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IOP出版社联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推出全新开放获取期刊——Materials Futures

30 Sep 2025

IOP出版社9月精选文章——Attosecond&Machine Learning/AI

IOP出版社每月从年度重点期刊中精选两个主题的研究文章供大家阅读,本月的主题为Attosecond和Machine Learning/AI。这些文章体现了IOP期刊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并呈现了一些受关注的研究工作。欢迎大家阅读下载!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IOP出版社环境、量子和工程领域的最新资讯;还可以点击此处链接,订阅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相关期刊的最新信息。 原子与分子物理: 数学与计算: 精选文章 Attosecond JPhys Photonics Attosecond electron dynamics in solid-state systems G Inzani and M Lucchini   Absolute delay calibration by analytical fitting of attosecond streaking measurements G Inzani, N Di Palo, G L Dolso, M Nisoli and M Lucchini   Journal of Optics Active, reactive and instantaneous optical forces on...

29 Sep 2025

JMM编委访谈|南方科技大学林苑菁助理教授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JMM)是该领域的领军期刊,涵盖了微型机电结构、设备和系统,以及微观力学与微机电的各个方面。近日,我们采访了JMM期刊编委之一,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林苑菁助理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对期刊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课题组研究立足于数字健康需求,致力于将材料制备、器件优化、大数据智能分析与移动式健康医疗监测应用结合,利用纳米材料及柔性制备技术实现微纳传感器、能源存储器件及可穿戴智能集成系统等。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①针对电化学器件性能衰减问题,阐明材料微纳界面结构及化学组分对其稳定性、离子/电子传输的影响机理;②针对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生物传感器的可控构筑,提出共形、渗透型界面设计,实现微摩尔级别理化指标的连续稳定监测;③针对多功能器件柔性单片集成挑战,提出高精度、高可控性的功能材料沉积、器件兼容集成策略,构筑可穿戴无创生理监测集成系统。   2. 您认为五年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将会是什么? 现有的可穿戴器件中,关键器件模块依然为刚性(如电路模块)。未来仍需解决柔性器件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尤其对于健康监测的应用,需要细致地与临床数据进行关联验证,保障准确性、可靠性。   3. 是什么吸引您加入JMM期刊编委团队? 很荣幸成为JMM编委团队的一员。JMM在微纳器件与系统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专业性强。JMM的研究范畴包含了微纳制造技术、微纳传感技术等,也是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加入JMM也让我有机会可以跟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一步交流,探讨合作。   4. 您认为像JMM这样的期刊对领域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JMM作为微机电系统和微纳技术领域的旗舰期刊之一,为微机械加工、微流体、生物传感器等交叉学科提供核心交流平台,推动跨学科融合,促进了行业工艺标准的形成。于此同时,期刊发表的工作强调工程落地转化,加速了实验室成果商业化应用。此外,期刊对新兴研究方向的敏锐捕捉对于前言科技的发展也有重要促进作用。 编委介绍 林苑菁  助理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林苑菁,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柔性微纳器件实验室PI。2014年取得南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2018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2019年起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研究立足于生化传感技术在数字健康、具身智能、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需求,致力于将材料制备、器件优化、大数据分析与可穿戴便携式传感技术相结合,利用微米纳米材料及柔性制备技术实现微纳传感器、能源存储器件及智能集成系统等。迄今于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入选IAAM Fellow, JSPS HOPE Fellow, 2024 Nanoscale Emerging Investigators。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Nanotechnology副主编,Biosensors,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编委,Nano Letters, FlexMat,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青年编委。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28 Sep 2025

庆祝2D Materials创刊十周年特刊发布

🔖2D Materials期刊创刊十周年特刊现已上线,欢迎阅读与下载!👉您可以点击此处链接,🔓立即解锁特刊。   阅读2D Materials期刊主编任文才研究员的导语 👇 “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往往与我们对新材料及其性能的掌握密切相关,从钢铁冶炼到硅晶体管的发明皆是如此。自2004年Geim和Novosolov发现石墨烯以来,科学界实现了多种此前仅存在于理论中的二维材料。这些材料的潜力才刚刚被揭示,却已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储存、电子学与光电子学、量子技术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2D Materials自2014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服务这一研究领域。本特刊旨在庆祝过去二十年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期刊出版的十卷研究成果。通过专题综述、观点与研究论文,本特刊不仅回顾了已有进展,也探讨了尚待解决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感谢所有作者、审稿人和读者自创刊以来的贡献,并期待未来继续与大家携手前行。”   💥了解更多关于在2D Materials发表的机会 💥 2D Materials(2DM)是一本跨学科期刊,致力于发表石墨烯及相关二维材料各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强调高质量与高影响力。期刊影响因子为4.3,CiteScore为9.3。 👉您可以点击此处链接,提交您的研究成果。 期刊介绍 2D Materials 2024年影响因子: 4.3  Citescore: 9.3 2D Materials(2DM)创刊于2014年,是国际上二维材料领域的第一个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协高质量科技期刊一区期刊,旨在报道二维材料研究及应用领域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前沿科研成果,促进二维材料领域的学术成果交流。期刊立足于多学科视角,致力于涵盖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相关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二维材料的制备、表征、物理、性质研究及器件、能源、催化、复合材料等应用。 期刊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文才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石墨烯及其他新型二维材料的制备、物性及光电、储能、热管理、膜技术等应用研究。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主要论文200多篇,被SCI他引4万多次,是科睿唯安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发明专利100余项,孵化了3家高技术企业。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第一完成人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28 Sep 2025

IOP出版社答谢晚宴在哈尔滨圆满举行,聚焦出版趋势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2025年9月12日,IOP出版社在哈尔滨成功举办编委答谢晚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学术出版的前沿趋势与人工智能的深远影响展开分享与交流。 会议开始,英国物理学会首席执行官Tom Grinyer以视频形式发表开场致辞。 IOP出版社亚太出版总监杨萍萍分享了全球学术出版的发展趋势与IOP出版社的最新实践,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科研与出版的影响、科研诚信的持续挑战和出版行业的多元化趋势。 IOP出版社编辑关系经理Victoria Merriman介绍IOP出版社面向编委与审稿人的支持工具,展示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IOP出版社编辑发展经理张月月主持了关于人工智能与学术出版的专题讨论,邀请了Biofabrication期刊主编、清华大学孙伟教授,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期刊执行编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丽霞研究员和Journal of Physics: Complexity期刊编委、北京师范大学樊京芳教授探讨人工智能在科研与出版中的机遇与挑战。三位嘉宾分享了AI在科研中的应用案例,并就科研诚信、透明度及未来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与会嘉宾共同合影留念,并在自助餐环节继续畅谈合作与前景。 IOP出版社将继续与学界携手,推动科研交流与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25 Sep 2025

IOP出版社与百度学术合作,提供优质的中国出版服务

IOP出版社在2024年与中国学术搜索引擎百度学术达成合作,将IOP出版社的学术资源整合到百度平台上。此项合作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通过百度学术平台查找和访问IOP出版社的内容。 百度学术将为IOP出版社的期刊标注“官方认证”标识,以帮助推广期刊品牌,并提升中国学者的搜索质量。同时,百度还提供“在线投稿”按钮,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一键投稿”轻松将他们的作品提交至平台。 IOP出版社亚太区出版总监杨萍萍表示:“此次合作彰显了IOP出版社致力于在中国提供优质和本地化出版服务的承诺。通过在百度平台上全面认证IOP出版社的期刊,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期刊真实性的保证,并提升作者及其作品的可见度。” IOP出版社已加入百度学术上的超过104万个学术网站,每年为数千万学术用户提供近30亿次服务。

24 Sep 2025

IOP出版社全球审稿人调查揭示:AI 在同行评审中的应用正引发学界分歧

IOP出版社近期发布的全球审稿人调查Peer review in the era of AI显示,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在生成式AI的应用上态度正在加剧分化。   这项研究延续了去年的类似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者开始接受AI工具作为辅助,而另一些人则担忧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AI被用于评估自身工作的情况下。   目前,IOP出版社并不允许在同行评审中使用AI,因为生成式模型尚无法满足科研伦理、法律和学术标准。但学界也逐渐认识到,AI有潜力作为辅助工具支持,而非取代人工评审。   主要发现包括: 41%的受访者认为生成式AI会对同行评审产生积极影响(比2024年增加12%),37%认为其会产生负面影响,22%保持中立或不确定。 32%的研究人员已在某种程度上使用过AI辅助审稿,其中最常见的用途是润色语法和改善行文(21%),以及总结文章内容(13%),但这也引发了对保密性和数据隐私的担忧。 57%的研究人员表示,如果他们的文章被使用生成式AI撰写审稿报告,将感到不满。 女性学者整体上比男性更为谨慎,而青年学者则比资深学者更为乐观。 42%的研究人员认为自己能够准确识别AI撰写的审稿报告。   IOP出版社同行评审互动经理、本研究的主要作者Laura Feetham-Walker指出:“这些发现说明学术出版界在使用生成式AI时,对更清晰的社区标准和透明度的需求。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支持科研伦理和可信同行评审的框架也必须随之演进。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是开发直接集成到审稿系统中的AI工具,为审稿人和编辑提供支持,而不损害数据安全性和科研诚信。这类工具应当是对人工判断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想了解更多观点?>>欢迎点击此处链接,查看我们的核心洞察。

24 Sep 2025

欢迎您在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期刊发表最新研究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PMEA)期刊发表关于生理功能的传感、评估、可视化、建模和控制方面的研究,致力于临床研究与实践中的转化应用。期刊重点关注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前沿测量方法,以及现有技术的大规模验证。 全新文章类型 PMEA期刊发表关于传感、建模和控制生理功能的研究,强调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严格的验证。它促进临床医生、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以开发创新的健康解决方案。本刊欢迎不同主题的方法和应用研究,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进步。 为了让研讨会及类似活动的成果更加生动、多元和易于传播,PMEA期刊推出了全新的文章类型: Tutorials(教程类文章):面向对该主题不熟悉的读者,尤其是青年研究人员或转向新领域的资深学者。教程类文章提供背景知识和系统性介绍,比综述文章更具教学性,字数限制为 12,000–18,000词。 欢迎2025年新任编委会成员 Rik Vullings,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 Vlasta Bari,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Beatrice De Maria,意大利米兰康复科学研究所 林宛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Antti-Pekka Rissanen,芬兰库奥皮奥大学医院 向特刊投稿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期刊每年都会策划并发布一系列特刊,聚焦生理测量领域的前沿进展。这些专题不仅提升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也为作者提供了更高的国际可见度。我们诚邀您探索正在进行和即将发布的专题,并考虑将您的研究成果投稿其中。 正在开放的特刊:https://iopscience.iop.org/journal/0967-3334/page/Focus%20issues 出版人寄语 过去几个月,PMEA期刊不仅扩展了期刊范围,还推出了全新的教程类文章,并迎来了新的编委会成员。我们很开心在7月于哥本哈根举办的EMBC会议期间与大家见面。欢迎您随时向我们反馈对期刊的意见与建议。 ——Carol Clark, PMEA期刊出版人 期刊介绍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2024年影响因子:2.7  Citescore:5.2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PMEA)由IOP出版社和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IPEM)合作出版,发表有关临床研究和实践中生理功能的定量评估和可视化的论文,聚焦开发新的测量方法和其他验证方法。期刊鼓励作者公布研究的数据、代码和结果。

23 Sep 2025

ERL编辑优选:全球电力低碳转型中的区域异质性驱动因素

本研究来自江南大学商学院彭旭课题组。本文揭示了近期全球电力部门低碳转型的重要进展,剖析了不同收入组国家对全球电力脱碳的差异性贡献。 文章介绍 Heterogeneous drivers of decarbonization in the global power sector Xu Peng(彭旭),Jing Liang,Hong Chen,Jindao Chen,Jiaping Zhang,Qingqing Sun,Pu You 通讯作者: 彭旭,江南大学商学院   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工业部门尤其是电力行业的深度脱碳已成为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然而,目前全球电力行业的碳排放仍在持续增长。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电力部门的碳排放趋势,但对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能源结构转型引发的碳强度达峰与快速下降的动态过程缺乏深入理解。本研究基于2000至2017年全球电力碳强度数据,采用两阶段分解模型系统识别出全球电力行业碳强度变化背后的异质性驱动因素,深入探讨了全球高收入、中上收入和中下收入国家在电力脱碳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为全球电力行业未来减排路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启示。   研究内容: 本研究围绕全球电力行业碳强度达峰与下降过程展开,聚焦金融危机期间的能源结构转型对电力脱碳的影响。研究采用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库,通过固定热效率法剔除供热环节碳排放,精确测算了全球2000年至2017年全球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然后,文章应用两阶段分解方法,将全球电力碳强度变化归因为化石燃料效率效应、燃料替代效应、可再生能源替代效应及区域配置效应,进而识别出不同收入水平分组下国家群体的差异性贡献。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可再生能源扩张、煤炭和油燃料退出以及能源效率提升,持续推动全球电力部门碳强度水平下降;中高收入国家(例如:中国、巴西)主要通过提升燃煤效率与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电力减排;而中低收入国家(例如:印度、越南)虽然通过提高煤电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了电力碳强度,但是区域配置效应和煤炭消费份额增长仍推动其碳强度增加。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2008年以来全球电力行业快速脱碳背后的多元化驱动因素,突出了区域间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与经济复苏响应方面关于气候减缓行动的差异,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全球和地区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加速了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作者介绍 彭旭,江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能源与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分析、能源低碳转型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碳足迹核算与减排分析、食物-能源-水耦合、环境拓展的投入产出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系列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Cell系列iScienc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The Innovation Energy、Science Bulletin、Fundamental Research、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多项。 期刊介绍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4年影响因子:5.6  Citescore: 11.1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ERL)以金色开放获取模式出版,作者可选择将原始数据作为补充资料与文章一起发表。所有研究人员可以免费获取这些研究成果。ERL汇聚了关注环境变化及其应对的研究团体和政策制定团体的意见,涵盖了环境科学的所有方面,出版研究快报、综述文章、观点和社论。ERL顺应了环境科学的跨学科发表的趋势,反映了该领域相关的方法、工具和评估战略,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广泛贡献。

22 Sep 2025

与SSTECH期刊编委们一起推动可持续科学与技术研究

当您在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STECH)期刊发表文章时,您的研究将与来自全球领先专家和编委会成员的成果一同展示,共同塑造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未来。 我们的编委选择在SSTECH期刊发表研究,因为他们清楚是什么让本刊成为该领域的杰出平台: 🏠 提供满足学术社群不断发展的需求的新型创新文章类型; 🤝 联结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使命,构建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 严格的同行评审流程,确保每篇文章达到最高科学标准; 🔓 自即日起至2025年底,期刊免收文章发表费用,助力您的研究成果广泛传播。 探索编委们的研究成果 Organo-mineral fertiliser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Katarzyna Chojnacka and Jonas Baltrusaitis   Microalgal-mediated circular reuse of polymer membrane manufacturing wastewater Sebastian Overmans, Barbara Bastos de Freitas, Martin Gede, Claudia Oviedo, Gyorgy Szekely and Kyle J Lauersen   Emerging trends in sustainable energy...

19 Sep 2025

开放注册|ERCL期刊研讨会:气候变化下的动力过程与极端响应(线上+线下)

日期:2025年10月11日,周六时间:15:00-17:00 由IOP出版社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 (ERCL)期刊主导的气候变化下的动力过程与极端响应研讨会,将于北京时间2025年10月11日周六15:00召开。为庆祝ERCL获得首个影响因子5.4,期刊编委北京大学的聂绩副教授将担任本次研讨会的主席。同时还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的王开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林研究员和清华大学的林岩銮教授作为演讲人报告最新前沿研究,并与研究人员展开线上和线下讨论。欢迎大家免费注册参会,参与讨论! 研讨会详情 参会方式 欢迎参会交流,分享知识与见解。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此处链接,现在就注册参会吧。 温馨提示: 本次在线研讨会使用Zoom平台,首次观看前需要安装插件,建议您提前下载并安装插件。 本次在线研讨会还将在蔻享平台进行实时转播,研讨会开始时可登录下方网址进行观看:https://www.koushare.com/live/details/46580 研讨会主席 聂绩  副教授 北京大学 聂绩,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学士、硕士,2013年哈佛大学博士,2014年获Lamont-Doherty博士后奖,2017年入职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从事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古气候等领域的研究,代表工作为:阐明极端降水中的热动力反馈作用;揭示全球变暖导致极端降水全球分布非均匀性的机理;揭示全球变暖后极端气旋的扩张的现象和机制等。在PNAS、Science Advance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 研讨会嘉宾 王开存  教授 北京大学 王开存,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入选爱思维尔 2020-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陆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现担任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编辑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副编辑。 报告题目:中国均一化网格数据集 王林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林,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高纬气候动力学:揭示出东亚冬季风多尺度变化的规律和机理、夏季急流遥相关对热浪的动力学影响、以及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对区域气候的作用。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曾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等,2021-2024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国际动力气象学委员会(ICDM)委员、CLIVAR/GEWEX亚澳季风工作组共同主席、WCRP灯塔行动My Climate Risk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Earth System Change工作组成员,以及《气象学报》和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执行副主编、Journal of Climate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副编委等。 报告题目:大气动力过程对欧亚极端高温的影响 林岩銮  教授 清华大学...

19 Sep 2025

Environmental Research Series期刊亮点文章——ERL&ERCL&ERIS&ERW

本期内容来自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ERL)、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 (ERCL)、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Sustainability (ERIS) 与 Environmental Research: Water (ERW),涵盖碳清除责任分配、红树林恢复的海洋威胁、全球南方钢铁发展差距、中国热极端事件成因,以及城市河流大肠杆菌污染等热点话题。 >>点击此处链接,订阅环境领域最新资讯。 精选文章 Sharing emissions and removals for meeting the Paris Agreement through a distributive and corrective justice lens Mingyu Li, Rui Wang, Xinzhu Zheng, Can Wang and Joeri Rogelj Li et al. present a justice-based framework for fairly distributing responsibilities...

18 Sep 2025

MRX编委访谈|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Mmantsae Diale教授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MRX)采用快速出版的模式,发表各类功能材料在设计、制造、性能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近日,我们采访了MRX期刊编委之一,来自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Mmantsae Diale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对期刊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相关的领域研究? Material science is a cover for much more innovations; in particular; my interest in energy has been sparked by desire to make electricity accessible for rural communities.   2.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I am engaged in materials development towards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 In addition, I also do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