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IOP出版社联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推出全新开放获取期刊——Materials Futures

05 Nov 2025

AI for Science期刊第一期文章出版

AI for Science是一本全新的跨学科钻石开放获取期刊,聚焦人工智能与科学发现交叉领域的高影响力研究、综述与观点文章。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支持下,目前作者发表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读者亦可免费获取所有内容。 在第一期文章中,您将看到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材料科学、成像、催化等多个研究方向: AI辅助二维材料晶圆级剥离; 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导材料发现; 机器学习赋能水处理技术; 面向纤维网络设计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助力化学科学中的风险控制; 4D-MISR:低剂量超分辨成像; Fast Track:用于高通量材料筛选的机器学习。 想了解更多?>>欢迎您点击此处链接,探索AI for Science正在推动的科研革新。 文章介绍 Editorial AI for Science―a journal to serve the AI-driven scientific innovation Weihua Wang and Gian-Marco Rignanese   Topical Revie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fibrous network design and mechanics Yunhao Yang, Leitao Cao, Jing Ren, Wenli Gao and Shengjie Ling...

04 Nov 2025

ERL特刊征稿|Focus on Pathways and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Overshoot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Carl Schleussner,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陈德亮,清华大学 Jonathan Donges,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 Kristie L. Ebi,美国华盛顿大学 Debra Roberts,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 Joeri Rogelj,英国帝国理工大学   主题范围 Climate overshoot refers to a period in which global temperatures temporarily exceed critical thresholds, such as a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1.5°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before potentially being brought back down. The risk of exceeding the 1.5°C global warming threshold...

04 Nov 2025

物理世界|量子擦除并不改写过去——它改写的只是观察者

《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是世界领先的物理杂志,并以月刊的形式发送给英国物理学会(IOP)的所有成员。《物理世界》的每一期都涵盖了世界各地科学家都关注的时事新闻和关键问题,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和科学作家的专题文章、综合新闻和分析,以及精辟的观点文章。 我们将不定期精选出其中的优秀文章,供大家阅读。希望您喜欢阅读本期文章! 文章介绍 量子擦除并不改写过去——它改写的只是观察者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金缘德、马稳龙. 编译自Maria Violaris. Physics World,2025:(8):31 本文选自《物理》2025年第9期   我常常想象,2125年Physics World量子特刊的开场白会是这样:“欢迎来到量子力学200周年特辑。在这期‘双重量子’中,文本的字母用量子比特存储。当你阅读时,你把字母投射到一个确定的量子态,这些信息被复制进你的大脑,成为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事实上,本页文本处于众多不同文章的叠加态,但只有其中一篇会被拷贝到你的记忆里。希望你喜欢这独属于你的一篇。” 如果真有幸读到那本杂志,或许你还会有点失望:你只能读到你的文本投影到的那篇文章。问题在于,你通过阅读让关于每个字母的信息都被复制进了你的记忆,进而这个“多文章的叠加态”发生了退相干。那么,有没有办法把别的文章也读出来?毕竟,能看到更多的Physics World文章,总没坏处。 一个可能的设想是:也许你能通过抹去刚才的记忆来恢复文本的相干性。一旦不再保留那一篇被选中的文章信息,文本就没有继续保持单一退相干态的理由,于是你可以重新阅读,得到另一篇文章。 尽管这个思想实验听起来颇具魔幻色彩,其概念却与著名的双缝实验的变体存在着惊人的关联,即被称为具有延迟选择的量子擦除实验。该实验常被宣称展现出颠覆性的现象:当下进行的测量竟能改变过去发生的事件。但即便在以离奇著称的量子领域,真有如此戏剧性的结论吗? 双缝实验上的两次转折 在标准双缝实验中,光子一个接一个穿过两条狭缝,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显示出光的波动性。但若在狭缝处放一个能分辨光子具体穿越哪条缝的探测器,干涉就会消失,屏幕上出现两个亮斑,呈现粒子性。关键在于:获得路径信息会改变光子的量子态——从波动式的干涉,变为粒子式的团簇。 这个思想实验的第一次转折源自惠勒在1978年的提议,以及之后他与Wojciech Zurek在1983年的合作:把路径测量延迟到光子快到屏幕时再做。有趣的是,即便测量发生在光子通过狭缝之后,它仍然决定我们最终是否看到波动性或粒子性。也就是说,延迟的探测仍然决定该光子是否会与自己发生干涉。 如果这还不够奇怪,那么延迟选择的量子擦除作为这个思想的变体,成为了第二次转折:如果记录路径时会导致退相干,那么擦除这些信息又会如何?设想把探测器考虑为一个与光子纠缠的量子比特:光走左缝对应量子比特为0,右缝为1。此时我们不在0/1基下读出它(那会显露路径),而是在互补基下测量,使0与1“随机化”,从而抹去路径信息。 有意思的是,尽管屏幕上的总体图像仍呈现出类似粒子的亮斑,但只要对其做互补基测量,我们就能抽取出波动性的干涉图样。其机理是一个分类与筛选的过程:互补测量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我们用这两个结果将屏幕上的探测事件分为两组;把两组分别作图,每一组都各自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就像戴上红蓝两色镜片的3D眼镜,各自显出一幅独立的条纹图像;而摘下眼镜(把两幅相加)则完全看不出干涉。   量子擦除实验。用单个镜片(分别用两个基)来观测,各自显出一幅独立的条纹图像;而摘下眼镜(或是戴上两个镜片,将两幅相加)则完全看不出干涉。 是改写过去,还是改写叙事? 擦除信息似乎让我们把已成“粒子”的光子又“修复”为“波”。这听上去确实离谱。不过,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Jonte Hance强调:关键不是“逆因果”,而是两幅条件筛选得到的干涉图如何相加,才会恢复为那张熟悉的退相干图。“它们看起来彼此不能拼在一起,” Hance解释说,“但实验恰恰在表明,通过纠缠得到的那些关联,必须能与一切你可能采取的测量方式相容。” 因此,这些结果揭示的,是量子理论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方面——量子关联的丰富而反直觉的结构是源于纠缠,而不是过去的影响。 葡萄牙伊比利亚国际纳米实验室的 Lorenzo Catani 指出,提出延迟选择的惠勒本人,并不支持“逆因果”的解读。在这段思想实验的历史叙述中,惠勒给出的结论更像是“我们必须放弃某种类型的实在论”——也就是过去可以独立于当下记录而存在的观念。据我所知,只有少数研究者把该实验解读为支持“逆因果”的证据。   量子擦除 vs 贝尔:离奇与更离奇 因“逆因果”争议而困惑的,还有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Johannes Fankhauser。他意识到,量子擦除的装置可以转化为一个非常标准的贝尔实验。这些实验基于两比特纠缠,旨在排除局域隐变量模型。由此他看到,根本不需要用“时间倒流的影响”来解释量子擦除,因为与之相关的贝尔实验并不需要这种解释。接着,他又用德布罗意—玻姆的量子理论诠释来分析量子擦除:在这种把波函数视为物理实在的图景下(粒子受“领航”波引导),量子擦除的实验结果可以完全在不考虑时间倒流影响的前提下解释。 这是否意味着量子擦除实验除了贝尔实验已告诉我们的信息之外,别无新意?也不尽然。Fankhauser认为,量子擦除拧动的是另一组旋钮。它追问的是:“测量意味着什么?”,“何时我们才可以说系统具有某种属性?”这些仍是开放的问题。 另一方面,Catani 在2023年的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有启发性的对比:他提出了一个经典物理的模型,但加了一个附加条件——对底层物理态的可知性施加限制。结果显示,在这种经典框架里,量子擦除的统计结果可以被复现;但贝尔实验的统计违背却无法被复现。由此可见,仅仅对物理态的知识不完备不足以解释贝尔现象,贝尔所呈现的“非经典性”更强;相形之下,量子擦除中的逆因果叙事更多依赖于一种特定的叙事方式,这也就更容易滋生悖论的观感。   路径信息如何消除?传统考虑的探测器在0/1基(z轴方向)下测量,即左缝测量|0>态,右缝测量|1>态;量子擦除实验以互补的方式在+/-基(x轴方向)下进行测量。   把量子擦除当作一个脑筋急转弯 多数物理学家同意:量子擦除在数学上与标准量子论框架完美契合。但Hance也提醒,形式化推导不是全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一现象,不仅要审视数学假设,更要建立直观认知,从而真正探索量子特性的本质。”Hance持续分析该思想实验中不同假设的物理影响,其2021年与量子擦除悖论合作者发表的预印本中探讨了若干可能性。就此而言,量子擦除为理解量子关联如何以经典物理学无法描述的方式相互匹配提供了工具。“这是一种绝佳的思维辅助工具——既是脑筋急转弯,又是对这种怪异现象本质的演示。”   信息、观察者与量子计算机 不同研究者从量子擦除里读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人借助它聚焦被测系统属性的开放难题;有人从中吸取数学表述要严密的历史教训;也有人乐于把它当作一个必须被疏通的反直觉谜题。对少数偏离主流路径的人来说,它甚至依然带着某种过去被未来影响的味道。 就我个人而言,量子擦除的最大启示在于它清楚地说明:在双缝实验里,哪怕仅仅一次两比特纠缠,都足以造成退相干,无论日后你是否去读出那个量子比特。换句话说,不需要某个神秘的宏观观察者来触发坍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建造量子计算机如此困难:哪怕与一个粒子发生了不受控的微弱纠缠,整个计算都可能坍缩成随机态而失败。 回到我们“200周年特刊”读者的未来寓言:仅靠抹除记忆,并不足以恢复文章的量子行为,即选出的那一篇不可能被“改写”。不过,按照量子擦除的协议,这些未来读者至少还能做一件胜过调皮编辑的事:他们可以对记忆做一组互补测量,并据此把文章分类筛选成两篇更小的“个体文章”,各自展示出原本隐藏的量子纠缠结构。即便不能用量子擦除去“改写过去”,或许它能改写你将要读到的未来。  ...

03 Nov 2025

英国物理学会会士访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訾云龙副教授

英国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简称IOP)成立于1873年,是一个致力于提高对物理学理解和应用的知名国际性学术机构,其使命是促进物理学的发展和其在全世界的传播,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和传播物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以及促进物理学教育的发展。根据专家推荐,学会每年遴选英国及国际上在物理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和为推动物理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为其会士。 近日,我们采访了英国物理学会会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訾云龙副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对成为会士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成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士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对我科研和教学方面努力和成果的国际认可,是一个重要的荣誉。   2.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我主要从事基于摩擦电的能量采集、自供能无线传感、仿生多模态触觉传感、摩擦电致发光等研究工作。   3.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相关的领域研究? 从事这些研究的初心主要是想解决物联网中巨量小型设备的分布式供能问题,尤其是大量无线传感器。同时由于具身智能技术的兴起,我也开始研究如何更好的实现多模态触觉传感。   4. 您能分享一个职业生涯中最令您自豪的项目或成就吗? 我认为我对领域内科研的最大贡献是以最大能量输出循环规范了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评价标准,找到了限制最大输出的物理机制—击穿放电。由此引发了很多新的探索,例如摩擦电能量采集的能量输出密度纪录、基于摩擦放电的自供能无线传感等。   5. 您认为接下来五年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将会是什么? 我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物理世界更好结合的具身智能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我将重点研究具身智能所需要的传感器,力争实现多模态和自供能的传感。   6. 您对该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有什么建议? 选择一个好的科研单位,让自己能够潜心做科研非常重要。同时不要忘了培养学生也是我们重要的使命。 编委介绍 訾云龙  副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訾云龙,国家青年人才、广东省杰青、英国物理学会会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长聘副教授、研究员。2009年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于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2022年于香港中文大学任助理教授。2022年7月起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訾教授长期从事高性能摩擦能量采集、自供能无线系统、多模态触觉传感、摩擦电致发光相关的工作,在多个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引用20000余次,H因子74,出版学术专著3部。曾荣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35人TR35(亚太区)(2022)、Nano Energy Award(2021)、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先锋研究者(2018)、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峰会青年科学家入围奖(2018)、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 Postdoctoral Award(2017)、普渡大学“转型创造者”(2013)等学术奖励和荣誉。目前担任IEEE Open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副主编、Electronics Letters副主编、iEnergy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31 Oct 2025

IOP出版社10月精选文章——Spintronics&Quantum&Additive Manufacturing

IOP出版社每月从年度重点期刊中精选两个主题的研究文章供大家阅读,本月的主题为Spintronics, International Year of Quantum和3D Printing/Additive Manufacturing。这些文章体现了IOP期刊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并呈现了一些受关注的研究工作。欢迎大家阅读下载!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IOP出版社光学与光子学、量子和工程领域的最新资讯;还可以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订阅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相关期刊的最新信息。 光学与光子学: 量子: 工程: 精选文章 Spintronics Nanotechnology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optimizing magnetic skyrmion creation Xiuzhu Wang, Zhihua Xiao, Xuezhao Wu, Yan Zhou and Qiming Shao   Materials for Quantum Technology Integrating 2D magnets for quantum devices: from materials and characterization to future technology Han Zhong, Douglas Z Plummer,...

30 Oct 2025

NCE特刊征稿|Emerging Neuromorphic Devices for Smart Electronics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万青  研究员 甬江实验室 万青,甬江实验室功能材料与器件异构集成研究中心主任。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04年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访问学者科研工作。2013年加盟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目前主要在甬江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氧化物神经形态晶体管及其类脑计算与感知应用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多篇,SCI他引3万多次。先后荣获了全国百优博士论文,中国青年科技奖,省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一),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018,青年拔尖,2012),中国高被引用学者等荣誉。   杨玉超  教授 北京大学 杨玉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科学智能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存算一体芯片、类脑计算、忆阻器等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累计发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IEDM、ISSCC、VLSI、MICRO、HPCA等期刊和会议论文160余篇,受邀撰写中英文专著5章,获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累计被引15000余次,H因子为56,研究工作入选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人工智能十大进展”、爱集微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学术进展”。曾70余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主旨、特邀报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青、基金委重点项目、北方先进工艺研究院双1+1工程重点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第六届中青科协理事、第七届中青科协理事、npj Unconventional Computing副主编、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副主编、《电子学报》领域编委、《半导体学报》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编委、Chip编委、《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青年编委等。获首届科学探索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Wiley青年研究者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华为计算产品线最佳技术合作奖等奖项,连续入选2020-2024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吴华强  教授 清华大学 吴华强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集成电路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新型存储器及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研究,开展从底层器件到顶层架构协同创新,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忆阻器存算一体系统和全系统集成的片上学习芯片,引领国际前沿研究。主持基金委、科技部等重大项目20余项,以通讯作者发表3篇Nature、Science正刊及近20篇子刊论文,成果多次被列入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获国家杰青、首届科学探索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等奖项。   蒋杰  教授 中南大学 蒋杰,教授,湖南省杰青。湖南大学本硕博毕业(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联培博士)。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美国奥本大学从事博后科研工作。研究领域:神经形态半导体信息器件与集成。先后首次报道了低电压双电层IGZO晶体管(2009年);神经形态离子二维MoS2晶体管(2017年);偏振感知神经形态晶体管(2022年)。在AM、AFM、APR、IEEE EDL等权威期刊发表一作/通讯SCI论文70余篇。被SCI引用4500余次,H因子37,其中一作/通讯作者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5的共17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单篇最大SCI引用320次,超100次引用论文12篇。   朱一新  助理研究员 甬江实验室 朱一新,博士。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23年10月加入甬江实验室,目前为功能材料与器件异构集成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氧化物神经形态器件及应用、LiNbO3/LiTaO3单晶薄/厚膜的制备及应用等。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引超 800 余次。   主题范围 Brain-inspired neuromorphic computing seeks to utilise computational models and methods that are based...

30 Oct 2025

欢迎印度国际大学Amar P. Misra 教授新任Physica Scripta期刊主编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Amar P. Misra教授新任Physica Scripta期刊主编。 Amar P. Misra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逾 130篇研究文章,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丰富的出版经验。他自2005 年起任职于印度国际大学,并担任该校研究委员会成员。同时,他积极参与印度等离子体科学学会及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等离子体物理分部的学术事务,致力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在出任Physica Scripta期刊主编之前,Amar P. Misra教授曾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及客座编辑,一直致力于促进科研出版的质量与创新。 在谈及这一任命时,他表示:“能够担任Physica Scripta的主编,我深感荣幸。尽管责任重大,但我将全力维护并提升期刊的学术声誉,同时加强与作者、审稿人及读者的联系。我将把坚持严格的出版伦理与科研诚信放在首位,并通过严谨的同行评审,持续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您可以点击此处链接,查看更多Physica Scripta编委会成员。 期刊介绍 Physica Scripta 2024年影响因子:2.6  Citescore: 3.1 Physica Scripta(PHYSSCR,物理学手稿)是一本致力于呈现实验和理论物理学任何分支及相关领域(尤其是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原创研究的国际期刊。PHYSSCR每年出版12期,除原创性研究外,还出版编委会特邀文章、专刊等,包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研讨。

29 Oct 2025

JMM编委访谈|苏州大学刘会聪教授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JMM)是该领域的领军期刊,涵盖了微型机电结构、设备和系统,以及微观力学与微机电的各个方面。近日,我们采访了JMM期刊编委之一,来自苏州大学的刘会聪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对期刊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相关的领域研究? 未来将是一个万物皆可感知、皆可交互、皆可智能的时代。我的研究工作是用微能源技术去解决它们的“供能”问题,用微传感技术赋予它们敏锐的“感官”,再用片上智能给予它们独立的“大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能够参与到这个伟大的愿景进程中,是莫大的荣幸和鼓舞。   2.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我的团队目前专注于自供能传感微系统、智能传感与人机交互两大核心方向。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将微能源、微传感与AI算法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出‘能量-传感-计算’一体化的智能微系统。 第一,高效微能源收集技术。旨在从环境中俘获能源,如振动能、热能、波浪能、风能与电磁场能等,并将其高效转化为电能。我们的研究更加注重器件在宽频带、多方向、随机幅值等真实复杂环境下的高效换能,致力于为无人值守的状态监测、故障预警节点,乃至智慧海洋、智慧城市的传感末梢,提供可持续能源方案。 第二,微纳传感与人机交互技术。研发面向灵巧操作的MEMS电子皮肤,以及面向微创手术的芯片级末端力感知方案。通过设计新颖的微纳结构和集成方法,致力于实现对多维力、滑移、温度、纹理等信息的同步解码,为机器人赋予细腻的具身感知,这是实现高级人机交互与智能操作的物理基础。 第三,能源-传感-计算一体化的智能微系统。未来的传感器不应只是数据的“采集端”,更应是信息的“处理端”。我们正探索将轻量化的类脑与仿生AI算法与传感单元进行异构集成,在‘端侧’直接完成信号去噪、关键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这种“片上智能”的策略,是实现真正长续航、高效能、智能化微系统的关键路径。   3. 您认为五年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将会是什么? 我认为未来五年,我们这个领域(微机电系统/微纳技术)的研究重点,将从“制造更小、更灵敏的器件”,向“构建更智能、更自主的微系统”深度演进: 芯片异构集成: 单一功能的MEMS芯片将逐渐被多功能异构集成的微系统所取代。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将MEMS传感器、CMOS处理电路、微能源模块、甚至AI加速单元,集成在一个微小的封装内。这需要我们在跨材料、跨工艺的集成技术上取得突破。 物理智能与新材料: “智能”将不再仅仅是算法的事。我们将更多地利用新材料(如压电/铁电材料、相变材料、超材料)的非线性物理特性,在器件层面直接实现一部分“计算”或“决策”功能,即“物理智能”。 从“传感器”到“智能体”: 随着端侧智能的成熟,单个的微传感器将进化为微型智能体。它们不仅能感知,还能进行简单的学习、适应和通信,形成大规模的、自组织的“微尘”网络,在机器人、物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发挥颠覆性作用。   4. 是什么吸引您加入JMM期刊编委团队? 非常荣幸能够加入JMM的编委团队,这对我而言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选择加入,首先是因为JMM作为微机电系统领域的旗舰期刊,其关注的核心方向微纳制造、微纳器件等与我团队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这里是展示我们领域前沿核心创新的舞台。 从我还是博士生开始,JMM就是我导师口中和文献库里“标杆”一般的存在。能在JMM上发表文章,是对研究工作原创性和严谨性的高度认可。能够为期刊服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作为一名学者的荣幸。我深知JMM期刊对于塑造微纳领域发展方向的重要性。我期待通过编委的工作,能与全球的微纳领域学者们交流碰撞,把握领域发展的脉搏。同时尽我所能去发掘和支持那些具有创新潜力的、特别是来自交叉学科的优秀稿件,共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5. 您认为像JMM这样的期刊对领域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我认为JMM期刊的作用应该远不止于一个“论文发表平台”,而是要通过严格的评审标准和前瞻性的专题策划,为整个微机电系统领域设立学术的“黄金标准”。发表在JMM上的论文,希望能够定义新的研究热点,或为一个长期的技术难题提供权威的解决方案。同时, JMM的编委会、审稿人库和作者群,本身就构成了这个领域最核心、最活跃的学术共同体。它为全球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公平、开放的交流平台。可以说,JMM的历史,就是微机电系统领域发展史的缩影,期待未来它能继续引领这个领域走向新的辉煌。 编委介绍 刘会聪  教授 苏州大学 刘会聪,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3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12.8至2013.8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微纳能源收集技术、微纳感知与智能交互的研究工作。已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学术总引超6500次。受邀做国际/国内会议主旨报告/邀请报告25次。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0项。相关成果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目前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兼副总干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分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Micromachines客座编辑、JMM青年编委,振动能源采集技术国际会议(VEH 2019)联合主席,微纳领域权威国际会议TPC委员(Transducers 2021/2025, PowerMEMS 2021, IEEE-NEMS 2018/2019/2021/2022)等。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2024年影响因子:2.1  Citescore:5.0 Journal...

28 Oct 2025

2025人工智能与科学论坛举行:浙江省科协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签署共办学术期刊备忘录

10月25日下午,“人工智能与科学论坛”作为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简称“青科会”)平行论坛之一在浙江温州正式开幕。 本次论坛由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P)主办,中国物理学会支持。论坛聚集全球知名科学家、青年研究人员和产业领袖,共同探讨机器学习技术在物理科学、工程技术、生命健康、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本次论坛吸引了250余名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到场参会,同时还通过全球直播吸引超过20万人次线上参与这场学术盛会,深入交流人工智能与科学融合的技术经验与创新思路,推动科研范式的变革与创新。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亚太区出版总监Emmie Yang主持开幕式,论坛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磊研究员主持专题报告环节。 温州市委副书记王军在致辞中表示,温州正全力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通过设立全国首个地级市人工智能局、构建数据安全体系等创新举措,加速建设“AI示范应用第一城”,并诚挚欢迎全球专家学者与温州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突破,共同携手“来温州·创未来”“投温州·赢未来”。 英国物理学会首席执行官Tom Grinyer在致辞中提到,本次国际“机器学习科学大会”继续了IOP出版社与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合作,聚焦机器学习在科学中的前沿应用,展示了其跨学科和全球影响力,并感谢各位主席、组织委员会及与会嘉宾的支持和贡献。 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文化教育领事Cat Sinclair-jones在致辞中指出,面对全球性挑战,加强跨国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至关重要。同时,双方呼吁为下一代科研人才创造更加开放、公平、国际化的成长环境,促进未来科技与创新发展。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资深出版经理Antigoni Messaritaki在讲话中介绍,本次会议聚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科学领域的应用,旨在促进中外科研人员交流合作;同时,IOP出版社将通过新期刊和特刊推动科研成果共享。 在致辞环节结束后,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举行了新英文期刊合作签约仪式,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与英国物理学会首席执行官Tom Grinyer作为代表上台签署协议。双方约定将通过联合品牌传播活动及参与相关学术论坛等方式,共同提升合作伙伴关系及期刊发布的关注度,推动国际合作与青年人才培养。 论坛开幕式还邀请到了荷兰特文特大学W.G. van der Wiel教授,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深势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张林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林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Xavier Bresson教授,北京大学马坚伟教授(单珊老师代讲)作专题报告。 荷兰特文特大学教授W.G. van der Wiel以“Reconfigurable Nonlinear Computing in Silicon”为题作了首场主旨报告。他探索了“可学习的物质”,通过利用硅基无序纳米电子器件的可调非线性特性,实现材料本身对信息的记忆、适应和功能调控。其研究团队展示了该类器件在手写数字识别、语音信号实时处理等任务中的应用潜力,为以材料本身实现智能计算提供了新路径。 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深势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张林峰分享了“AI + Physics, yesterday and tomorrow”的报告,其研究回顾了AI与物理学融合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将AI用于加速物理计算,到利用物理原理推动AI算法创新,再到当下与大模型的深度结合。张林峰院长指出,这种交叉融合将在核聚变、量子计算等未来技术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强调物理与AI的共同发展仍有广阔空间亟待探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教授吴林作“Deep learning for air quality forecasting: hybrid and large-scale model perspectives”的报告,指出深度学习正在为空气质量预报提供超越传统化学传输模型的高效数据驱动方案,并重点讨论了混合建模与大规模模型的发展前沿。吴林教授强调,融合数值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是构建新一代空气质量预报体系的关键方向。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Xavier Bresson带来了“Unconditional and Conditional Material Generation with Transformers”的报告,介绍了Transformer模型在新型稳定材料生成中的应用。他表明简单的Transformer在无条件生成中即可达到与复杂SE(3)-等变GNN相当的效果。进一步探索条件生成,通过直接基于材料的能态密度(DOS)设计材料,以调控其在能源、电子和催化等领域的功能。初步结果显示,结构简单且可扩展的Transformer模型在加速材料设计方面具有显著潜力。 单珊老师代北京大学马坚伟教授发表了“Recent Advances in Geophysical...

27 Oct 2025

首期可持续发展科学与技术(SSTECH)论坛圆满落幕,共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路径

2025年9月1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IOP出版社旗下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STECH)期刊支持的首期“可持续发展科学与技术(SSTECH)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论坛聚焦“污染控制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中的热点与难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众多学界专家,围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科学与创新技术展开深入交流,为推动国家“碳中和”战略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张礼知担任主席,吸引了来自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众多研究者参与。线下会场设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绿色环境楼200会议室,线上通过腾讯会议同步直播,实现跨地域学术互动。 论坛核心演讲环节,四位专家学者围绕可持续发展技术前沿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同济大学李风亭教授以《含铝铁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研究与示范》为题,针对我国铝产业赤泥年堆存超1亿吨、铝灰利用率低等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问题,提出碱式微界面活化铝灰再利用制备水处理剂、铝灰-铝酸钙联产、铝灰-铝酸钠-氢氧化铝与氧化铝联产等核心技术方案,破解铝灰反应爆沸隐患,实现废弃物近100%全链条资源化,经济效益显著。 华东理工大学邢明阳教授在《低碳水污染控制化学》报告中,围绕污水处理全流程碳排放挑战,分享了海绵预处理、废水产氢技术、助催化芬顿技术及铁泥资源化等分环节低碳处理策略,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推动水处理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复旦大学方明亮教授以《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在环境和人体转化与效应》为题,从环境化学与毒理学双视角出发,揭示了可降解塑料(如PLA)降解中间产物“低聚物”的环境迁移规律与健康风险,提出“Oligomer-Finder”策略,系统评估塑料化学品在环境健康暴露组学框架下的转化、迁移与健康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卞振锋教授在《光催化回收贵金属的原理与技术》报告中,聚焦电子废物贵金属回收难题,指出全球仅17.4%电子废物得到回收、传统火法/湿法工艺污染重且成本高的行业痛点,提出光催化绿色技术路径,开发水相回收体系,实现金、铂族等贵金属选择性溶解,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的15-20%,能耗降低85%以上,为贵金属清洁回收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作为SSTECH期刊支持的首个学术论坛,本次活动精准呼应了期刊“打造可持续发展科技领域高水平国际学术平台”的定位。每项分享成果均紧扣“环境、社会或经济可持续效益”核心要求,与IOP出版社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使命高度契合。论坛通过推动学科交叉与技术落地,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展示成果与思想碰撞的平台,也进一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科学路径的系统探索,为我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 期刊介绍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STECH)是一本跨学科的开放获取期刊,旨在介绍推动地球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SSTECH期刊重点关注各科学和工程学科在环境、社会和经济这三大可持续发展支柱中取得的重要突破。

27 Oct 2025

IOP出版社与您相约第二届中国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大会

时间: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 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可对外界刺激进行主动响应,具有自感知、自驱动、自修复和自供给等功能。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将引领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和机器人等领域发展的新方向,为智能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第二届中国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大会将于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旨在为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平台,共话智能材料结构新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诚挚邀请智能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企业代表及相关从业者踊跃参会,共同推动智能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期待与您相聚广州,共襄盛举! IOP出版社展位号:15 会议日期、地点及组织 会议时间: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 会议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大会主席:冷劲松院士 指导单位: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 广东院士联合会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 主办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航空学会变体飞行器分会 SAMPE中国大陆总会智能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 黑龙江省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学会 智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协办单位: 中山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 IOP Publishing 承办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应用力学中心 大会报告人   杨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本忠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雷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书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4 Oct 2025

SMS特刊征稿|第二届中国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大会会议特刊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刘彦菊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风华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题范围 第二届中国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大会与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期刊联合组建了主题为“智能材料、复合结构及其应用” 的专题特刊,本期特刊旨在展示智能材料、复合结构及其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欢迎原创论文投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形状记忆材料及其复合材料 4D打印智能结构 智能材料与结构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 智能材料与结构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智能材料与结构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欢迎各位学者老师关注投稿!   Smart materials have the ability to response the external stimulus, such as temperature, light, magnetic field. Smart structures prepared based on smart materials have unique stimuli-response abi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weigh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