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IOP出版社联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推出全新开放获取期刊——Materials Futures

13 Nov 2025

JMM特刊征稿|基于MEMS的智能微系统:传感器、神经形态芯片和微能量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冀健龙  教授 太原理工大学 冀健龙,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太原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微纳传感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三晋英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现任中国微米纳米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在Advanced Science、Infomat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工作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   王婷  教授 南京邮电大学 王婷教授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5篇)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SCI总他引4000余次,H指数33(Web of science);主持国家优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江苏特聘教授等项目。参与编著《集成微纳系统的前沿技术》电子皮肤智能感知章节和《生物电子学》。获评为Mine青年科学家(2023)、Nanoscale新锐科学家(2022),作为客座编辑受邀在Biosensors期刊上组织Flexible biosensors特刊(2022),黑科技挑战杯省赛一等奖指导教师(排名第一)。受邀参加16th Pacific polymer conference、香山会议、iCANX等会议并做邀请报告。     刘威  教授 武汉大学 刘威,武汉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人才、工信部集成电路领军人才、湖北省半导体协会副会长、湖北省物理学会副秘书长、武汉物理学会秘书长、武汉大学-华为集成电路“未来技术精英班”项目主任、武汉大学半导体校友会副会长。刘威教授长期从事MEMS、微流控芯片、传感器芯片的研究工作,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所发表文章的总他引次数超过7000次,多篇论文获评为高被引论文,H-index影响因子超过35。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优青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两次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何剑  教授 中北大学 何剑,中北大学教授、博导,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山西省委联系服务专家、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方向带头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骨干成员。主要从事微纳传感器、智能感知、无人平台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装备发展部预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型号装备等科研项目20余项。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累计他引3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余项,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获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现为中国指控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分委会委员、中国指控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学会微系统与微执行器分会理事。   主题范围 This special collection explores intelligent microsystems enabled by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technology. It highlights the...

13 Nov 2025

JPhysD执行编委访谈|深圳大学周晔教授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PhysD)发表应用物理各领域的前沿研究和综述。近日,我们采访了JPhysD期刊执行编委之一,来自深圳大学的周晔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对期刊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相关的领域研究? 我选择神经形态材料作为研究领域,主要是因为它结合了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前沿发展。神经形态材料构筑的新型器件能够模拟人脑的神经元和突触行为,为新一代高效、低能耗的信息处理和存储器件提供了可能。随着智能硬件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硅基器件已经逐渐接近物理极限,而神经形态材料则为突破现有瓶颈、实现类脑计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一领域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在这一方向上做出贡献。   2.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我主要聚焦于基于有机材料的神经形态器件,包括有机忆阻器、突触晶体管等。我的团队致力于有机复合材料设计、器件结构优化以及器件在类脑计算中的应用研究。我们还关注材料的柔性特性,希望推动神经形态器件在可穿戴电子、智能传感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3. 您认为五年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将会是什么? 未来五年,神经形态材料的研究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材料的多功能集成与可扩展性,推动器件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系统化发展;低能耗、高速度的神经形态器件,实现更接近生物神经系统的性能;材料的柔性与生物兼容性,促进神经形态器件在医疗健康、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应用;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结合,推动软硬件协同创新。随着跨学科合作的深入,神经形态材料有望在智能信息处理和新型计算架构中发挥更大作用。   4. 是什么吸引您加入JPhysD期刊编委团队? JPhysD作为国际知名的物理学期刊,拥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高质量的同行评审体系。加入JPhysD编委会,我能够与全球顶尖学者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参与推动应用物理学领域的发展。JPhysD高度重视新兴交叉领域的研究,非常契合我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我希望通过编委会的工作,促进神经形态材料与器件等前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学术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5. 您认为像JPhysD这样的期刊对领域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JPhysD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高质量、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它不仅推动了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前沿研究,还促进了跨学科的创新与合作。期刊严格的同行评审保证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助于引领学科发展方向。JPhysD也关注新兴领域和应用前景,为年轻学者和新兴团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对于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知识传播和技术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编委介绍 周晔  教授 深圳大学 周晔,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物理学科负责人,IOP/IET/RSC Fellow,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08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加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独立工作。主要从事神经形态材料、器件与系统的研究,在Science、Chem. Rev.、Chem. Soc. Rev.、Nat. Electron.、Nat. Commun.、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6000余次,H-因子68,获授权中国与美国发明专利25项。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担任IOP、IEEE、Elsevier、Taylor&Francis、RSC旗下多个国际期刊的执行编委、顾问编委、编委。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24年影响因子:3.2  Citescore:6.4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PhysD)发表应用物理各领域的前沿研究和综述,具体包括:应用磁学和磁性材料、半导体和光子学、低温等离子体和等离子表面相互作用、凝聚态物理、表面科学和纳米结构、生物物理以及能源等六个领域。文章类型包括原创性论文、研究路线图、通讯以及每年针对热点研究的专题综述和特刊。

12 Nov 2025

Journal of Reliab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第三期文章出版

欢迎阅读 Journal of Reliab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RSE) 期刊最新一期文章!这是一本聚焦可靠性科学的国际期刊,涵盖领域广泛,由中国多家领先科研机构联合主办,汇聚国内外顶尖科研人员和工程实践者的创新成果。   🔓 全部文章开放获取,免费阅读!   本期亮点包括: 🤖 从群体机器人到AI智能体 🔋 电池质保与可靠性研究 🔬 基于神经模糊AI的故障诊断 🔧 CNC工具退化建模 ……以及更多精彩内容!   为什么选择在JRSE期刊发表您的研究? 全球可见,无需付费:您的研究成果将免费向全球读者开放,助力提升学术影响力。期刊由 JRSE编辑部全额资助,作者无需支付任何出版费用。 严谨的同行评审:文章将由国际权威编委会成员进行同行评审,确保审稿意见专业并具有建设性。 高标准、 高影响:我们坚持严格的同行评审流程,确保每篇文章具备卓越的科学质量、创新性与学术价值。 高效出版流程:凭借IOP出版社高效的编辑体系,稿件将获得快速初审结果,并在录用后 24 小时内可上线检索。 投稿便捷:作者可按任意格式提交稿件,排版与设计由我们全程负责。   想查看更多JRSE期刊的内容?👉您可以点击此处链接,立即阅读第三期文章。 文章介绍 Topical Reviews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from swarm robots to AI agents Yuping Yan, Yuhan Xie, Junfeng Tang, Yuanshuai Li and Yaochu...

11 Nov 2025

探索ROPP及PRGE期刊研究亮点,快速了解前沿科学

想要轻松掌握最新科研进展?Progress In Series期刊系列携手《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推出全新“研究亮点”( Research Highlights)专栏——精选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ROPP)、Progress in Energy (PRGE) 等旗舰期刊中的亮点文章,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呈现重大学术成果。   每篇“研究亮点”都将复杂研究内容精炼为简短而清晰的摘要,非常适合希望快速了解领域动态的科研人员和学生等。   🌟 为什么阅读“研究亮点”专栏? 由专家精心策划,聚焦高影响力研究; 节省时间:几分钟即可掌握复杂研究的核心要点; 探索正在塑造物理学与能源领域未来的前沿方向。   无论您关注的是量子材料、可持续能源系统,还是核聚变的未来,“研究亮点”专栏都能为您提供快速、可靠的学术洞察。   >>您可以点击此处链接,立即阅读专栏,并持续关注栏目更新,掌握更多令人振奋的科学发现。 期刊介绍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2024年影响因子:20.7  Citescore:31.0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ROPP)作为涵盖物理学各分支的权威性综述期刊,长期以来享有盛誉。所有综述均由编委会邀请全球顶尖专家撰写,覆盖物理的经典和热点议题。同时,ROPP现在开始接受原创研究文章投稿。 Progress in Energy 2024年影响因子:9.8  Citescore:20.1 Progress in Energy(PRGE,能源进展)是一本多学科期刊,发表能源研究领域中高质量的权威综述和观点。PRGE发表的内容包括:能源材料;储能;能源科学与工程;节能;能效;能源系统;能源与运输;能源基础设施;能源电网和网络;能源接入和安全;可持续和可再生能源;环境和资源;能源政策;能源经济学等。目前,PRGE开始接受原创研究投稿。

10 Nov 2025

ERX编委访谈|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Francesca Venneri助理教授

Engineering Research Express (ERX)是一本涵盖工程科学所有领域的多学科期刊,致力于发表新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近日,我们采访了ERX期刊编委之一,来自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的Francesca Venneri助理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对期刊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相关的领域研究? I chose to work in antennas and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because this field combines stro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with direct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from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o sensing. The possibility of contributing to both fundamental methods and real-world solutions has always fascinated me.   2.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Currently, my research focuses...

10 Nov 2025

ERL特刊征稿|Focus on Breathless Oceans: 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Marine Oxygen Loss Across Scales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Katrin Meissner,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Marilaure Grégoire,比利时列日大学 Shin-ichi Ito,日本东京大学 Ming Li,美国马里兰大学 Karin Limburg,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科学学院 Ariel Pezner,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Caroline Slomp,荷兰拉德堡德大学 郭肖伊,中国海洋大学 Andrew Altieri,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主题范围 Low-oxygen conditions in the ocean are becoming more widespread and severe, driven by climate change and eutroph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behind these changes is essential for interpreting current trends and anticipating future developments. It...

07 Nov 2025

Environmental Research Series期刊亮点文章——ERL&ERCL&EREN&ERH

本期内容来自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ERL)、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 (ERCL)、Environmental Research: Energy (EREN) 与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ealth (ERH),涵盖泥炭地植物物候、社区能源与地方认同、护理研究中的气候议题、热带地区畜牧业排放以及北极海冰减少的气候成因等研究进展。 >>点击此处链接,订阅环境领域最新资讯。 精选文章 The PeatPic project: predicting plot-scale green leaf phenology across peatlands Scott J Davidson, Avni Malhotra, Vincent E J Jassey, Maria Strack, Elena Aitova, Russell Anderson, Lindsey J Atkinson, Janna M Barel, Melanie Bird, Clarisse Brehier, Gillian Donaldson-Selby, Emma Duley, Joel...

07 Nov 2025

在同行评审中创造有意义的影响力

我们理解您希望始终站在科学发现前沿、提升专业素养,并为学术界作出实质性贡献的承诺。IOP出版社高度重视并认可我们同行评审人所做的重要贡献。作为审稿人,IOP出版社将助您成为更具影响力的科研工作者:   通过透明同行评审(Transparent Peer Review)发表您的审稿意见,并从他人经验中学习。 参与联合评审(Co-review),帮助他人也提升自己,尤其惠及早期职业生涯研究人员和更有经验的导师。 通过IOP出版社年度审稿人奖(Outstanding Reviewer Awards),获得卓越与认证。 通过Web of Science审稿人认证服务,获得学术认可,让您的贡献可见。 在您完成审稿后的两年内,可享受在任意IOP出版社自有期刊上以金色开放获取模式发表文章时的9折优惠。 获得IOP可信赖审稿人认证(IOP Trusted Reviewer status and certification),提升专业声誉。 我们专为物理科学领域开发了卓越同行评审课程(Peer Review Excellence),与领域专家共同打造。如果您刚接触同行评审,我们强烈建议您从此入门——这是获得IOP可信赖审稿人的最快途径。一位近期完成课程的审稿人分享道: “我最近完成了IOP卓越同行评审课程,并在撰写审稿报告时努力确保符合课程中强调的高标准审稿要求。这一培训非常有价值,帮助我显著提升了审稿能力。我将继续尽力为学术界作出贡献,不辜负这份信任。” >>点击此处链接,现在就开始您的IOP出版社审稿人之旅吧!

06 Nov 2025

ERX编委访谈|马来西亚理工大学Mohd Haizal bin Jamaluddin副教授

Engineering Research Express (ERX)是一本涵盖工程科学所有领域的多学科期刊,致力于发表新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近日,我们采访了ERX期刊编委之一,来自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的Mohd Haizal bin Jamaluddin副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对期刊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相关的领域研究? My interes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gan during my undergraduate studies when I became fascinated by how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enable global information exchange. This curiosity led me to specialize in antenna design and radio frequency systems. Over time, I saw the potential of antenna engineering in...

05 Nov 2025

AI for Science期刊第一期文章出版

AI for Science是一本全新的跨学科钻石开放获取期刊,聚焦人工智能与科学发现交叉领域的高影响力研究、综述与观点文章。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支持下,目前作者发表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读者亦可免费获取所有内容。 在第一期文章中,您将看到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材料科学、成像、催化等多个研究方向: AI辅助二维材料晶圆级剥离; 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导材料发现; 机器学习赋能水处理技术; 面向纤维网络设计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助力化学科学中的风险控制; 4D-MISR:低剂量超分辨成像; Fast Track:用于高通量材料筛选的机器学习。 想了解更多?>>欢迎您点击此处链接,探索AI for Science正在推动的科研革新。 文章介绍 Editorial AI for Science―a journal to serve the AI-driven scientific innovation Weihua Wang and Gian-Marco Rignanese   Topical Revie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fibrous network design and mechanics Yunhao Yang, Leitao Cao, Jing Ren, Wenli Gao and Shengjie Ling...

04 Nov 2025

ERL特刊征稿|Focus on Pathways and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Overshoot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Carl Schleussner,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陈德亮,清华大学 Jonathan Donges,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 Kristie L. Ebi,美国华盛顿大学 Debra Roberts,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 Joeri Rogelj,英国帝国理工大学   主题范围 Climate overshoot refers to a period in which global temperatures temporarily exceed critical thresholds, such as a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1.5°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before potentially being brought back down. The risk of exceeding the 1.5°C global warming threshold...

04 Nov 2025

物理世界|量子擦除并不改写过去——它改写的只是观察者

《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是世界领先的物理杂志,并以月刊的形式发送给英国物理学会(IOP)的所有成员。《物理世界》的每一期都涵盖了世界各地科学家都关注的时事新闻和关键问题,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和科学作家的专题文章、综合新闻和分析,以及精辟的观点文章。 我们将不定期精选出其中的优秀文章,供大家阅读。希望您喜欢阅读本期文章! 文章介绍 量子擦除并不改写过去——它改写的只是观察者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金缘德、马稳龙. 编译自Maria Violaris. Physics World,2025:(8):31 本文选自《物理》2025年第9期   我常常想象,2125年Physics World量子特刊的开场白会是这样:“欢迎来到量子力学200周年特辑。在这期‘双重量子’中,文本的字母用量子比特存储。当你阅读时,你把字母投射到一个确定的量子态,这些信息被复制进你的大脑,成为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事实上,本页文本处于众多不同文章的叠加态,但只有其中一篇会被拷贝到你的记忆里。希望你喜欢这独属于你的一篇。” 如果真有幸读到那本杂志,或许你还会有点失望:你只能读到你的文本投影到的那篇文章。问题在于,你通过阅读让关于每个字母的信息都被复制进了你的记忆,进而这个“多文章的叠加态”发生了退相干。那么,有没有办法把别的文章也读出来?毕竟,能看到更多的Physics World文章,总没坏处。 一个可能的设想是:也许你能通过抹去刚才的记忆来恢复文本的相干性。一旦不再保留那一篇被选中的文章信息,文本就没有继续保持单一退相干态的理由,于是你可以重新阅读,得到另一篇文章。 尽管这个思想实验听起来颇具魔幻色彩,其概念却与著名的双缝实验的变体存在着惊人的关联,即被称为具有延迟选择的量子擦除实验。该实验常被宣称展现出颠覆性的现象:当下进行的测量竟能改变过去发生的事件。但即便在以离奇著称的量子领域,真有如此戏剧性的结论吗? 双缝实验上的两次转折 在标准双缝实验中,光子一个接一个穿过两条狭缝,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显示出光的波动性。但若在狭缝处放一个能分辨光子具体穿越哪条缝的探测器,干涉就会消失,屏幕上出现两个亮斑,呈现粒子性。关键在于:获得路径信息会改变光子的量子态——从波动式的干涉,变为粒子式的团簇。 这个思想实验的第一次转折源自惠勒在1978年的提议,以及之后他与Wojciech Zurek在1983年的合作:把路径测量延迟到光子快到屏幕时再做。有趣的是,即便测量发生在光子通过狭缝之后,它仍然决定我们最终是否看到波动性或粒子性。也就是说,延迟的探测仍然决定该光子是否会与自己发生干涉。 如果这还不够奇怪,那么延迟选择的量子擦除作为这个思想的变体,成为了第二次转折:如果记录路径时会导致退相干,那么擦除这些信息又会如何?设想把探测器考虑为一个与光子纠缠的量子比特:光走左缝对应量子比特为0,右缝为1。此时我们不在0/1基下读出它(那会显露路径),而是在互补基下测量,使0与1“随机化”,从而抹去路径信息。 有意思的是,尽管屏幕上的总体图像仍呈现出类似粒子的亮斑,但只要对其做互补基测量,我们就能抽取出波动性的干涉图样。其机理是一个分类与筛选的过程:互补测量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我们用这两个结果将屏幕上的探测事件分为两组;把两组分别作图,每一组都各自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就像戴上红蓝两色镜片的3D眼镜,各自显出一幅独立的条纹图像;而摘下眼镜(把两幅相加)则完全看不出干涉。   量子擦除实验。用单个镜片(分别用两个基)来观测,各自显出一幅独立的条纹图像;而摘下眼镜(或是戴上两个镜片,将两幅相加)则完全看不出干涉。 是改写过去,还是改写叙事? 擦除信息似乎让我们把已成“粒子”的光子又“修复”为“波”。这听上去确实离谱。不过,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Jonte Hance强调:关键不是“逆因果”,而是两幅条件筛选得到的干涉图如何相加,才会恢复为那张熟悉的退相干图。“它们看起来彼此不能拼在一起,” Hance解释说,“但实验恰恰在表明,通过纠缠得到的那些关联,必须能与一切你可能采取的测量方式相容。” 因此,这些结果揭示的,是量子理论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方面——量子关联的丰富而反直觉的结构是源于纠缠,而不是过去的影响。 葡萄牙伊比利亚国际纳米实验室的 Lorenzo Catani 指出,提出延迟选择的惠勒本人,并不支持“逆因果”的解读。在这段思想实验的历史叙述中,惠勒给出的结论更像是“我们必须放弃某种类型的实在论”——也就是过去可以独立于当下记录而存在的观念。据我所知,只有少数研究者把该实验解读为支持“逆因果”的证据。   量子擦除 vs 贝尔:离奇与更离奇 因“逆因果”争议而困惑的,还有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Johannes Fankhauser。他意识到,量子擦除的装置可以转化为一个非常标准的贝尔实验。这些实验基于两比特纠缠,旨在排除局域隐变量模型。由此他看到,根本不需要用“时间倒流的影响”来解释量子擦除,因为与之相关的贝尔实验并不需要这种解释。接着,他又用德布罗意—玻姆的量子理论诠释来分析量子擦除:在这种把波函数视为物理实在的图景下(粒子受“领航”波引导),量子擦除的实验结果可以完全在不考虑时间倒流影响的前提下解释。 这是否意味着量子擦除实验除了贝尔实验已告诉我们的信息之外,别无新意?也不尽然。Fankhauser认为,量子擦除拧动的是另一组旋钮。它追问的是:“测量意味着什么?”,“何时我们才可以说系统具有某种属性?”这些仍是开放的问题。 另一方面,Catani 在2023年的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有启发性的对比:他提出了一个经典物理的模型,但加了一个附加条件——对底层物理态的可知性施加限制。结果显示,在这种经典框架里,量子擦除的统计结果可以被复现;但贝尔实验的统计违背却无法被复现。由此可见,仅仅对物理态的知识不完备不足以解释贝尔现象,贝尔所呈现的“非经典性”更强;相形之下,量子擦除中的逆因果叙事更多依赖于一种特定的叙事方式,这也就更容易滋生悖论的观感。   路径信息如何消除?传统考虑的探测器在0/1基(z轴方向)下测量,即左缝测量|0>态,右缝测量|1>态;量子擦除实验以互补的方式在+/-基(x轴方向)下进行测量。   把量子擦除当作一个脑筋急转弯 多数物理学家同意:量子擦除在数学上与标准量子论框架完美契合。但Hance也提醒,形式化推导不是全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一现象,不仅要审视数学假设,更要建立直观认知,从而真正探索量子特性的本质。”Hance持续分析该思想实验中不同假设的物理影响,其2021年与量子擦除悖论合作者发表的预印本中探讨了若干可能性。就此而言,量子擦除为理解量子关联如何以经典物理学无法描述的方式相互匹配提供了工具。“这是一种绝佳的思维辅助工具——既是脑筋急转弯,又是对这种怪异现象本质的演示。”   信息、观察者与量子计算机 不同研究者从量子擦除里读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人借助它聚焦被测系统属性的开放难题;有人从中吸取数学表述要严密的历史教训;也有人乐于把它当作一个必须被疏通的反直觉谜题。对少数偏离主流路径的人来说,它甚至依然带着某种过去被未来影响的味道。 就我个人而言,量子擦除的最大启示在于它清楚地说明:在双缝实验里,哪怕仅仅一次两比特纠缠,都足以造成退相干,无论日后你是否去读出那个量子比特。换句话说,不需要某个神秘的宏观观察者来触发坍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建造量子计算机如此困难:哪怕与一个粒子发生了不受控的微弱纠缠,整个计算都可能坍缩成随机态而失败。 回到我们“200周年特刊”读者的未来寓言:仅靠抹除记忆,并不足以恢复文章的量子行为,即选出的那一篇不可能被“改写”。不过,按照量子擦除的协议,这些未来读者至少还能做一件胜过调皮编辑的事:他们可以对记忆做一组互补测量,并据此把文章分类筛选成两篇更小的“个体文章”,各自展示出原本隐藏的量子纠缠结构。即便不能用量子擦除去“改写过去”,或许它能改写你将要读到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