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IOP出版社联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推出全新开放获取期刊——Materials Futures

11 Jul 2025

Editor-in-Chief Vacancy:Biomedical Physics & Engineering Express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IOPP)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the position of Editor-in-Chief for Biomedical Physics & Engineering Express (BPEX). We are seeking a visionary leader to drive the journal forward and ensure it continues to publish high-quality, impactful research. The starting date for this role is 1 December 2025. The term is for three years, with...

11 Jul 2025

IOP出版社生物医学类和环境类期刊影响因子持续提升

2025年6月1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了202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公布了包含SCI(SCIE)和ESCI期刊的2024年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OP出版社旗下生物医学类和环境类期刊在今年的影响因子数据中表现优秀,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日趋热门。研究人员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同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期刊的学术定位、传播范围、读者覆盖面以及影响因子等核心指标。多维度的评估标准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了解期刊影响力与学术契合度的参考依据。 Progres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GB,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24年影响因子为7.7,相较去年上升54%,位列JCR Q1区。2024年,PRGB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6天,Citescore分数为11.1。该期刊是一本跨学科期刊,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最重要和最令人兴奋的领域发表高质量的权威综述和观点文章。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ERCL,环境研究:气候)期刊的首个影响因子为5.4,位列JCR Q1区。2024年,ERCL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3天,同行评审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67天。截至2026年前,IOP出版社将免除所有向ERCL期刊投稿的文章出版费用。该期刊是一本多学科、开放获取的期刊,致力于解决有关物理科学的重要挑战以及气候系统和全球变化的评估,并在影响/未来风险、复原力、环境减缓、环境适应、环境安全和最广泛意义上的解决方案方面进行努力。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Sustainability(ERIS,环境研究:基础设施及可持续性)2024年影响因子为3.2,相较去年上升18.5%。2024年,ERIS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3天,同行评审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62天,Citescore分数为4.5。该期刊是一本涵盖多学科的开放获取期刊,旨在发表针对各种规模和地理环境的基础建设及其相关系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的研究,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和持久性研究,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等。 Biomedical Physics Engineering Express(BPEX,生物医学物理与工程快讯)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1.6,相较去年上升23.1%。2024年,BPEX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9天,Citescore分数为2.5。该期刊是一本广泛、包容、快速的期刊,致力于发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物理学和医学物理学所有领域的新研究,特别强调这些领域之间的跨学科工作。与此同时,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JNE)和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ERC)期刊同样表现突出。JNE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8,相较去年上升了2.7%,Citescore分数为7.8;ERC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9,相较去年上升了16.0%,Citescore分数为3.1。 >>点击此处链接,订阅期刊最新资讯。

10 Jul 2025

IOP出版社中国合作期刊影响因子表现亮眼

2025年6月1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了202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公布了包含SCI(SCIE)和ESCI期刊的2024年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OP出版社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出版的多本期刊影响因子表现亮眼,进一步彰显了中英合作出版模式在国际传播与学术影响方面的成效。研究人员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同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期刊的学术定位、传播范围、读者覆盖面以及影响因子等核心指标。多维度的评估标准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了解期刊影响力与学术契合度的参考依据。 Chinese Physics B(CPB,中国物理B)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1.5,Citescore分数为2.8。该刊是中国最具声望的物理学期刊之一,发表除核物理、粒子物理外各个领域的物理理论和研究,是当前物理、材料、声学、力学、光学、工程和生物物理研究的重要参考。 Chinese Physics C(CPC,中国物理C,原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1,Citescore分数为6.9。该期刊是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办的专业性月刊,涵盖了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领域的理论、实验和应用。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CTP,理论物理通讯)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9,相较去年上升了20.8%;Citescore分数为5.0。该期刊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物理学会主办,致力于传播理论物理学的最新发展。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JOS,半导体学报)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5.3,相较去年上升了10.4%;Citescore分数为7.8。该期刊由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同出版,涵盖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电路及相关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PST,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1.8,相较去年上升了12.5%;Citescore分数为3.3。该期刊是中国等离子体研究人员的首选刊物,出版内容包括:基本等离子体现象;磁约束等离子体;惰性约束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和空间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技术;融合工程等。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RAA,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8,相较去年上升了55.6%;Citescore分数为3.7。该期刊由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IOP出版社合作出版,其内容涉及原创性论文、评论和综述,涵盖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各个分支。

09 Jul 2025

IOP出版社中国合作期刊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025年6月1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了202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公布了包含SCI(SCIE)和ESCI期刊的2024年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OP出版社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出版的多本期刊影响因子表现亮眼,进一步彰显了中英合作出版模式在国际传播与学术影响方面的成效。研究人员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同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期刊的学术定位、传播范围、读者覆盖面以及影响因子等核心指标。多维度的评估标准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了解期刊影响力与学术契合度的参考依据。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IJEM,极端制造)2024年影响因子为21.3,相较去年上升32.3%。2024年,IJEM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4天,Citescore分数为21.6。该期刊聚焦于极端制造相关的各个领域,致力于出版从基础到工艺、计量、条件、环境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最高质量和最具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 Chinese Physics Letter(CPL,中国物理快报)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4.2,相较去年上升20.0%;同时CPL期刊的Citescore分数为7.2。该刊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物理学会和IOP合作出版,致力于快速发表物理学各个领域中的重要研究。 Materials Futures(MF,材料展望)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10.8,Citescore分数为12.5,相较去年上升了68.9%。2024年,MF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1天。该期刊由IOP出版社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出版,致力于发表材料领域重大突破研究进展。>>点击此处链接,订阅期刊最新资讯。

08 Jul 2025

JPhysD研究路线图|超材料理论、建模和设计路线图

This Roadmap surveys the diversity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characterising, modelling and designing metamaterials. It contains articles covering the wide range of physical settings in which metamaterials have been realised, from acoustics and electromagnetics to water waves and mechanical systems. In doing so, we highlight synergies between the many different physical domains and identify commonality...

08 Jul 2025

IOP出版社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稳中有升

2025年6月1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了202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公布了包含SCI(SCIE)和ESCI期刊的2024年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OP出版社材料科学类期刊在本年度报告中表现突出,多本期刊影响因子取得明显提升。研究人员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同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期刊的学术定位、传播范围、读者覆盖面以及影响因子等核心指标。多维度的评估标准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了解期刊影响力与学术契合度的参考依据。 Super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ST,超导体科学与技术)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4.2,相较去年上升了13.5%。2024年,SUST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10天,Citescore分数为6.7。该期刊是专注于超导体及其应用的领军期刊,涵盖超导材料及其基本属性、超导量子技术、小尺度器件和电子设备、电线和磁带、超导磁体、加速器,以及其他大规模应用等。 Nano Futures(NANOF,纳米展望)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3,相较去年上升了32.0%。2024年,NANOF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3天,Citescore分数为5.2。该期刊是一本多学科期刊,发表开拓性研究和对纳米科学产生长远影响的未来导向性研究。 Flexible and Printed Electronics(FPE,柔性印刷电子学)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2,相较去年上升了14.3%。2024年,FPE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6天,Citescore分数为5.5。该期刊是一本专门出版印刷电子、塑料电子、柔性电子及可拉伸可延展电子技术方面前沿研究论文的多学科期刊。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SMSE,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建模与模拟)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4,相较去年上升了26.3%。2024年,MSMSE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6天,Citescore分数为3.3。该期刊服务于多学科的材料领域,发表推动研究人员对材料性状的理解和预测的最新研究。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MRX,材料研究快报)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2,相较去年上升了22.2%。2024年,MRX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7天,Citescore分数为3.7。该期刊采用快速出版的模式,发表各类功能材料在设计、制造、性能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与此同时,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PhysD)、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JPCM)和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ST)期刊同样表现优秀。JPhysD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2,相较去年上升了3.2%,Citescore分数为6.4;JPCM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6,相较去年上升了13.0%,Citescore分数为4.6;SST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1,相较去年上升了10.5%,Citescore分数为4.2。 >>点击此处链接,订阅期刊最新资讯。

07 Jul 2025

IOP出版社工程类期刊影响因子稳步上涨,JPhys Photonics期刊涨幅超80%

2025年6月1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了202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公布了包含SCI(SCIE)和ESCI期刊的2024年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OP出版社工程类期刊在最新报告中整体表现良好,多个期刊的影响因子稳步增长,体现了工程技术类期刊在学术影响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良好平衡。研究人员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同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期刊的学术定位、传播范围、读者覆盖面以及影响因子等核心指标。多维度的评估标准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了解期刊影响力与学术契合度的参考依据。 JPhys Photonics(物理学报:光电学)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8.4,相较去年上升了82.6%。2024年,JPhys Photonics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8天,Citescore分数为11.4。该期刊是一本开放获取期刊,重点介绍光的性质和应用研究中最重要和最激动人心的进展。 Neuromorphic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NCE,神经形态计算与工程)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6.1,相较去年上升了5.2%。2024年,NCE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7天,Citescore分数为9.2。该期刊是是一本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开放获取期刊,发表在神经形态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领域做出及时且重要贡献的研究。 Materials for Quantum Technology(MQT,量子技术材料)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6,相较去年上升了16.1%。2024年,MQT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4天,Citescore分数为6.4。该期刊是一本开放获取的多学科期刊,致力于出版量子技术和器件领域相关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的前沿研究。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MST,测量科学与技术)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4,相较去年上升了25.9%。2024年,MST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8天,Citescore分数为4.4。该期刊涵盖整个测量科学和传感器技术的理论、实践和应用。 Journal of Optics(JOPT,光学学报)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7,相较去年上升了35%。2024年,JOPT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8天,Citescore分数为4.4。该期刊出版光学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文章。除此之外,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SMS)和Engineering Research Express(ERX)期刊影响因子涨幅均在5%左右:SMS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8,Citescore为6.1;ERX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1.6,Citescore为1.9。Surface Topography: Metrology and Properties期刊影响因子相较去年上升了20%,2024年影响因子为2.4,Citescore分数为5.0。 >>点击此处链接,订阅期刊最新资讯。

04 Jul 2025

IOP出版社物理科学类期刊影响因子再迎突破

2025年6月1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了202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公布了包含SCI(SCIE)和ESCI期刊的2024年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OP出版社旗下多本物理类期刊在本年度报告中表现优异,多个期刊影响因子表现优异,反映出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持续获得认可。 研究人员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同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期刊的学术定位、传播范围、读者覆盖面以及影响因子等核心指标。多维度的评估标准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了解期刊影响力与学术契合度的参考依据。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ROPP,物理学进展报告)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0.7,相较去年上升了8.9%。2024年,ROPP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6天,Citescore分数为31.0。该期刊是一本高度精选的多学科期刊,发表突破性的原创研究和权威的综述文章,这些综述在物理学和相关领域都具有极高意义。 Nuclear Fusion(NF,核聚变)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4.0,相较去年上升了14.3%。2024年,NF期刊投稿后收到第一个决策的平均时长为23天,Citescore分数为6.7。该期刊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60年创立,和IOP出版社共同出版,是世界领先的核聚变物理专业期刊,覆盖受控热核聚变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各个方面。 除此之外,以下期刊影响因子涨幅均在5%左右: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7,Citescore为7.0;Journal of Physics G: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5,Citescore为7.7;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3,Citescore为4.4;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1,Citescore为3.8;Inverse Problems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1, Citescore为3.3。Journal of Physics Communications期刊影响因子相较去年上升了36.4%,2024年影响因子为1.5,Citescore分数为2.7。>>点击此处链接,订阅IOP出版社期刊最新资讯。

03 Jul 2025

Editor-in-Chief Vacancy for Medical Sensors & Imaging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IOPP) and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IPEM) are excited to announce an opportunity for an enthusiastic and experienced Editor-in-Chief to lead the launch of our new open access journal, Medical Sensors & Imaging. We are looking for a visionary leader with a deep passion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at...

03 Jul 2025

物理世界|冻结的量子箭:量子芝诺效应

《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是世界领先的物理杂志,并以月刊的形式发送给英国物理学会(IOP)的所有成员。《物理世界》的每一期都涵盖了世界各地科学家都关注的时事新闻和关键问题,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和科学作家的专题文章、综合新闻和分析,以及精辟的观点文章。我们将不定期精选出其中的优秀文章,供大家阅读。希望您喜欢阅读本期文章! 文章介绍 冻结的量子箭:量子芝诺效应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马彦俊、于海峰 编译自Margaret Harris. Physics World,2025,(5):31 本文选自《物理》2025年第6期 为庆祝2025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Physics World 将聚焦一系列“怪异”的量子效应。在它们面前,连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都几乎显得平凡无奇。在该系列的首篇文章中,Margaret Harris 将目光投向量子芝诺效应。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量子系统。具体来说,你是一个不稳定的量子系统——如果放任不管,会很快从一个状态(我们称其为“清醒”)迅速衰变到另一个状态(“睡眠”)。但每当你要进入“睡眠”时,总会有干扰:或许是手机的消息提示音,或许是一个好奇的孩子不断提问。无论是什么,它都会把你从清醒—睡眠的叠加态中拽出,让你恢复清醒。由于这种干扰发生的速度比你入睡更快,你会一直保持清醒,仿佛被一连串干扰(即量子术语中的“测量”)冻结在了原地。这种反复测量将一个不稳定的量子系统“冻结”在一个特定状态的现象被称为量子芝诺效应(图1)。它得名于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悖论,最早由科学通才图灵和冯·诺依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雏形,但是直到1977年才被物理学家Baidyanath Misra和George Sudarshan完整阐述。 图1  对普通的、经典状态下的一锅水加热,会使它以相同的速度从状态1 (未沸腾)演化到状态2 (沸腾),无论是否有人在观察它。然而,在量子世界里,如果不对一个系统进行观察,它通常会从一种状态演化到另一种状态(蒙眼芝诺),但通过反复频繁的测量,它可以被“冻结”在原地(睁眼芝诺)   此后,研究人员已经在数十种量子系统上观测到了这一现象,包括离子阱、超导磁通量子比特和光腔中的原子。但是量子芝诺效应表面上的普遍性并不能掩盖其内在的奇异性。对量子系统来说,“测量”这一简单的举动为何会对系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被观察的量子锅 “初次接触时,你会觉得这非常神奇,因为它真正展示了量子力学中测量对系统的影响,”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物理学家Daniel Burgarth说,他曾从事量子芝诺效应的理论研究。 研究冷原子量子芝诺效应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Giovanni Barontini对此表示赞同。“它没有经典的类似物”,他说,“我可以一直观察一个经典系统做某件事,它会继续做下去。但量子系统真的会‘在意’自己是否被观测”。 对于一个世纪前为量子力学奠定基础的物理学家而言,测量与结果之间的任何关联都是一块绊脚石。几位科学家试图绕过这一难题,例如:玻尔和海森伯将观察者在量子波函数坍缩中的作用形式化;德布罗意和玻姆引入新的“隐”变量;甚至休·埃弗雷特提出了“多世界”理论,假设每次测量都会创造新宇宙。 但这些解决方案都未能完全令人满意。事实上,测量问题似乎如此难以解决,以至于下一代大多数物理学家都选择对其避而远之,转而倾向于一种有时被描述为“闭嘴计算”的研究方法——这种描述并非总是带有贬义。 如今的量子物理学家则不同。Barontini将其称为“测量效应的神化”,他们并未将这一现象视为需要克服的障碍或可忽略的琐事,而是在做一件几乎没有前辈能想象到的事:他们正将量子芝诺效应转化为有用的工具。   噪声管理 为了理解通过测量“冻结”量子系统的实用价值,可以考虑量子计算机中的量子比特。许多量子算法首先将量子比特初始化为所需状态,并将其保持在该状态,直到需要执行计算为止。问题在于,量子系统很少能保持在设定的状态。事实上,它们出了名地容易在受到环境的微小干扰(噪声)时失去量子特性(退相干)。“遗憾的是,每当我们构建量子计算机时,都必须将它们嵌入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只会带来麻烦,”Burgarth说。 量子科学家有许多应对环境噪声的策略。其中一些策略是被动的,例如使用稀释制冷机冷却超导量子比特,以及利用电场和磁场将离子和原子量子比特悬浮在真空中。不过,也有一些是主动的策略。实际上,这些主动策略涉及诱使量子比特保持在其应处的状态,而避免进入不应处的状态。 量子芝诺效应就是这样一种“把戏”。“其原理是我们对系统施加一连串的扰动,实际上每次扰动都会使量子比特发生旋转,”Burgarth解释道,“你在旋转这个系统,而实际上环境却想让它朝相反方向旋转。”他补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相反方向的旋转会相互抵消,通过将系统“冻结”在特定状态来保护它免受噪声干扰。   量子态工程 尽管噪声缓解很有用,但这并不是Burgarth和Barontini最感兴趣的量子芝诺效应应用。他们一致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所谓的量子态工程,这比单纯阻止量子系统衰变或旋转要复杂得多。 这种额外复杂性的根源在于,真实的量子系统——就像真实的人类一样——通常拥有不止两种可用状态。例如,一个人可被允许的“清醒”状态集合(我们不妨称之为清醒的希尔伯特空间)可能包括做晚餐、洗碗和打扫浴室等状态。量子态工程的目标是限制这种状态空间,使系统只能占据特定应用所需的状态。 至于量子芝诺效应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Barontini通过引用芝诺最初提出的经典悖论来进行解释。公元前5世纪,埃利亚(Elia)的哲学家芝诺提出了一个基于在空中飞行的箭的悖论。如果你在这支箭飞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可能的瞬间去观察它,你会发现,在那个瞬间,它是静止不动的。然而不知为何,这支箭仍然在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Barontini解释说,在量子版本中,观察这支箭会将其冻结在原地,但这并非唯一发生的现象。“最有趣的是,如果我看向某个地方,箭就无法到达我注视的位置,”他说,“它将不得不绕道而行,必须改变轨迹以避开我的视野范围。” Barontini继续说道,通过塑造这种“视野范围”,物理学家可以塑造系统的行为。作为例子,他引用了Serge Haroche的研究——他与另一位著名的量子芝诺效应实验家David Wineland共同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4年,Haroche及其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同事试图控制所谓“里德伯原子”内电子的动力学行为。在这类原子中,最外层电子与原子核的结合非常弱,可以占据多个高激发态中的任意一个。 研究人员利用微波场将51个这样的高激发里德伯态分成两组,然后向系统施加射频脉冲。通常情况下,这些脉冲会导致电子在态之间跃迁。然而,微波场提供的持续“测量”意味着,尽管电子可以在每组态内部移动,但无法从一组跃迁到另一组。它被困住了,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处于一种被称为薛定谔猫态的特殊量子叠加态中。 仅仅限制一个电子的行为,这听起来可能并不是非常令人兴奋。但在这项实验以及其他实验中,Haroche及其同事们证明了,施加这样的限制会产生一系列不寻常的量子态。这就好像是告诉一个系统它不能做什么,反而迫使它去做一堆其他的事情,就如同一个拖延者为了逃避打扫浴室而去做晚饭和洗碗一样。“这确实丰富了你的量子工具库,”Barontini解释道,“你能够生成一种纠缠态,这种纠缠态比你用传统方法所能生成的其他量子态的纠缠程度更高,或者从方法学角度来说更有用。”   那么,测量究竟是什么? 除了生成有趣的量子态外,量子芝诺效应还在揭示量子测量的本质方面提供了新见解。事实证明,就量子芝诺效应而言,“测量”的构成问题出人意料的宽泛。2014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Augusto Smerzi领导的物理学家团队巧妙地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研究表明,只需用共振激光照射量子系统(图2),就能产生与更复杂的“投影”测量相同的量子芝诺动力学效应。在该实验中,投影测量涉及以针对特定原子跃迁定制的频率向系统施加成对激光脉冲。“可以说,几乎任何事物都会引发芝诺效应,”Burgarth说,“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易于触发的现象。” 图2 超冷87Rb原子群的能级结构,在由F=2超精细基态的5个自旋方向给出的5能级希尔伯特空间中演化。施加其上的射频电磁场(红色箭头)可以把临近量子态耦合在一起并且允许原子在不同态之间跃迁。一般而言,最初处于|F, mF>=|2, 2>态的原子会在这个态和其他4个F=2态之间循环往复,这一过程被称为拉比振荡。但是,通过引入“测量”——此处显示为与|1,...

02 Jul 2025

NANO编辑优选:超分子凝胶材料在摩擦界面的润滑机理和应用

本篇研究来自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许雪峰、胡晓冬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丁奇课题组。本文系统总结了适用油基、水基及极端工况基础油的凝胶因子分子结构,分析了其自组装结构与凝胶润滑剂的成胶特性、流变性能及摩擦学行为的构性关系。通过探究凝胶润滑剂与纳米材料、涂层、织构表面固体润滑材料的协同润滑效应,揭示了超分子凝胶复合润滑材料的润滑机理和设计思路。为超分子凝胶材料在润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文章介绍 Recent development in friction of supramoleculargel lubricant: from mechanisms to applications Zhang Ruochong(张若冲),Wang Dongmei(王冬梅), Cheng Xinshao(程新邵), Wang Minghuan(王明环), Hu Xiaodong(胡晓冬), Ding Qi(丁奇), Xu Xuefeng(许雪峰), Cai Meirong(蔡美荣), Hu Litian(胡丽天) 通讯作者: 胡晓冬,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中国杭州 310023 丁奇,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兰州 730000 许雪峰,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中国杭州 310023   研究背景: 近年来,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摩擦润滑研究进入新阶段,在满足高性能润滑需求的同时,还需兼顾清洁性与可持续性。凝胶润滑剂作为新型润滑材料应运而生。关于超分子凝胶润滑剂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两个方向:一是功能化凝胶因子的分子结构设计,如高相变温度、低临界凝胶浓度、高效成膜特性等;二是凝胶润滑剂与纳米材料、薄膜、织构表面等固体润滑材料的协同润滑机制。凭借优异的流变性能和可设计性,凝胶润滑剂显著提升了液态润滑介质的工况适应性。凝胶因子分子结构设计是超分子凝胶润滑剂设计和应用的基础,系统探讨凝胶因子分子结构对超分子凝胶润滑剂及其复合材料润滑性能的影响机制对液态润滑介质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研究内容: 本综述对超分子凝胶润滑剂的应用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后,聚焦凝胶因子与基础油固液界面相容性,系统总结了适用于油基、水基、极端工况等基础油的凝胶因子分子结构特征,分析其与凝胶型润滑剂成胶性能、流变学性能和摩擦性能的构性关系。进一步,总结凝胶型润滑剂与纳米材料、薄膜、织构表面等固体润滑材料复合时的摩擦学性能,重点探讨了凝胶润滑剂和固体润滑剂之间的协同润滑作用,初步提出超分子凝胶型固液复合润滑材料设计思路。最后,汇总超分子凝胶润滑剂发展的关键节点,对凝胶润滑剂及其相应复合材料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 在对超分子凝胶润滑剂总结和分析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凝胶润滑剂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1)缺乏针对摩擦机理和应用工况的分子设计,且集中于温敏型凝胶,缺乏光、电、声等环境响应的智能润滑材料。2)超分子凝胶润滑材料与纳米材料、涂层、表面织构等复合时的摩擦学性能及润滑机理研究较薄弱,其协同或对抗作用尚缺乏系统探究。3)缺乏面向具体应用需求的凝胶型固液复合润滑体系材料体系设计。最后,本综述认为面向润滑材料领域超分子凝胶及其固液复合体系,特别是结合功能性凝胶以及环境响应性“智能”凝胶的复合材料体系,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介绍 胡晓冬  副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 胡晓冬,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特种加工技术与装备,嵌入式控制系统研究,在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Lasers in Eng.、Academic Journal...

01 Jul 2025

欢迎您在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

您是否正在寻找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平台来发表您有关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最新进展的研究成果,以助力打造一个更可持续的地球?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STECH)期刊将是您研究的理想归宿。在2025年全年,我们免除所有文章的出版费用,让您能够免费、广泛地分享您的研究成果。所有投稿都将经过IOP出版社严格的同行评审流程,因此您可以确信您的研究将与最优质的研究成果并肩。   以下是SSTECH期刊正在征稿的特刊: Focus Issue on Nature-Inspired Membrane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Solutions 客座编辑:Yang Lan, Zhongyi Jiang, Marc-Olivier Coppens 截止日期:2025年9月30日   Grand Challenges in LCAs: Transportation 客座编辑:Ben Amor, Mark Mba-Wright, Sabrina Spatari 截止日期:2025年12月31日   Focus issue on Recovery, Reuse, and Recycling of Critical Raw Materials 客座编辑:Marca Doeff, Gavin Harper, Colm O’Dwyer 截止日期:202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