2021 the Muon g-2 Experiment at Fermilab found a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of the anomalous magnetic moment of the muon,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new physics. More...

19 Mar 2025

ROPP研究文章|降噪量子密钥分配

This illustration is taken from the open access article showing Figure 6. Noise reducing strategies in free-space QKD. Sunlight intensity at 1550 nm is around five times weaker than it is at 800 nm. Reproduced from [57], with permission from Springer Natur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 is a swiftly advancing field with the great potential...

18 Mar 2025

JPhysA编辑优选:分形维数与Goldstone模的计数规则

本篇研究来自重庆大学现代物理中心周焕强课题组。本文针对呈现B类Goldstone模的对称性自发破缺的量子多体系统,本工作通过研究其纠缠熵的标度行为,发现热力学极限下基态纠缠熵呈对数发散,且其系数为Goldstone模数的一半。此外,通过呈现自相似性的一组正交基,揭示了基态子空间存在内蕴的抽象分形,其分形维数为B类Goldstone模数。因此,Polyakov关于标度不变性意味着共形不变性的推测是不成立的。 文章介绍 Fractal dimension and the counting rule of the Goldstone modes Qian-Qian Shi(史倩倩), Yan-Wei Dai(代艳伟), Huan-Qiang Zhou(周焕强) and Ian P McCulloch 通讯作者: 周焕强,重庆大学现代物理中心   研究背景: 对称性自发破缺是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对于连续对称群自发破缺,会涌现无能隙的Goldstone模。对于相对论性系统,无能隙Goldstone模数与破缺生成元数相同。对于非相对论性系统,无能隙Goldstone模数与破缺生成元数之间的关系极为微妙。特别是,量子自旋1/2 Heisenberg铁磁模型是否应该由连续对称性自发破缺描述的问题,曾在Anderson 和Peierls之间引发争议。基于Nambu富有洞察力的观察,Watanabe 等人将Goldstone模分为A类和B类,给出了Goldstone模的合适分类。 本工作通过研究呈现B类Goldstone模的量子多体模型纠缠熵的标度行为,包括量子自旋s Heisenberg铁磁模型, 量子SU(N+1)铁磁模型和量子自旋1各向异性铁磁模型(其对应的B类Goldstone 模数分别为1, N和1),揭示其基态子空间内蕴的抽象分形,并证明其分形维数等于B类Goldstone模数。   研究内容: 本工作针对呈现B类Goldstone模的量子多体系统,研究了其纠缠熵的标度行为。首先,通过标度不变性论证了纠缠熵呈现对数标度行为。随后,针对量子自旋s Heisenberg铁磁模型, 量子SU(N+1)铁磁模型和量子自旋1各向异性铁磁模型基态子空间的一组正交基,证明存在严格的Schmidt分解,且子系统的正交基与系统的正交基彼此相似,因此呈现实空间自相似性 – 分形必须具备的本质属性,因而揭示基态子空间内蕴的抽象分形。严格的计算表明,在热力学极限下,这些正交基的纠缠熵呈现对数发散。同时,与量子自旋1/2 Heisenberg 铁磁模型纠缠熵的严格结果结合,确定其对数标度关系对数项前的系数为Goldstone模数的一半。 结合Doyon 等人基于场论研究量子自旋1/2 Heisenberg铁磁模型纠缠熵的有关结果,我们发现,对于基态子空间的一组正交基,分形维数与B类Goldstone模数等同。 对于所列三个具体模型,本工作开展了大量的数值计算,所获结果支持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 本工作的结果表明,存在不同类型的标度不变量子物态。特别地,与呈现B类Goldstone模的对称性自发破缺相对应的标度不变量子物态不是共形不变的。因此,Polyakov关于标度不变性意味着共形不变性的推测即使对于量子自旋1/2 Heisenberg铁磁模型也是不成立的。这为从量子纠缠的视角区分不同的量子物态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介绍 周焕强  教授 重庆大学 周焕强,重庆大学现代物理中心教授,长期从事数学物理、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迄今已在国际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近年来, 主要研究兴趣涉及强关联系统、量子临界现象和量子多体问题。 期刊介绍 Journal...

17 Mar 2025

欢迎西湖大学陈虹宇教授新任Nanotechnology期刊编委

IOP出版社旗下期刊Nanotechnology近日宣布西湖大学陈虹宇教授加入该刊编委会,担任编委。我们在此表示热烈欢迎! 编委介绍 陈虹宇  教授 西湖大学 陈虹宇,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9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在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起在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任助理教授;2011年升为终身教职副教授;历任化学系副主任 (Deputy Head)、数理学院副院长 (Associate Chair)、理学部副主任 (Associate Dean)。2016年加入南京工业大学,共同组建了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任执行院长。2021年7月加入西湖大学,任理学院教授、校长助理、本科生书院院长。陈虹宇致力于推进纳米合成的控制力,发展新的合成方法(类似有机反应),发现其背后的机理,并应用这些工具拓展新颖的纳米结构,探索新型应用。其发展的合成方法包括1)通过固-固界面的构筑,连续调控核-壳、偏心、Janus等纳米结构;2)纳米线的溶液操作方法,如盘旋成圈,扭转成麻花,编织成绳等;3)手性纳米结构的构筑;4)位点选择性的多步纳米合成;5)新的操控手段,如通过宏观载体的拉伸,超声造成弯折,外磁场诱导变形等。共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在高影响力杂志(IF>10)的文章有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培育项目各1项、新加坡科研项目1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杭州市领军型创新团队项目1项。其培养的博士、博士后中,有20人成为国内外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期刊介绍 Nanotechnology 2023年影响因子:2.9  Citescore:7.1 Nanotechnology(NANO)创刊于1990年,是第一本纳米科研和技术领域的专业期刊。NANO发表纳米技术研究发展前沿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及纳米研究进展的综述,主要集中在纳米能源、生物和医学、电子和光子、图案和纳米加工、传感和驱动、材料合成和材料性能等领域。

17 Mar 2025

ERCL特刊征稿|Bottom-up Construction of Climate Risk Information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Theodore G. Shepherd,英国雷丁大学、德国尤里希研究中心 Kendra Gotangco Gonzales,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Masilin Gudoshava,肯尼亚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气候预测与应用中心(IGAD) Jennifer V. Lukovich,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 Anna Sörensson,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理事会 Chi Huyen Truong,尼泊尔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   主题范围   Children from the primary school No 186 in Ciudad Evita, La Matanza, Argentina, installing a rain gauge to improve the communitary local flood alert. Copyright: Anticipando la Crecida http://anticipandolacrecida.cima.fcen.uba.ar/   Climate actions and solutions at...

14 Mar 2025

欢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阳研究员新任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编委

IOP出版社旗下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近日宣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阳研究员加入该刊编委会,担任编委。我们在此表示热烈欢迎! 编委介绍 陈阳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陈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主要从事复合极端事件机理、归因和变化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Climate Change等刊物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成果多次入选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并应用在世界气象组织极端事件监测、气候风险信息服务以及国家级气象业务中。作为主要作者编写《IPCC 全球升温1.5°C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等国内外科学评估报告。担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灯塔计划工作组成员、国际检测归因工作组(IDAG)成员、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资深科学官等职务。 期刊介绍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3年影响因子:5.8  Citescore: 11.9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ERL)以金色开放获取模式出版,作者可选择将原始数据作为补充资料与文章一起发表。所有研究人员可以免费获取这些研究成果。ERL汇聚了关注环境变化及其应对的研究团体和政策制定团体的意见,涵盖了环境科学的所有方面,出版研究快报、综述文章、观点和社论。ERL顺应了环境科学的跨学科发表的趋势,反映了该领域相关的方法、工具和评估战略,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广泛贡献。

13 Mar 2025

ROPP研究文章|色散增益增强非对称谐振无线电能传输

A series of illustrations taken from the open access article showing Figure 1. Comparison between conventional-gain-based and dispersive-gain-bas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chemes as the coupling coefficient k varies. (a) Conventional saturation-gain and dispersion-gain schemes. (b), (c) Comparison of (b) devices’ gain and (c) steady-state required gain spectrum. Circuit diagrams of the coupled resonator system using...

12 Mar 2025

注册成为IOP出版社审稿人——获得折扣、奖励与培训

成为一名审稿人,不仅有助于您紧跟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还将对您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IOP出版社高度重视并奖励审稿人对学术研究的关键贡献,作为一名您所在领域的审稿人,您可以获得以下权益:   审稿人文章发表折扣:在完成审稿后的两年内,您可申请IOP出版社旗下金色开放获取期刊的10%文章出版费用折扣。任何参与审稿的学者都可以获得这一折扣。 透明评审与联合评审:在部分期刊中,您可以选择加入透明同行评审(Transparent Peer Review),公开您的审稿报告并查看其他审稿人的报告。此外,我们还提供联合评审(Co-review) 选项,帮助经验不足的青年学者与资深研究人员或导师合作,共同提升审稿能力。 年度审稿人大奖:作为审稿人,您将有机会获得IOP出版社年度审稿人奖项。 官方认可:您的审稿工作将通过Web of Science审稿人认证服务(Reviewer Recognition Service)获得正式记录和学术认可,提高可见度。 免费同行评审培训:您可以加入“卓越同行评审:IOP培训和认证(Peer review excellence: IOP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免费在线课程,该课程为物理科学领域的审稿人量身打造。   >>点击此处链接,加入IOP出版社审稿人社群。

11 Mar 2025

NCE特刊征稿|2D materials for intelligent computing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缪峰  教授 南京大学 缪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类脑智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暨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入选者,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电学性质的基础研究,以及二维材料在信息器件领域的应用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二维材料的量子电子输运与物性调控,场效应电子器件,光电探测器,存储器与类脑计算器件等。在二维材料电子输运与信息器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多项工作在国际同行中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Nature/Science子刊(19篇)、Phys. Rev. Lett.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共发表SCI论文150余篇,Web of Science总引用30000余次,Google scholar总引用41000余次;已获授权/申请美国与中国发明专利>40项。目前担任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编委,IEEE电子器件学会神经形态计算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类脑智能分会委员会委员,还担任Nature、Science、Nature Physic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Photonics、Nature Synthesis、Nature Comm.、Science Advances、Phys. Rev. Lett.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梁世军  教授 南京大学 南京大梁世军,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类脑智能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获得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南京大学,分别担任副研究员、副教授和教授至今。研究兴趣包括AI for materials science, 二维材料物态调控、智能半导体、半导体智能制造、智能物理学、类脑智能计算、物理计算等。取得了若干创新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片上材料合成实验室”材料制备新范式,打破了传统材料制备与器件应用之间的壁垒;提出了可重构二维电子器件新设计思路,大幅节省了构建类脑计算电路所需硬件资源;研制了包括可重构图像处理、宽光谱卷积处理、视觉运动感知机等在内的多功能类视网膜器件,为智能机器视觉的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思路;开发了包括感内动态计算、大规模并行类脑计算、并行存内无线计算等在内的多种高能效智能计算架构。截至目前,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 (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Nature Electronics (5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篇)、Science Advances (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Advanced Materials、IEDM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和电子器件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被包括Nature Electronics/Materials “News & Views”栏目、Semiconductor Today等专题报道。担任包括CPL、半导体学报、极端制造等在内的多个期刊青年编委,以及APL electronic device的国际青年编委等。   HeeJun Yang...

11 Mar 2025

IOP出版社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创办全新钻石开放获取期刊AI for Science

IOP出版社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推出全新钻石开放获取期刊AI for Science(AI4S)。该跨学科期刊将涵盖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在应用物理、材料科学、化学、生物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 AI for Science的创刊旨在满足AI科学日益增长,高质量期刊不足的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已成为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过去五年的增长速度几乎是整体科学产出的十倍。 该期刊加入IOP出版社不断扩展的合作期刊系列,不仅与IOP出版社的开放获取期刊系列相辅相成,也进一步提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新材料研究方面的影响力,同时助力中国材料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所有文章均将在开放获取模式下发表,出版费用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全额资助。除常规文章外,期刊还接受短文章、快讯、长篇综述文章(涵盖特定领域的系统性综述)和观点文章(发表权威学者的见解与判断)。 IOP出版社全球合作出版总监Violeta Ribarska表示:“随着AI不断改变科研方法并推动技术突破,AI for Science将成为助力AI驱动科学发现的重要平台。我们很高兴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携手合作,凭借我们在高影响力期刊出版方面的丰富经验,共同打造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期刊。”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我们致力于推动突破性发现及技术应用。AI for Science采用钻石开放获取模式,不仅能确保创新研究成果惠及全球学术界,同时也消除了出版障碍,符合我们推进科学进步与开放合作的宗旨。” AI for Science期刊将结合卓越的作者服务、包容性的编辑政策、严格的质量保障及开放科学原则,以满足这一快速发展的跨学科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期刊将于4月初开放投稿,首批文章预计于9月发表。 >>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此处链接访问期刊主页。 期刊介绍 AI for Science AI for Science是一本跨学科、国际同行评审的钻石开放获取期刊,致力于发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研究、综述和观点文章,聚焦人工智能(AI)在推动科学创新方面的变革性应用。本刊由IOP出版社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