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 all

文章推广

19 Jun 2020

JPhysD编辑优选:吸附 3d 过渡金属原子实现单层 WS2 谷极化

本篇研究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俊英教授和王钰言助理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研究主要成果: 3d 过渡金属原子的引入诱导单层WS2在其位置产生有效的平面外Zeeman效应; 实现了单层WS2导带底永久谷极化,并大幅提高了自旋轨道劈裂和谷劈裂,获得较长的自旋/谷寿命。 Realization of valley polarization in monolayer WS2 via 3d transition metal atom adsorption Shaoqiang Guo(郭少强), Yuyan Wang(王钰言), Junying Zhang(张俊英) 通讯作者: 王钰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俊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1 TM@WS2的差分电荷密度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俊英教授课题组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设计了单层WS2超胞吸附3d过渡金属(TM)原子模型,探索了3d TM原子导致单层WS2谷极化的物理机制。经过不同吸附位点吸附能的测试,发现W原子正上方为最稳定的吸附位点。除了具有d5和满壳层d10的3d TM原子外,大多数3d TM原子在单层WS2表面上具有较大的吸附能。此外,3d TM原子的引入,诱导体系在3d TM原子位置产生平面外局部磁矩,形成一个有效的平面外Zeeman效应。同时,单层WS2表面电荷重新分布,产生不对称电势,以及K和K’谷处的电荷非平衡分布。局部磁矩和不对称电势打破了体系的时间反演对称性和空间反演对称性,进一步增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从而在导带底K 和 K’谷处观察到显著的自旋轨道劈裂和谷劈裂,获得了较长的自旋/谷寿命。来自3d TM原子的有效平面外Zeeman场打破体系谷简并度,实现永久谷极化。此外,3d TM原子吸附后,K和K’谷处的光学激子跃迁分别红移和蓝移,相反的激子跃迁证实了吸附体系具有谷极化现象。该研究为探索以谷自由度作为载体信息,基于类似WS2结构的二维材料的自旋-谷电子学器件提供了实用途径。 图2 TM@WS2能带图 图3 3d TM原子掺杂前后谷和自旋光学跃迁选择定则 研究背景 单层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s)因其具有较强的自旋轨道耦合(SOC)相互作用和二重简并的K和 K’谷,在自旋-谷电子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利用谷自由度,必须打破体系空间反演对称性和时间反演对称性,破坏固有的自旋和谷简并度。实现谷极化可以为探索基于谷指数作为载体信息的谷电子学器件提供实用途径。 尽管实验上通过多种途径观察到单层TMDs的动态谷极化现象,但需要持续不断的光泵,或者强外部磁场,或者破坏样品的晶格结构,限制了TMDs的实际应用。因此,在单层TMDs中获得较大的永久谷极化至关重要,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工作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提出通过吸附3d过渡金属原子, 可实现单层WS2导带底永久谷极化,并获得较大的自旋轨道劈裂和谷劈裂。 作者介绍 王钰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教授,洪堡学者。主要从事低维材料制备及光/电/磁性能研究,在Nature Commun., Adv. Mater., Phys. Rev....

18 Jun 2020

JPhysD编辑优选:CoFe/W/CoFe结构中界面垂直磁各向异性与层间交换耦合的相关性研究

本篇研究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巍胜教授和彭守仲老师领导的课题组,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MgO/CoFe/W/CoFe/MgO双界面结构的界面垂直磁各向异性和层间交换耦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从理论上证明双界面结构中的层间交换耦合作用对界面垂直磁各向异性具有重要影响。 从理论上证明重金属层中的量子阱效应可以导致双界面结构中垂直磁各向异性的周期性振荡。 文章介绍 Correlation of interfacial 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and interlayer exchange coupling in CoFe/W/CoFe structures Jingle Chen, Shouzhong Peng, Danrong Xiong, Houyi Cheng, Hangyu Zhou, Yuhao Jiang, Jiaqi Lu, Weixiang Li and Weisheng Zhao 通讯作者: 彭守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赵巍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MgO/CoFe/W/CoFe/MgO结构中的界面垂直磁各向异性和层间交换耦合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钨层较薄时,该结构具有铁磁耦合和垂直磁各向异性,与实验结果吻合。当钨层厚度变化时,该结构交替出现铁磁耦合和反铁磁耦合,且同时存在长周期(4.8个原子层)振荡和短周期(3.2个原子层)振荡。此外,CoFe/W/CoFe结构中的层间交换耦合作用对界面垂直磁各向异性具有重要影响,且铁磁耦合下的磁各向异性能随钨层厚度变化进行周期性振荡。进一步研究表明,磁各向异性能的周期性振荡来源于钨层中自旋向上态的量子阱效应。这项工作有助于深入理解MgO/CoFe/W/CoFe/MgO结构中的界面垂直磁各向异性和层间交换耦合的机理,同时表明有望通过调控重金属层中量子阱效应来增强垂直磁各向异性。 研究背景 自旋转移矩磁随机存储器(STT-MRAM)具有非易失性存储、低功耗、抗辐照、高速读写等优点,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STT-MRAM的核心器件是磁隧道结,通常由自由层/势垒层/参考层组成。基于CoFeB/MgO/CoFeB结构的磁隧道结具有较高的隧穿磁阻率,被广泛用于STT-MRAM中。进一步研究发现,采用MgO/CoFeB/W/CoFeB/MgO双界面结构作为自由层可以极大地增强磁隧道结的垂直磁各向异性和热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CoFeB/W/CoFeB结构中同时存在界面垂直磁各向异性和层间交换耦合,但这两者的关系仍不明确,如何深入理解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并同时实现较强的垂直磁各向异性和铁磁耦合是一个关键问题。 作者介绍 赵巍胜,教授,博导,IEEE Fellow,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近五年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总索引8000余次,H因子51。受邀学术报告 50余次,担任集成电路知名期刊IEEE TCAS-I总主编。 彭守仲,讲师,硕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电子学院教师。长期从事自旋电子学、微纳器件、磁性材料等方面研究,主持了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科研项目子课题等项目,近五年在Adv. Electron. Mater.、Appl. Phys. Lett.、IEDM等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8篇,被引400余次,一篇论文入选Appl. Phys. Lett. Top Articles...

11 Jun 2020

JPhysD编辑优选:化学气相沉积制备高性能柔性CsPbBr3光电探测器

本篇研究来自中南大学阳军亮教授和代国章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究主要成果: 采用CVD法制备了微结构可调控的CsPbBr3钙钛矿薄膜,薄膜表现出优异的光稳定性。 建立了CsPbBr3薄膜微观结构与光电探测器性能的构效关系。 光电探测器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暴露于55%的湿度环境中28天后,仍可以保持原始光电流的93%。 CVD法制备CsPbBr3薄膜适用多种基底(玻璃, SiO2/Si 和柔性PI等),可构建柔性光电探测器。 High-performance and Flexible CsPbBr3 UV-vis Photodetectors Fabricated vi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Xing Li(李行), Xindi Mo(莫新娣), Yang Xiang(向阳), Guozhang Dai(代国章), Pei He(何培), Mei Fang(方梅), Jia Sun(孙佳), Han Huang(黄寒) and Junliang Yang(阳军亮) 通讯作者: 代国章,中南大学 阳军亮,中南大学 图1. CsPbBr3钙钛矿薄膜制备示意图及相关表征 图2. CsPbBr3钙钛矿薄膜光电探测器示意图及性能测试 图3. CsPbBr3钙钛矿薄膜光电探测器I-V曲线和器件性能 表1. CsPbBr3光电探测器性能参数汇总表 图4. CVD法在不同基底上制备CsPbBr3钙钛矿薄膜及柔性器件制备及测试 综上所述,通过一步低压CVD法制备了高质量CsPbBr3钙钛矿薄膜,该薄膜避免了溶剂对钙钛矿结晶的影响。可以通过控制沉积温度获得具有不同形态和晶粒尺寸的钙钛矿薄膜。进一步研究了薄膜微结构与CsPbBr3钙钛矿薄膜光电探测器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综合考虑器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190℃温区制备的光电探测器具有最佳的性能。在405 nm的激光照射下,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探测率、外量子效率、开关比分别为3.49 A/W、1.50×1013 Jones、1075.4%和3.29×105,表现出良好的性能。CsPbBr3薄膜光电探测器还具有快速的紫外和可见光区域的响应时间,为0.7 ms/1.0 ms。更重要的是,器件具有出色的长期湿度环境稳定性,暴露在55%的湿度环境中28天后,光电流仍可保持在初始电流的93%。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可以在刚性玻璃和SiO2/Si基低及柔性PI基底上制备。这证明了通过CVD制备CsPbBr3薄膜对基底的依赖性较小。柔性器件在弯曲1000次后,光电流维持在其初始值的86%。结果表明,通过CVD法制备的CsPbBr3钙钛矿薄膜在高性能光电器件领域,特别是对于柔性器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11 Jun 2020

与出版人面对面——Nano Futures

Nano Futures是一本具有开创性和高影响力的纳米学研究期刊,由Mark Reed教授在2017年创办。作为IOP出版社旗舰期刊之一——Nanotechnology的姊妹刊,Nano Futures将沿袭Nanotechnology的权威性和声誉性。 Nano Futures期刊出版人——Piera Demma Cara 关于Piera Piera在STM行业拥有丰富的出版经验,她在完成博士后工作后,于2017年10月加入IOP出版社。在这段期间内,她在材料学期刊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使她成为带领IOP出版社纳米学科系列期刊的理想人选,其中包括Nanotechnology、Nano Express,当然还有Nano Futures。作为一个充满干劲、有决心和乐观的人,Piera是IOP出版社材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我们期待着您在不久的将来能与Piera认识并合作。 作为Nano Futures的出版人,你最喜欢哪部分工作? 与期刊的编委会密切合作。Nano Futures的编委来自世界各地,都是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内的佼佼者。在主编Mark Reed教授的领导下,Nano Futures期刊的国际执行委员会和编委会成员为Nano Futures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让我同时也接触到了非常多的相关领域,如纳米结构材料在储能、医学、催化、光学和电子学中的应用。 你为什么要鼓励作者向Nano Futures投稿? Nano Futures只发表有突破性的研究和高影响力的内容。作者在投稿时,有机会通过他们的工作在推进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科学新发现和创新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另外,Nano Futures是一本由学会主办的期刊。IOP出版社旗下的所有期刊所产生的盈利都投资于英国物理学会,有助于支持世界各地的研究、教育和推广。 你觉得工作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是什么? 作为一名出版人,我能有机会充分利用我的学术研究技能并激发出许多创新的点子。同时,我也能有机会在世界各地与许多伟大的研究者会面。这是一项富有挑战但又令人兴奋的工作,每天都有新的内容! 作者福利 快速同行评审:由编委会进行指导,初审决策平均时间仅为36天(2018年)。 快速出版:被接收稿件于24小时内上线。 市场推广:文章推广,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章可见度。 Altmetrics:更广泛获取文章在线上平台的使用情况。 文章转投:投稿至Nano Futures的文章,如果不符合期刊所制定的高标准,将会自动考被推荐到其他IOP出版社旗下期刊。 学会所有:IOP出版社是一家从事高等物理研究的学会出版社。IOP出版社所产生的任何利润都投资于英国物理学会,帮助支持世界各地的研究、教育和推广。

05 Jun 2020

复杂系统开放获取期刊JPhys Complexity第一期文章出版

我们非常高兴地宣布JPhys Complexity第一期文章正式出版。JPhys Complexity这是一本跨学科的期刊,主要研究复杂系统及网络的研究。 JPhys Complexity期刊以开放获取的形式出版,展示了在重要性、原创性和科学严谨性方面表现突出的高质量研究。JPhys Complexity跨越复杂系统及网络的所有分支和相关学科,具有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特点。 第一期文章包括: 来自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的吕琳媛和Manuel Mariani研究了社会系统中基于网络排名的挑战; 来自纽约大学的Matthieu Nadini和他的同事探索重建时间网络中的不可约链 来自格拉纳达大学的Joaquin Torres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Ginestra Bianconi讨论了简单复合物的动力学 来自伯明翰大学的Samuel Johnson解释了方向性在复杂系统中的重要性 来自马尼拉德拉萨尔大学的Michelle Cirunay和他的同事研究了道路网络开发中保留的布局特征 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Vee Liem Saw和Lock Yue Chew研究了无上车理论 JPhys Complexity期刊的创刊主编是来自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Ginestra Bianconi博士。Bianconi博士说:“对复杂系统的科学理解是我们作为学术社群解决未来紧迫问题的关键。复杂性研究遍及自然和人为系统,包括人类大脑、气候、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这就需要使用高度跨学科的方法,研究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前沿技术。” IOP 出版社的副总监Tim Smith博士说:“我们希望把JPhys Complexity期刊建立成一本包涵跨学科研究领域所有方面的期刊;在这样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与复杂性相关的现有学术团体和新兴社群之间的知识交流。JPhys Complexity还采用了开放科学原则,以最大限度地鼓励合作、再现实验和研究传播。”

19 May 2020

JPhysD编辑优选:利用溶剂互溶形成的模糊界面实现多层打印OLEDs制备

本篇研究来自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仿生研究所张东煜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研究主要成果: 首次将“混合界面”的设计概念引入多层喷墨打印OLEDs中,从而可以极大拓展了多层喷墨打印中对墨水材料的选择范围; 首次利用多层打印过程中的层间溶剂互溶实现了连续三层打印磷光OLEDs的制备,验证了“混合界面”在多层打印OLEDs设计中的可行性。 Inkjet printing multilayer OLEDs with high efficiency based on blurred interface Zhenzhen Du(杜真真), Yakun Liu(刘亚坤), Xing Xing(邢星), Tong Lin(林通), Lei Liu(刘垒), Tao Chu(楚涛), Liang Wang(王亮), Dongyu Zhang(张东煜), and Zheng Cui(崔铮) 通讯作者:张东煜 DOI: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361-6463/ab86e1 研究了具有模糊界面的多层打印OLED(2×2mm2),采用水溶性的PEDOT:PSS作为空穴注入层、TAPC作为空穴传输层、TAPC: TPBi: Ir-complexes 作为发光层,其中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墨水均溶于苯甲酸丁酯中,因此当连续打印这两层时时,由于溶解现象,HTL和EML之间会形成一个模糊的界面,研究发现这个模糊界面促进了EML中激子的形成和电荷平衡,提高了器件的性能。在这种具有模糊界面的多层打印器件中,基于(fpbt)2Ir(acac) (EML) 的OLED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9.8 cd/A、最大功率效率为5.0 lm/W和最大外部量子效率3.0%。相比之下,在HIL和EML之间具有明显界面的器件效率分别为7.4 cd/A,3.9 lm/W和2.2%。   研究背景 相比真空热蒸发制备方法,采用喷墨打印工艺进行OLEDs制备在原材料利用率、制备面积和工艺复杂程度等方面具有的潜在优势,吸引了从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实现OLEDs的全打印制备,确保在下一功能层在打印过程时不对已打印完成的功能层造成破坏是关键。为此,人们常采用“正交溶剂”或“交联材料”法在各功能层之间保持清晰完整的界面。但可以使用这两种方法的材料选择窗口很小,不利于多层打印OLEDs技术的应用推广。亟需将功能墨水开发和器件结构设计工作进行结合,拓展多层喷墨打印OLEDs的加工工艺窗口。 张东煜 博士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仿生研究所 张东煜博士,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仿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印刷显示墨水、印刷工艺及OLED/QLED器件结构与物理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13 May 2020

Biomedical Materials迎来新任主编 – 戴建武研究员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 Publishing) 很荣幸地宣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研究员接替哈佛大学医学院Myron Spector教授,出任Biomedical Materials(BMM)期刊的第二任主编,也是该期刊的首位中国主编。 Biomedical Materials前任主编,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VA医疗中心主任Myron Spector教授表示:“创刊15年来,BMM持续关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技术,尤其是可植入、可注射支架生物材料等,在解决一系列医学难题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深入了解组织和器官再生的生物学过程,对生物医学材料作为支架和调控分子及细胞的运载工具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我相信戴建武研究员在这个研究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丰富经验,能更好地推动BMM的发展。” 戴建武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戴建武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苏州纳米与仿生研究所生物医学部原主任,客座研究员;湖南大学生物学院讲席教授。戴教授先后于武汉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后于1998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得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戴研究员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专注于动物遗传学和干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之后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加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开展自己的研究。 戴建武研究员创新团队突破了再生医学的关键技术,研发了能特异结合组织再生因子或干细胞的智能生物材料,提出了引导脊髓损伤后内源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是脊髓损伤修复的重要机制,并领导了包括子宫内膜、卵巢、心肌及脊髓等多个组织器官再生的临床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戴建武研究员因在子宫内膜再生研究的卓越贡献被评为2014年CCTV十大年度创新人物,并获得包括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个大奖。 Myron Spector教授对戴建武研究员进行了题为“了解生物再生过程,指导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的访谈,全文将以社论的形式发表在BMM上,其中部分节选如下: 戴建武研究员访谈节选 采访人:Myron Spector (MS),BMM创刊主编 MS:在全球范围内,您认为东西方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人员在关注的医学问题的类型和研究方法(如体外、体内和临床试验)上是否存在差异? 戴建武:总的来说,我认为东西方生物材料的研究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不同地区的情况和临床需要,可能导致人们关注的疾病及其相关问题有所不同。中国有大量化学工程背景的研究人员致力于纳米材料及其诊断应用,而在西方,有相似背景的研究人员可能把精力主要放在研究植入式医疗器械上。 MS: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脊髓损伤的研究? 戴建武:当我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实验室时,我同许多临床医生讨论了可能的科学问题。许多神经外科医生告诉我,脊髓损伤是他们这个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我还走访了一些脊髓损伤患者,亲眼目睹他们将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从那时开始,我了解了脊髓损伤修复的艰难,并致力于用再生医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医学难题。 MS:是什么让您第一次把腱膜作为生物材料来研究的? 戴建武:脊髓组织可以看作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神经元组成的电缆。为了正确地诱导神经元再生,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具有平行纤维的生物材料支架。虽然合成聚合物很容易制备纤维,但细胞外基质纤维对再生非常重要,但制备相对困难。我走访了一些卖肉的店铺,发现腱膜组织会反射出具有平行排列的纤维。所以我们开始从牛腱膜组织中开发平行排列的胶原支架。经过近15年的研究和开发,这一用于脊髓修复的人工装置“神经再生支架”于2014年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到目前为止,超过100多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被纳入了临床研究,初步结果非常有希望。 MS:目前对生物材料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什么? 戴建武:对生物材料还有很多迫切的需求来满足有效地引导组织器官再生。我觉得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很难利用生物源性生物材料,即细胞外基质,来进行3D打印和制造组织和器官。我认为生物组织器官来源的生物材料可以更好地引导组织再生和更适合地制造相同类型的组织器官。

23 Apr 2020

JPhysD编辑优选:新型S-scheme MoS2/CdIn2S4花状异质结光催化剂

本篇研究来自西北大学化工学院樊君教授和刘恩周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究主要介绍了首次使用水热法制备了MoS2/CdIn2S4花状异质结、MoS2/CdIn2S4花状异质结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和产H2活性,以及MoS2/CdIn2S4花状异质结的载流子转移机理为S-scheme。 文章介绍 A novel S-scheme MoS2/CdIn2S4 flower-like heterojunction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and H2 evolution activity Bin Zhang(张彬); Huanxian Shi(施欢贤); Xiaoyun Hu(胡晓云); Yishan Wang(王屹山) Corresponding Author: Enzhou Liu(刘恩周); Jun Fan(樊君) 本文系统探究了MoS2/CdIn2S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和载流子转移机理。首先,利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地制备了一系列MoS2/CdIn2S4复合材料。然后通过电镜表征观测到所制备的MoS2/CdIn2S4材料为一种由二维纳米薄片自组装而成的三维花状微球,所有花球大小一致,粒径分布为3-5 μm,不同晶格间距0.324nm 和 0.614 nm 分别对应于CdIn2S4的 (311)晶面和  MoS2的(002)晶面,且MoS2和CdIn2S4片层相互堆叠,形成良好的接触界面(图 1)。在可见光照射下,10%MoS2/CdIn2S4光催化剂表现出最优异的光催化活性:30mg催化剂在30min内可将染料罗丹明B(100mL, 10mg/L)全部降解,其降解速率常数(0.135min-1)为单体CdIn2S4(0.053 min-1)的2.6倍;其产氢速率高达1868.19 μmol·g-1·h-1,为CdIn2S4产氢速率827.09μmol·g-1·h-1的2.3倍(图2)。通过光电化学表征证明MoS2/CdIn2S4光催化剂拥有更高效的载流子转移和分离效率;通过UV-vis光谱外推得到MoS2和CdIn2S4的带隙宽度,再结合经验公式计算得出MoS2和CdIn2S4的导价带位置,并通过MS极化曲线印证了导价带位置;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超氧自由基为主要活性物质。根据实验结果首次提出MoS2/CdIn2S4的S-scheme载流子转移机制:在内建电场和库仑力的作用下,相对无用的电子(MoS2的导带)和空穴(CdIn2S4的价带)相互结合,留下相对有用的电子(CdIn2S4的导带)和空穴(MoS2的价带)参与光催化反应(图 3)。研究结果对新型异质结光催化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图1 10% MS/CIS的TEM (a) and HRTEM (b)图像 图2 MoS2/CdIn2S4的产氢性能图 (a) 和MoS2/CdIn2S4光催化产氢速率图 (b)....

22 Apr 2020

JPhysD编辑优选:应力和晶向调控氧化镓薄膜的日盲光电性能

本篇研究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唐为华教授和吴真平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究发现了氧化镓外延薄膜的日盲光电响应与晶格失配和薄膜取向密切相关。 文章介绍 Tailoring the solar-blind photo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β-Ga2O3 epitaxial films through lattice mismatch and crystal orientation Jie Yu(余杰), Yuehui Wang(王月晖), Haoran Li(李浩然), Yuanqi Huang(黄元琪), Weihua Tang(唐为华) and Zhenping Wu(吴真平) 研究背景: 由于臭氧层对日盲紫外辐射区(200 nm~280 nm)的强烈吸收作用,日盲紫外探测技术具有抗环境干扰和全天候工作的特点,在环境监测、电力工业、紫外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而又十分重要的应用。β相氧化镓(β-Ga2O3)为直接带隙半导体,禁带宽度约为4.9 eV,且具有优异的热稳定和化学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日盲光电探测材料。虽然β-Ga2O3薄膜已经展现出优异的日盲探测应用前景,但其器件性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单斜结构的β-Ga2O3具有各向异性,因此,深入研究晶格失配和晶体取向对β-Ga2O3外延薄膜的日盲光电性能调控,无论是对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学科发展,还是对其应用价值的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成果: 该研究工作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0001) α-Al2O3,(100) MgO和(100) MgAl2O4三种单晶衬底上外延生长了不同取向的β-Ga2O3薄膜。薄膜的XRD和SEM测试发现,与β-Ga2O3薄膜相比,(100) β-Ga2O3薄膜具有较大的晶粒尺寸和较少的面内畴结构,表现出更优的结晶质量。β-Ga2O3在不同衬底上的不同择优取向生长与薄膜/衬底界面氧原子排布方式有关。根据界面氧原子排布计算得β-Ga2O3与MgO、MgAl2O4以及Al2O3的晶格失配度分别为-2.0%/2.7%、-5.9%/-1.4%、-7.4%。薄膜与衬底的不同晶格失配度所引起的不同应力水平将影响MO4四面体和MO6八面体畸变程度以及晶体面内的旋转对称性,从而对β-Ga2O3薄膜的光响应性能产生调制作用。 通过光刻技术在不同取向的β-Ga2O3薄膜上制备Au/Ti叉指电极,并测试其日盲紫外探测性能。结果发现(100)取向的β-Ga2O3薄膜与取向薄膜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日盲光电响应度增强效果。其中,MgO上生长的(100) β-Ga2O3探测器的性能最优,表现出最高的响应度、外量子效率和探测灵敏度(分别为0.1 A·W-1,0.49,4.3×1012 Jones),比Al2O3上生长的取向的β-Ga2O3探测器的性能(分别是0.008 A·W-1,0.04,4.7×1011 Jones)高一个数量级。本研究为开发高性能Ga2O3薄膜日盲探测器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介绍 吴真平 副教授 吴真平副教授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研究方向为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包括宽禁带氧化物薄膜的外延生长、界面构筑及其物性调控,并探索其在探测传感、信息技术、数据存储等领域的应用。

08 Apr 2020

JPhysD编辑优选:基于Janus TMDs范德华异质结用于水分解制氢的高效光催化剂

本文来自东南大学汤文成教授(第一作者:任凯,通讯作者:汤文成和孙明磊)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发现,Janus MoSSe/XN(X= Ga, Al)范德华异质具有以下特性: 动力学稳定性和热力学稳定性; II型能带结构可以有效分离光生电子和空穴,并且合适的带边位置能在pH0下诱发水的氧化还原反应; 高载流子迁移率; 在紫外和可见光范围内都具有优异的光吸收能力。 文章介绍 High-Efficiency Photocatalyst for Water Splitting: A Janus MoSSe/XN (X = Ga, 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Kai Ren(任凯), Sake Wang(汪萨克), Yi Luo(骆义), Jyh-Pin Chou(周至品), Jin Yu(于金), Wencheng Tang(汤文成) and Minglei Sun(孙明磊) Figure 3 (a)和(c)为MoSSe/GaN和MoSSe/AlN范德华异质结的声子谱。(b)和(d)为MoSSe/GaN和MoSSe/AlN范德华异质结在300 K下弛豫10 ps的结构图。 Figure 4 (a)和(c)为HSE计算的MoSSe/GaN和MoSSe/AlN范德华异质结的投影能带结构,红色和蓝色分别表示MoSSe和XN (X= Ga, Al)的贡献,费米能级为0;(b)和(d)为MoSSe/GaN和MoSSe/AlN范德华异质结的局域电荷密度。 Figure 5 (a)MoSSe/XN (X=...

02 Apr 2020

JPhysD编辑优选:外偏压法抑制Cu2O/Au肖特基光电探测器暗电流并应用于高信噪比成像

IOP出版社推出“JPhysD期刊编辑优选”系列文章。为了更好地为各位读者带来高质量的研究内容和帮助作者提高其研究的影响力和曝光量,JPhysD期刊的编委团队将甄选近期发表的优秀文章,联系作者提供相关的文章解读。IOP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敬请期待。 系列第一篇文章来自暨南大学物理系麦文杰教授和赵传熙副教授(第一作者:刘于金,朱峻冬)带领的团队。研究通过外加偏压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Cu2O/Au肖特基光电探测器的暗电流,并且成功提升了透射扫描成像系统的图像信噪比。该方法具有操纵简便,容易实现等优点,不需要对材料进行表界面修饰即可获得较高开关比,有望应用于其他新型肖特基型光电子器件中。 文章介绍 Reducing the Dark Current of Cuprous Oxide/Au Schottky Photodetector for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Imaging Yujin Liu, Jundong Zhu, Dawei Xie, Yuxin Gao, Yong Yan, Wanjun Li, Zhong Ji, Chuanxi Zhao and Wenjie Mai 图1 电沉积法可控制备氧化亚铜薄膜:形貌与结构表征 a)不同厚度Cu2O薄膜的SEM图片(插图为对应光学照片); b)  电沉积电荷量与薄膜厚度的关系曲线,通过控制电荷量可精准控制Cu2O薄膜厚度; c)不同厚度Cu2O薄膜的晶粒尺寸统计分布图,随着薄膜厚度增加,薄膜晶粒逐渐变大; d)不同厚度Cu2O薄膜的XRD谱,随着厚度增加,薄膜出现择优取向。 图2 氧化亚铜光电探测器的制备与响应特性测试 a, b)Cu2O/Au肖特基光电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和能带图;c)不同氧化亚铜薄膜厚度的器件的光响应曲线(I-T); d, e)器件光电流,暗电流和开关比随薄膜厚度变化曲线。 图3 通过外加偏压降低器件的暗电流 a)器件在不同偏压下的光电流暗电流曲线;b)器件在1 V, 0 V和-120...

28 Feb 2020

IOP出版社庆祝发表第一百万篇文章

IOP出版社第一百万篇文章发表在New Journal of Physics期刊上,该刊是由英国物理学会和德国物理学会共同出版的一本开创性开放获取期刊。   IOP出版社近日在其在线平台IOPscience上发表了第一百万篇文章,这意味着我们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作为今年刚庆祝成立100周年英国物理学会的出版机构,IOP出版社积极与学界合作,提供有影响力、认可度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非常感谢美国电化学学会(ECS)选择IOP出版社出版其期刊。目前,IOPscience平台上有超过150000篇文章来自于ECS,对我们达到百万篇文章的里程碑功不可没。   第一百万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New Journal of Physics(NJP)期刊上,题是目“Distributed quantum sensing enhanced by continuous-variable error correction”。NJP由英国物理学会和德国物理学会于1998年创办,是第一本开放获取期刊,出版了物理学各个领域的原创研究。   这项研究于2月26日发表在NJP第22卷,作者是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Quntao Zhuang、加州理工学院的John Preskill和芝加哥大学的Liang Jiang。文章内容是关于利用连续可变纠错码研究了真实分布式量子传感协议的鲁棒性。   Preskill教授对此表示:“对我们来说,让我们的研究自由和公开地发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我们选择把文章发表在NJP,它也是最公认的开放获取物理期刊之一。对于成为IOP出版社的第一百万篇文章是一个让人惊喜的意外收获。”   IOP出版社全球出版总监Antonia Seymour女士表示:“第一百万篇文章的出版是IOP出版社和英国物理学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我们一直期待迎接新机遇、新技术以及开放科学交流的方法。我们也为IOP出版社多年来与各个出版合作伙伴建立的尊重和信任感到骄傲。”   “因此,这篇文章不光是发表在一本开放获取期刊上,而该刊同时也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德国物理学会的合作期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今年是德国物理学会成立175年周年。我们也感谢近期与美国电化学学会达成的合作,同意IOP出版社出版和管理ECS受人推崇的当前和存档期刊,帮助我们达到这一里程碑。”   “我们将继续为来自学界和业界的科研团体服务,期待着第二个百万篇文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