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E特刊征稿|Emerging Neuromorphic Devices for Smart Electronics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万青 研究员
甬江实验室
- 万青,甬江实验室功能材料与器件异构集成研究中心主任。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04年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访问学者科研工作。2013年加盟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目前主要在甬江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氧化物神经形态晶体管及其类脑计算与感知应用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多篇,SCI他引3万多次。先后荣获了全国百优博士论文,中国青年科技奖,省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一),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018,青年拔尖,2012),中国高被引用学者等荣誉。

杨玉超 教授
北京大学
- 杨玉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科学智能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存算一体芯片、类脑计算、忆阻器等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累计发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IEDM、ISSCC、VLSI、MICRO、HPCA等期刊和会议论文160余篇,受邀撰写中英文专著5章,获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累计被引15000余次,H因子为56,研究工作入选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人工智能十大进展”、爱集微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学术进展”。曾70余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主旨、特邀报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青、基金委重点项目、北方先进工艺研究院双1+1工程重点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第六届中青科协理事、第七届中青科协理事、npj Unconventional Computing副主编、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副主编、《电子学报》领域编委、《半导体学报》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编委、Chip编委、《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青年编委等。获首届科学探索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Wiley青年研究者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华为计算产品线最佳技术合作奖等奖项,连续入选2020-2024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吴华强 教授
清华大学
- 吴华强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集成电路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新型存储器及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研究,开展从底层器件到顶层架构协同创新,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忆阻器存算一体系统和全系统集成的片上学习芯片,引领国际前沿研究。主持基金委、科技部等重大项目20余项,以通讯作者发表3篇Nature、Science正刊及近20篇子刊论文,成果多次被列入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获国家杰青、首届科学探索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等奖项。

蒋杰 教授
中南大学
- 蒋杰,教授,湖南省杰青。湖南大学本硕博毕业(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联培博士)。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美国奥本大学从事博后科研工作。研究领域:神经形态半导体信息器件与集成。先后首次报道了低电压双电层IGZO晶体管(2009年);神经形态离子二维MoS2晶体管(2017年);偏振感知神经形态晶体管(2022年)。在AM、AFM、APR、IEEE EDL等权威期刊发表一作/通讯SCI论文70余篇。被SCI引用4500余次,H因子37,其中一作/通讯作者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5的共17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单篇最大SCI引用320次,超100次引用论文12篇。

朱一新 助理研究员
甬江实验室
- 朱一新,博士。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23年10月加入甬江实验室,目前为功能材料与器件异构集成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氧化物神经形态器件及应用、LiNbO3/LiTaO3单晶薄/厚膜的制备及应用等。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引超 800 余次。
主题范围
Brain-inspired neuromorphic computing seeks to utilise computational models and methods that are based on the living brain or other organs. Initial experiments used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 processes on silicon substrates to create an artificial retina. Such CMOS technology has the benefit of being highly compatible with existing computer chips, but new materials and devices are opening up a world of possibilities beyond this.
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are particularly beneficial for creating flexible devices that may conform to irregular surfaces or substrates, or for devices that are not hard or rigid. They may allow integration with organic matter and with traditional computing substrates. Organic materials also allow certain classes of photonic neuromorphic circuits, like silicon-based and other inorganic materials. What they all have in common is the potential to enable low-power and highly-efficient computation and sensing.
This Focus Issue, inspired by a session of the 3rd Symposium on Smart Materials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seeks to highlight the possibilities enabled by the lates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Submissions are encouraged in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 Soft tactile neuromorphic devices
- Organic synapses and organic ferroelectric devices, etc.
- Silicon-based neuromorphic devices or other inorganic devices
- Brain-like chip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投稿流程
特刊文章与NCE期刊常规文章遵循相同的审稿流程和内容标准,并采用同样的投稿模式。
有关准备文章及投稿的详细信息,可以参阅IOPscience页面的作者指南。
作者可登入期刊主页进行在线投稿,先选择“文章类型”,然后在“选择特刊”的下拉框中选择“Focus Issue on Emerging Neuromorphic Devices for Smart Electronics”。
投稿截止日期:2026年2月1日。
期刊介绍

- 2024年影响因子:6.1 Citescore: 9.2
- Neuromorphic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NCE)是一本涵盖多个学科领域、采用开放获取(OA)形式出版的期刊。NCE期刊将神经形态系统的硬件和计算方面结合在一起,读者群覆盖工程、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跨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各个群体。在NCE期刊上发表的研究需针对神经形态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领域做出及时而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