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P出版社北京办公室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出版社)隶属于英国物理学会(IOP),负责IOP旗下的出版业务。IOP出版社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学会出版社,为学界提供有影响力、有认可度和有价值的出版物。

我们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图书管理员及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出版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书籍和会议论文集,涵盖物理科学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和最佳研究。IOP出版的杂志及相关网站,也为研究人员提供可靠和专业的科学新闻来源。IOP从2000年开始在北京建立办事处,是国际出版社最早在中国成立代表处的机构。

NCE特刊征稿|Emerging Neuromorphic Devices for Smart Electronics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万青  研究员 甬江实验室 万青,甬江实验室功能材料与器件异构集成研究中心主任。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04年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访问学者科研工作。2013年加盟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目前主要在甬江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氧化物神经形态晶体管及其类脑计算与感知应用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多篇,SCI他引3万多次。先后荣获了全国百优博士论文,中国青年科技奖,省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一),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018,青年拔尖,2012),中国高被引用学者等荣誉。   杨玉超  教授 北京大学 杨玉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科学智能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存算一体芯片、类脑计算、忆阻器等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累计发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IEDM、ISSCC、VLSI、MICRO、HPCA等期刊和会议论文160余篇,受邀撰写中英文专著5章,获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累计被引15000余次,H因子为56,研究工作入选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人工智能十大进展”、爱集微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学术进展”。曾70余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主旨、特邀报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青、基金委重点项目、北方先进工艺研究院双1+1工程重点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第六届中青科协理事、第七届中青科协理事、npj Unconventional Computing副主编、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副主编、《电子学报》领域编委、《半导体学报》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编委、Chip编委、《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青年编委等。获首届科学探索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Wiley青年研究者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华为计算产品线最佳技术合作奖等奖项,连续入选2020-2024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吴华强  教授 清华大学 吴华强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集成电路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新型存储器及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研究,开展从底层器件到顶层架构协同创新,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忆阻器存算一体系统和全系统集成的片上学习芯片,引领国际前沿研究。主持基金委、科技部等重大项目20余项,以通讯作者发表3篇Nature、Science正刊及近20篇子刊论文,成果多次被列入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获国家杰青、首届科学探索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等奖项。   蒋杰  教授 中南大学 蒋杰,教授,湖南省杰青。湖南大学本硕博毕业(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联培博士)。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美国奥本大学从事博后科研工作。研究领域:神经形态半导体信息器件与集成。先后首次报道了低电压双电层IGZO晶体管(2009年);神经形态离子二维MoS2晶体管(2017年);偏振感知神经形态晶体管(2022年)。在AM、AFM、APR、IEEE EDL等权威期刊发表一作/通讯SCI论文70余篇。被SCI引用4500余次,H因子37,其中一作/通讯作者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5的共17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单篇最大SCI引用320次,超100次引用论文12篇。   朱一新  助理研究员 甬江实验室 朱一新,博士。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23年10月加入甬江实验室,目前为功能材料与器件异构集成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氧化物神经形态器件及应用、LiNbO3/LiTaO3单晶薄/厚膜的制备及应用等。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引超 800 余次。   主题范围 Brain-inspired neuromorphic computing seeks to utilise computational models and methods that are based…

欢迎印度国际大学Amar P. Misra 教授新任Physica Scripta期刊主编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Amar P. Misra教授新任Physica Scripta期刊主编。 Amar P. Misra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逾 130篇研究文章,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丰富的出版经验。他自2005 年起任职于印度国际大学,并担任该校研究委员会成员。同时,他积极参与印度等离子体科学学会及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等离子体物理分部的学术事务,致力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在出任Physica Scripta期刊主编之前,Amar P. Misra教授曾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及客座编辑,一直致力于促进科研出版的质量与创新。 在谈及这一任命时,他表示:“能够担任Physica Scripta的主编,我深感荣幸。尽管责任重大,但我将全力维护并提升期刊的学术声誉,同时加强与作者、审稿人及读者的联系。我将把坚持严格的出版伦理与科研诚信放在首位,并通过严谨的同行评审,持续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您可以点击此处链接,查看更多Physica Scripta编委会成员。 期刊介绍 Physica Scripta 2024年影响因子:2.6  Citescore: 3.1 Physica Scripta(PHYSSCR,物理学手稿)是一本致力于呈现实验和理论物理学任何分支及相关领域(尤其是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原创研究的国际期刊。PHYSSCR每年出版12期,除原创性研究外,还出版编委会特邀文章、专刊等,包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研讨。

JMM编委访谈|苏州大学刘会聪教授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JMM)是该领域的领军期刊,涵盖了微型机电结构、设备和系统,以及微观力学与微机电的各个方面。近日,我们采访了JMM期刊编委之一,来自苏州大学的刘会聪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对期刊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相关的领域研究? 未来将是一个万物皆可感知、皆可交互、皆可智能的时代。我的研究工作是用微能源技术去解决它们的“供能”问题,用微传感技术赋予它们敏锐的“感官”,再用片上智能给予它们独立的“大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能够参与到这个伟大的愿景进程中,是莫大的荣幸和鼓舞。   2.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我的团队目前专注于自供能传感微系统、智能传感与人机交互两大核心方向。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将微能源、微传感与AI算法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出‘能量-传感-计算’一体化的智能微系统。 第一,高效微能源收集技术。旨在从环境中俘获能源,如振动能、热能、波浪能、风能与电磁场能等,并将其高效转化为电能。我们的研究更加注重器件在宽频带、多方向、随机幅值等真实复杂环境下的高效换能,致力于为无人值守的状态监测、故障预警节点,乃至智慧海洋、智慧城市的传感末梢,提供可持续能源方案。 第二,微纳传感与人机交互技术。研发面向灵巧操作的MEMS电子皮肤,以及面向微创手术的芯片级末端力感知方案。通过设计新颖的微纳结构和集成方法,致力于实现对多维力、滑移、温度、纹理等信息的同步解码,为机器人赋予细腻的具身感知,这是实现高级人机交互与智能操作的物理基础。 第三,能源-传感-计算一体化的智能微系统。未来的传感器不应只是数据的“采集端”,更应是信息的“处理端”。我们正探索将轻量化的类脑与仿生AI算法与传感单元进行异构集成,在‘端侧’直接完成信号去噪、关键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这种“片上智能”的策略,是实现真正长续航、高效能、智能化微系统的关键路径。   3. 您认为五年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将会是什么? 我认为未来五年,我们这个领域(微机电系统/微纳技术)的研究重点,将从“制造更小、更灵敏的器件”,向“构建更智能、更自主的微系统”深度演进: 芯片异构集成: 单一功能的MEMS芯片将逐渐被多功能异构集成的微系统所取代。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将MEMS传感器、CMOS处理电路、微能源模块、甚至AI加速单元,集成在一个微小的封装内。这需要我们在跨材料、跨工艺的集成技术上取得突破。 物理智能与新材料: “智能”将不再仅仅是算法的事。我们将更多地利用新材料(如压电/铁电材料、相变材料、超材料)的非线性物理特性,在器件层面直接实现一部分“计算”或“决策”功能,即“物理智能”。 从“传感器”到“智能体”: 随着端侧智能的成熟,单个的微传感器将进化为微型智能体。它们不仅能感知,还能进行简单的学习、适应和通信,形成大规模的、自组织的“微尘”网络,在机器人、物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发挥颠覆性作用。   4. 是什么吸引您加入JMM期刊编委团队? 非常荣幸能够加入JMM的编委团队,这对我而言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选择加入,首先是因为JMM作为微机电系统领域的旗舰期刊,其关注的核心方向微纳制造、微纳器件等与我团队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这里是展示我们领域前沿核心创新的舞台。 从我还是博士生开始,JMM就是我导师口中和文献库里“标杆”一般的存在。能在JMM上发表文章,是对研究工作原创性和严谨性的高度认可。能够为期刊服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作为一名学者的荣幸。我深知JMM期刊对于塑造微纳领域发展方向的重要性。我期待通过编委的工作,能与全球的微纳领域学者们交流碰撞,把握领域发展的脉搏。同时尽我所能去发掘和支持那些具有创新潜力的、特别是来自交叉学科的优秀稿件,共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5. 您认为像JMM这样的期刊对领域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我认为JMM期刊的作用应该远不止于一个“论文发表平台”,而是要通过严格的评审标准和前瞻性的专题策划,为整个微机电系统领域设立学术的“黄金标准”。发表在JMM上的论文,希望能够定义新的研究热点,或为一个长期的技术难题提供权威的解决方案。同时, JMM的编委会、审稿人库和作者群,本身就构成了这个领域最核心、最活跃的学术共同体。它为全球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公平、开放的交流平台。可以说,JMM的历史,就是微机电系统领域发展史的缩影,期待未来它能继续引领这个领域走向新的辉煌。 编委介绍 刘会聪  教授 苏州大学 刘会聪,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3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12.8至2013.8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微纳能源收集技术、微纳感知与智能交互的研究工作。已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学术总引超6500次。受邀做国际/国内会议主旨报告/邀请报告25次。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0项。相关成果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目前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兼副总干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分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Micromachines客座编辑、JMM青年编委,振动能源采集技术国际会议(VEH 2019)联合主席,微纳领域权威国际会议TPC委员(Transducers 2021/2025, PowerMEMS 2021, IEEE-NEMS 2018/2019/2021/2022)等。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2024年影响因子:2.1  Citescore:5.0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