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RL编辑优选:四十年来中国农田收获碳显著增长
本篇研究来自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袁文平课题组。本研究系统分析了1981年至2020年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随粮食籽粒收获而产生的碳移除量。具体地,基于省级和县级的十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数据,揭示了过去40多年间中国农田碳移除呈显著增长趋势,从1981年的0.185亿吨碳增加至2020年的0.423亿吨碳,与中国陆地碳汇相当。结合现有农作物分布图和卫星数据,研究生成了长时间序列的中国农田碳收获网格化数据集。在此基础上,检验了七个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对于农田收获碳的模拟能力,发现模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和巨大的不确定性。该数据集为中国碳循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区域性数据支持,强调了准确核算农作物碳移除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核算的重要性,也为评估中国陆地碳收支提供了基础数据。 文章介绍 Increased harvested carbon of cropland in ChinaPeiyang Ren(任培阳), Daju Wang(王大菊), Xiaosheng Xia(夏晓圣), Xiuzhi Chen(陈修治), Zhangcai Qin(覃章才), Jing Wei(魏静), Shuguang Liu(刘曙光), Mike O’Sullivan and Wenping Yuan(袁文平) 通讯作者: 袁文平,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背景: 农田作为关键的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植被生产力占全球的12%-16%,并影响碳循环的季节性波动。农作物籽粒中的碳会随着人类和牲畜的消耗迅速释放到大气中,对其的估算直接影响到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核算准确性的关键。尽管陆地生态系统模型考虑了随着籽粒收获碳移除的影响,但其模拟能力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对于国家碳收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关于其农田收获碳的数据仍不完善。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农作物收获碳的规模和趋势,并利用新生成的网格化数据集评估七个最新模型的性能。 研究内容: 本研究收集了1981-2020年中国31个省的作物产量统计数据,分析了随着农作物籽粒收获的碳移除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并基于2001-2019年的县级数据生成网格化收获碳数据集(Terrestrial Ecosystem Disturbance-HCC, TED-HCC),在此基础上检验了7个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对于农作物收获碳的模拟能力。 本研究发现,中国农田收获碳在过去四十年间显著增加,总量从1981年的0.18 亿吨碳/年增长到2020年的0.42亿吨碳/年,增加了约2.3倍。谷物类作物(如稻谷、小麦和玉米)是主要贡献者,占总增长量的68.3%(图 1)。 图 1.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收获碳长期变化。 此外,基于本研究生成的TED-HCC数据集,我们发现中国的农作物收获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收获碳的强度从1 g C m⁻² yr⁻¹到467 g C m⁻² yr⁻¹不等。在过去的二十年(2001-2019年)中,超过42.1%的地区显示出收获碳强度的增加趋势(34.4%显著增加),只有18.4%的地区显示出减少趋势(5.1%显著减少)。需要注意的是,减少趋势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图 2)。 图 2. 2001 年至 2019 年收获的作物碳强度(a)和趋势(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