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E编辑优选:亚洲干旱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中的自然资产、变化与差异

文章介绍
Jiquan Chen(陈吉泉), Ranjeet John, Venkatesh Kolluru, Elizabeth A Mack, Peilei Fan, Jing Yuan, Zutao Ouyang, Jingyan Chen, Pavel Groisman, Changliang Shao, Amarjargal Amartuvshin and Garik Gutman
通讯作者:
陈吉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研究背景:
自然资产(或自然资本)是一个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和稳定的基石。特别是在气候变化下,自然资产在决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SES)生产力和复原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这一重要性的现实例子就是正在进行的以减少碳排放来阻止全球变暖趋势的努力。一个国家生态系统的碳封存能力在参与国政府间的谈判中也发挥着越来越核心的影响力。且随着全球化的升级、气候的变化、食物、能源和水资源对土地的大量使用、人口的增长、地缘政治冲突和灾难性事件的频发,了解自然资产的时空规模及其变化以及自然资产的主要管控过程成为了一个新的关注点。
研究内容:
自然资产涵盖多种资源,例如气候、土地、水、植被、人口等。而国家资产往往是依据有关资料和特定的时间范围对其进行评定,通常分为三个纬度:总价值(例如整个国家的土地面积)、密度值(例如单位土地面积的平均值)和人均值。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使用1980年至2020年的纵向数据,观察亚洲中纬度干旱地区23个政治实体(PEs)的三个综合性自然资产指标(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人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HANPP)和人均降雨量(HAWR))之间的差异来研究分析其潜在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人类干预的自然生态系统的 WUE(例如以色列)显著高于平均水平。且因不同的土地覆盖变化率、不一致的气候变化、以及不同程度的人类干预,导致23个PEs 之间的 WUE 和 HANPP 差异显著增大。主导该区域生态系统的两大因子中水分胁迫在影响气候变化方面比温度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这些差异以及环境的变化和与气候变化交织在一起的人为干预的区域驱动因素,其规模和变化部分反映了土地使用的变化、社会经济和体制的变化, 政治不稳定和军事冲突会加速、减缓、中断甚至逆转自然的WUE、HANPP和HAWR趋势。因此在未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持续对水分限制地区自然资产的关注显的尤为重要。



作者介绍

陈吉泉 教授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 陈吉泉教授任职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长期致力于生态系统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关注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生物物理和人类活动的交互反馈,包括群落生态学到三维树冠结构、森林片断化、边缘效应、河岸带、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和微气象学。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生态学、生物能源和碳/水通量的耦合效应。担任15多家国际、国内主流杂志主编、副主编和编委;2010年至今担任Springer《Landscape Studies》和Gruyter出版社《Ecosystem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2个丛书系列主编。出版专著11部、专刊12部。发表论文600多篇,被引用近50000次,其中10篇为ESI高被引论文。主持项目近百项。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生态学会会士、美国地理学会和国际林联学术成就奖得主、中美碳联盟(USCCC)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
期刊介绍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Ecology(ERE)是一本多学科、金色开放获取的期刊,致力于以关于全球变化、弹性、减轻和适应影响的兼具科学进展和评估的方式,解决在环境科学、大尺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的交界领域的重要全球挑战。本刊为促进环境科学家、生态学家、资源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对话提供了论坛。本刊鼓励所有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定性、实验、理论和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