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hysD编辑优选: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异质结光催化活性:从物理效应到光催化应用

06 2月 2023 gabriels
本篇研究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芦露华和淮北师范大学代凯课题组。本文从材料的物理特性出发,探索提高材料性能一直是近年来功能复合材料设计领域非常基础的研究工作。局域等离子共振增强异质结半导体光催化活性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数十年来激发了世界各地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在光催化领域认识催化过程的特殊机制,探索催化剂结构设计的新依据,寻找提升材料催化活性的新途径。本工作从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光催化活性的基本概念,已揭示的原理认知,影响局域等离子体效应的相关因素出发,详细介绍了具有等离子体效应的纳米颗粒可控合成以及局域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与光催化特性结合在人工光合成,环境污染物降解以及最近热点研究的致病性微生物灭活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基于当前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其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介绍

Heterostructure nanocomposite with 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ffect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a critical review

Muye Liu(刘牧野), Qi Kang(康琦), Zhicheng Xie(谢志成), Luhua Lu(芦露华), Kai Dai(代凯) and Graham Dawson

通讯作者:

  • 芦露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代凯,淮北师范大学

 

具有局域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贵金属纳米颗粒近年来与半导体材料复合构建异质结光催化剂极大的提高了其光催化反应活性,推动了光催化剂的研究发展。经过多年的研究,围绕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光催化活性的机理认识,材料设计以及活性调控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对光催化反应活性增强从多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包括:有效增强半导体的光吸收,局域电场强化异质结界面协同提电子和空穴的分离,高能热电子有利于克服化学反应势垒,以及局域高温导致的化学反应动力学速率提高(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金属-半导体局域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示意图。

论文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芦露华教授,淮北师范大学代凯教授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Graham Dawson教授从材料物理角度出发系统的分析了贵金属纳米颗粒尺寸,形貌以及复合界面对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实现的影响,并介绍了实现上述颗粒尺寸,形貌异界复合界面的材料合成途径以及调控方法。

在此基础之上,论文作者从三个应用领域梳理了局域等离子共振效应在增强光催化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降解是光催化剂最成功的商业化应用。论文作者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利用银纳米颗粒和石墨相氮化碳以及钨酸银构建三元异质结复合材料。银纳米颗粒与两种半导体材料构成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等离子体双半导体-金属异质结界面,通过强化表面光激发电子转移,极大的提高了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催化活性(如图2所示)。

图2. 银纳米颗粒/石墨相氮化碳/钨酸银三元异质结复合材料光催化增强机理示意图。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局域等离子体共振能够有效提高电子的反应活性,且贵金属纳米颗粒与半导体之间的距离会影响激发电子空穴的光波长,如果能有效利用长波长光辐射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半导体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这对于人工光合成领域光激发电子参与的诸多反应,如光催化产过氧化氢,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以及光催化产氢活性提高极为有利。综述介绍了Liang等人通过乙二醇吸附形成空间分隔层调控银纳米颗粒与二氧化钛的距离,从而调制其光吸收波长,最终实现可见光相应的异质结光催化产氢活性(如图3所示)。

图3.乙二醇作为空间分隔层提高银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光催化产氢活性示意图。

近几年来,光催化灭活有害微生物技术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后,相关研究工作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论文作者在此领域亦开展了应用技术研究。在该领域,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基础还较少,但所表现出的微生物灭活效果远高于其它半导体光催化剂,部分研究者认为银纳米颗粒增强热电子激发在灭活微生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图4所示)。但论文作者也引用了其它研究者的工作,指出催化反应过程可能释放的银离子对微生物灭活亦可能产生了协同贡献。总而言之,基于贵金属,尤其是银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在有效灭活微生物方面已表现出了优异的活性,有必要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微生物灭活机理为后续指导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更坚实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图4. 溴化银/银/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灭活大肠杆菌机理示意图。

 

研究背景:

自1972年Fujishima等人发现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以来,半导体光催化剂在人工光合成,污染物降解以及有害微生物灭火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作用。但是光催化剂的光利用效率低下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包括:半导体带隙宽度与光激发电子和空穴反应活性之间的矛盾,光激发电子和空穴在半导体内部和表面复合对催化活性的严重制约以及半导体表面结构对催化反应活性以及选择性的影响。虽然几十年来科研工作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包括:半导体-半导体异质结界面构筑,纳米化加工技术增强表面暴露,表面缺陷位点控制等一系列手段,但是往往要面对顾此失彼的窘境。


作者介绍

芦露华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芦露华,教授,2004年获得武汉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导师:刘云圻院士/陈韦研究员)并获得中科院院长奖,2014年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近十年主要围绕功能纳米材料在清洁能源,污染物降解以及有害微生物灭活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工作。2010年至今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Nano Energy,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 Carbon等国际期刊出版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常年担任ACS,RSC,Wiley,IOP以及Elsevier等出版社期刊审稿人。
 

代凯  教授

淮北师范大学

  • 代凯,淮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物理化学学报第5届编委。2002年在安徽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在上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光催化太阳能燃料转化相关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其中ESI1‰热点论文6篇,ESI高被引论文19篇。被引用5000余次,H因子43。2021年获安徽省自然三等奖(排名第一)。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 2021年影响因子:3.409  Citescore:5.7
  •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PhysD,《物理学报D:应用物理》)发表应用物理各领域的前沿研究和综述,具体包括:应用磁学和磁性材料、半导体和光子学、低温等离子体和等离子表面相互作用、凝聚态物理、表面科学和纳米结构、生物物理以及能源等六个领域。文章类型包括原创性论文、研究路线图、通讯以及每年针对热点研究的专题综述和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