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L编辑优选:海冰流动性增强调控“新北极”海冰生长
文章介绍
Daling Li Yi (易李达玲) ,Ke Fan (范可),Shengping He (贺圣平)
通讯作者:
- 范可,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Anjie Zhang (张安婕),Daling Li Yi (易李达玲) ,Ke Fan (范可)
通讯作者:
- 范可,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研究背景:
在北极增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状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如夏季海冰范围、厚度、冰龄持续下降,而冬季海冰生长量(WSIG)反而增加,呈现以季节性海冰为主的“新北极”气候。WSIG通过改变海-冰-气界面的热量交换,进而影响北极局地和周边中高纬度的气候,因此,科学定义WSIG并理解WSIG变化的成因对正在出现的“新北极”气候尤为重要。在近些年季节性海冰增多、变薄、更易移动的背景下,北极热动力过程如何调控WSIG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这是本研究的动机。
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海冰卫星观测和海气再分析数据集,通过合成分析、季节性的海冰密集度收支分析以及典型个例分析,揭示1985–2021年北极WSIG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可能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北极欧亚陆架边缘的WSIG在2008年后显著增多(图1),尤其是在波弗特环流区,超过84%的WSIG增加是来自于冰辐散的贡献(图2a),而在其它陆架海区,以拉普捷夫环流区为例,其WSIG增加由海冰失热冻结主导(图2b)。进一步研究表明夏季波弗特高压自2008年后的增强及风驱动波弗特环流增强且持续的影响,是WSIG显著增多的原因。
进一步研究发现,喀拉海-拉普捷夫海WSIG与9月海冰密集度的年际相关性自2010年减弱,而与3月海冰密集度的相关性则不断增强(图3)。这意味着2010年前WSIG的年际变化主要受融冰过程影响(图4a),但2010年后,其WSIG年际变化不仅受融冰过程的影响,结冰过程尤其是动力生长对其的调控在显著增强(图4b)。其中融冰季(4–8月)的热力融化对WSIG在1985–2021年的年际变化的贡献约为80.3%,而结冰季(10–2月)的动力贡献在2010年前约为26.5%,在2010年后约为41.6%。
图1 (a)1985–2021年北极冬季海冰生长总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和季节性海冰占比(单位:%)。季节性海冰占比定义为冰龄为一年的海冰面积占海冰总面积的比值。(b)2008年前后北极冬季海冰生长空间分布的范围变化(单位:%)。黑色虚线表示1985–2007年平均海冰生长量0.7的等值线,实线表示2008–2021年平均海冰生长量0.7的等值线。(Yi et al., 2024, ERL)
图2 1985–2021年北极(a)波弗特环流区和(b)拉普捷夫环流区冬季海冰生长面积,冬季海冰动力和热力生长面积(单位:平方千米)。(Yi et al., 2024, ERL)
图3 1985–2021年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区WSIG异常分别与区域平均的9月海冰密集度异常和3月海冰密集度异常的9年滑动相关关系,异常序列已去除线性趋势(单位:%)。(Zhang et al., 2024, ERL)
图4 喀拉海-拉普捷夫海WSIG年际变化的物理机制示意图。(a)融冰季(4–8月)波弗特高压增强、向北的异常暖平流输送和局地短波辐射-冰-反照率正反馈影响,有利于融冰增多,开阔水面增多,导致WSIG的年际正异常。(b)2010年后,结冰季(10–2月)北极上空异常反气旋抑制海冰向东输运和增强的湍热失热,导致WSIG的年际正异常。图4b结果基于2013年与2017年个例合成。(Zhang et al., 2024, ERL)
作者介绍
范可 教授
中山大学
- 范可,中山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研究。
期刊介绍
- 2023年影响因子:5.8 Citescore: 11.9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ERL)以金色开放获取模式出版,作者可选择将原始数据作为补充资料与文章一起发表。所有研究人员可以免费获取这些研究成果。ERL汇聚了关注环境变化及其应对的研究团体和政策制定团体的意见,涵盖了环境科学的所有方面,出版研究快报、综述文章、观点和社论。ERL顺应了环境科学的跨学科发表的趋势,反映了该领域相关的方法、工具和评估战略,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广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