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M编委访谈|苏州大学刘会聪教授
访谈详情
1.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相关的领域研究?
未来将是一个万物皆可感知、皆可交互、皆可智能的时代。我的研究工作是用微能源技术去解决它们的“供能”问题,用微传感技术赋予它们敏锐的“感官”,再用片上智能给予它们独立的“大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能够参与到这个伟大的愿景进程中,是莫大的荣幸和鼓舞。
2.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我的团队目前专注于自供能传感微系统、智能传感与人机交互两大核心方向。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将微能源、微传感与AI算法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出‘能量-传感-计算’一体化的智能微系统。
第一,高效微能源收集技术。旨在从环境中俘获能源,如振动能、热能、波浪能、风能与电磁场能等,并将其高效转化为电能。我们的研究更加注重器件在宽频带、多方向、随机幅值等真实复杂环境下的高效换能,致力于为无人值守的状态监测、故障预警节点,乃至智慧海洋、智慧城市的传感末梢,提供可持续能源方案。
第二,微纳传感与人机交互技术。研发面向灵巧操作的MEMS电子皮肤,以及面向微创手术的芯片级末端力感知方案。通过设计新颖的微纳结构和集成方法,致力于实现对多维力、滑移、温度、纹理等信息的同步解码,为机器人赋予细腻的具身感知,这是实现高级人机交互与智能操作的物理基础。
第三,能源-传感-计算一体化的智能微系统。未来的传感器不应只是数据的“采集端”,更应是信息的“处理端”。我们正探索将轻量化的类脑与仿生AI算法与传感单元进行异构集成,在‘端侧’直接完成信号去噪、关键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这种“片上智能”的策略,是实现真正长续航、高效能、智能化微系统的关键路径。
3. 您认为五年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将会是什么?
我认为未来五年,我们这个领域(微机电系统/微纳技术)的研究重点,将从“制造更小、更灵敏的器件”,向“构建更智能、更自主的微系统”深度演进:
- 芯片异构集成: 单一功能的MEMS芯片将逐渐被多功能异构集成的微系统所取代。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将MEMS传感器、CMOS处理电路、微能源模块、甚至AI加速单元,集成在一个微小的封装内。这需要我们在跨材料、跨工艺的集成技术上取得突破。
- 物理智能与新材料: “智能”将不再仅仅是算法的事。我们将更多地利用新材料(如压电/铁电材料、相变材料、超材料)的非线性物理特性,在器件层面直接实现一部分“计算”或“决策”功能,即“物理智能”。
- 从“传感器”到“智能体”: 随着端侧智能的成熟,单个的微传感器将进化为微型智能体。它们不仅能感知,还能进行简单的学习、适应和通信,形成大规模的、自组织的“微尘”网络,在机器人、物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发挥颠覆性作用。
4. 是什么吸引您加入JMM期刊编委团队?
非常荣幸能够加入JMM的编委团队,这对我而言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选择加入,首先是因为JMM作为微机电系统领域的旗舰期刊,其关注的核心方向微纳制造、微纳器件等与我团队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这里是展示我们领域前沿核心创新的舞台。 从我还是博士生开始,JMM就是我导师口中和文献库里“标杆”一般的存在。能在JMM上发表文章,是对研究工作原创性和严谨性的高度认可。能够为期刊服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作为一名学者的荣幸。我深知JMM期刊对于塑造微纳领域发展方向的重要性。我期待通过编委的工作,能与全球的微纳领域学者们交流碰撞,把握领域发展的脉搏。同时尽我所能去发掘和支持那些具有创新潜力的、特别是来自交叉学科的优秀稿件,共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5. 您认为像JMM这样的期刊对领域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我认为JMM期刊的作用应该远不止于一个“论文发表平台”,而是要通过严格的评审标准和前瞻性的专题策划,为整个微机电系统领域设立学术的“黄金标准”。发表在JMM上的论文,希望能够定义新的研究热点,或为一个长期的技术难题提供权威的解决方案。同时, JMM的编委会、审稿人库和作者群,本身就构成了这个领域最核心、最活跃的学术共同体。它为全球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公平、开放的交流平台。可以说,JMM的历史,就是微机电系统领域发展史的缩影,期待未来它能继续引领这个领域走向新的辉煌。
编委介绍
刘会聪 教授
苏州大学
- 刘会聪,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3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12.8至2013.8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微纳能源收集技术、微纳感知与智能交互的研究工作。已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学术总引超6500次。受邀做国际/国内会议主旨报告/邀请报告25次。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0项。相关成果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目前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兼副总干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分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Micromachines客座编辑、JMM青年编委,振动能源采集技术国际会议(VEH 2019)联合主席,微纳领域权威国际会议TPC委员(Transducers 2021/2025, PowerMEMS 2021, IEEE-NEMS 2018/2019/2021/2022)等。
期刊介绍

- 2024年影响因子:2.1 Citescore:5.0
-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JMM)是该领域的领军期刊,涵盖了微型机电结构、设备和系统,以及微观力学与微机电的各个方面。JMM专注于制造和集成技术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推广新的制造技术及设备。该期刊的研究范围包括微型工程和纳米工程学,涉及物理、化学、电子和生物等领域,也发表关于硅和非硅材料的制造和集成方面的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