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S编委访谈|香港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杨征保副教授

访谈详情
我的研究聚焦于压电材料和能量采集领域,这一选择深受Nikola Tesla的名言启发:“若想探寻宇宙的奥秘,需以能量、频率和振动为思维之维。”自童年起,Tesla便成为我心中的灯塔,他的这句话更是我科研路上的座右铭。随着岁月的流转和研究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这句话的多维内涵——无论是机械振动学的规律、分子动力学的奥秘,还是工程物理的实践、生命科学的探索,乃至宇宙的浩瀚无垠,都离不开能量、频率和振动的交织与演绎。这些年来,我越发被这一真理所吸引,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揭开宇宙的一两个秘密,为我的墓志铭增添一抹探索的辉煌。
2.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我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压电材料,传感器和能量采集展开。最近三年实验室的在研项目包括:3D高温无铅压电,压电薄膜材料的制备,陶瓷快速烧结技术,RF能量采集,超声传能,柔性压电传感器、人体能量俘获和生物压电材料。这些课题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机电耦合这一核心展开,旨在解决不同的工程问题。
我们的团队由2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组成,每位成员都有自己专注的研究方向,既避免了组内竞争,又通过紧密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此外,我们还与香港、内地以及海外的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共同推动领域内的创新与突破。
3. 您认为五年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将会是什么?
这是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很难预测那些点才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我自己认为我们组在研的方向就是接下来五年最有希望的方向了。如果我们看整体 智能结构与材料的大领域,我想有很多很好玩的研究趋势,例如多场耦合材料,高频能量俘获,新的3D制造技术等。我这个人比较接地气,我喜欢看的到、摸的到是实物。
4. 是什么吸引您加入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期刊编委团队?
很多因素吸引我加入SMS期刊的编委团队。Smart Material and Structures是领域内的老牌期刊,我最开始投自己paper的地方,也是看的很多的地方,所以一直都有情节。现在的编委们都是领域内耳熟能详的老前辈,或者平时生活中很好的朋友。能和朋友一起工作,本身就是一直奖励。这么多年一直受惠于这个期刊,我内心觉得亏欠,所以也想加入编委。编委就是一个免费的志愿者服务,想加入编委就是单纯的希望我们这个研究领域越来越好。
5. 您认为像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期刊这样的期刊对领域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Smart Material and Structures对于领域发展影响很大、很久。不刻意追求impact factor,保持规范严格的审稿,同时一代代年轻人加入,会很好的推动智能材料的发展。能参看1990年代老前辈写的手稿本身就是快乐。我希望SMS能够再办50年或者更长,能够看到100 anniversary。
编委介绍

杨征保 副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 杨教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师从并于Prof Jean Zu 院士,2016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的副教授,同时也是智能传感器与振动实验室(STVL)的主任。杨教授是IEEE Senior Member,联系多年并被斯坦福大学评选为“全球前2%的科学家”之一,Editor of “Sensors“,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and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智能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特别强调压电材料、能量收集器和无线传感器系统的开发。杨教授在中国和美国申请了24项专利,并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30篇学术文章,其中包括在过去五年中发表的15篇《自然》和《科学》系列论文。在他的领导下,STVL实验室已培养了11名博士生、6名博士后研究员和30多名硕士生,其中一些获得了中国海外人才计划的认可或加入了全球顶尖高科技公司。
期刊介绍

- 2023年影响因子:3.7 Citescore:7.5
-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SMS,智能材料与结构)是一本多学科期刊,专注于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包括智能系统、传感和驱动、自适应结构和主动控制)的技术性进展。SMS内容涵盖:智能材料开发和应用;用作传感器和驱动器的智能材料;自适应结构系统;用于修正光谱偏移和折射率偏移的智能光学材料;用于地面车辆、飞机和民用基础设施;能源收集系统;利用仿生学和生物灵感的智能材料系统;3D打印智能材料及其应用;智能纺织品和可穿戴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