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 all

文章推广

07 Aug 2023

ERL编辑优选:北极海冰厚度预测亟需加强

本篇研究来自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杨清华课题组。本文基于国际上最新发布的CryoSat-2全季节北极海冰厚度遥感数据和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MOSAiC)海冰现场观测数据,系统评估了代表当前国际现状水平的极地预测年(YOPP)北极海冰厚度预测能力,发现当前的北极海冰厚度预测水平仍存在较大不足。 文章介绍 Better synoptic and subseasonal sea ice thickness predictions are urgently required: a lesson learned from the YOPP data validationQinghua Yang(杨清华), Yongwu Xiu(修勇武), Hao Luo(罗昊), Jinfei Wang(王今菲), Jack Christopher Landy, Mitchell Bushuk, Yiguo Wang, Jiping Liu(刘骥平) and Dake Chen(陈大可) 通讯作者: 杨清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研究背景: 全球变化背景下,北极海冰在近十多年来快速减少,并多次刷新历史低值。这为人类北极海上活动提供了机遇,但也对极地海冰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世界气象组织(WMO)于2013年启动了为期十年的极地预测计划(PPP),目的是显著提高从小时到季节时间尺度的极地预测能力。极地预测年(YOPP)是PPP的核心行动,旨在通过加密观测、数值模拟与验证等方式提升极地预测水平。YOPP海冰预测数据集作为YOPP的重要成果之一,代表了当前的极地海冰预测现状水平。海冰厚度是重要的海冰参数之一,但目前仍缺乏针对YOPP海冰厚度预测数据的系统性评估。   研究内容: 综合可获取的卫星观测和现场观测海冰厚度数据集,系统性评估了YOPP预测数据集的海冰厚度预测表现。特别是,创新性地使用了国际上最新发布的基于CryoSat-2卫星的全季节北极海冰厚度遥感数据(Landy等,2022),以及迄今为止人类最大规模的北极科考计划-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MOSAiC)浮标观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YOPP海冰厚度预测数据有较大的初始误差(图1a-b),且初始误差在不同季节有较大差异(图1d-f);与初始误差相比,未来15天内的预测误差变化较小(图1c,f)。 图 1.(a)现场观测海冰厚度数据,(b)YOPP海冰数据初始误差,(c)YOPP海冰厚度预测误差统计随预测时长的变化,(d-e)聚类分析得到的两类海冰厚度误差分布,(f)两类海冰厚度误差部分在不同月份的相对显著程度。 为进一步评价当前业务预测对海冰厚度的初始场分析能力,对比分析了YOPP海冰厚度分析场与国际主流的海冰厚度模式数据集的差异。基于误差分解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国际主流的海冰厚度模式数据集,YOPP海冰厚度分析场仍有较大误差(图2a-c),其中在波弗特海区的误差主要来源于较大的平均值与方差估计误差(图2d-e),在中央海区的误差主要来源于较大的协方差估计误差(图2f)。 图 2. (a)基于MOSAiC浮标观测的YOPP冰厚分析场误差(橙色圆点)、PIOMAS误差(蓝色圆点)、TOPAZ4误差(绿色圆点)、NAOSIM误差(黄色圆点);(b)基于MOSAiC浮标观测数据的泰勒图;(c)基于CryoSat-2卫星反演冰厚的YOPP海冰厚度分析场与多源海冰厚度模式估算数据均方根误差的差异;(d)-(f):均方根误差分解项,依次为:误差平方的差异,方差的差异,协方差差异的负二倍 本研究表明不同于相对成熟的海冰水平范围预测,当前的北极海冰厚度预测水平仍存在较大不足,呼吁加强卫星观测海冰厚度数据的资料同化应用研究,以改善业务预报中心北极海冰厚度的模式分析质量,进而提升北极海冰厚度预测能力。 作者介绍 杨清华  教授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杨清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助理。主要从事极地海冰和气候预测研究。 期刊介绍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04 Aug 2023

JOPT编辑优选:可多维调控的光学涡旋阵列

本篇研究来自河南科技大学李新忠、台玉萍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申艺杰课题组。本文通过改进晶格坐标变换技术,提出了一种可多维调控的光学涡旋阵列,该阵列不仅整体结构可控,而且局部涡旋甚至单个涡旋的位置都是可独立调控的。并通过平面波干涉验证了涡旋的存在,并确定了其大小。此外,我们对每个涡旋的半径及其位置进行了独立调控。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产生灵活可控的光学涡旋阵列的新方案,将在光学捕获和多粒子操作中开辟潜在的应用前景。 文章介绍 Multi-dimensionally modulated optical vortex arrayYuping Tai(台玉萍), Haihao Fan, Xin Ma, Yijie Shen(申艺杰),and Xinzhong Li(李新忠) 通讯作者: 台玉萍,河南科技大学 申艺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李新忠,河南科技大学   研究背景: 近年来,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光学涡旋在微粒操纵、基于轨道角动量的光通信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对于这些应用,光学涡旋阵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额外的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了大容量光通信和多粒子操作的应用需求。然而,密排布的光学涡旋阵列结构受到整体控制的限制,不能独立调节阵列中每个涡旋的位置以产生更一般化结构的光学涡旋阵列,这限制了光学涡旋阵列在多粒子复杂操作中的应用。   研究内容: 图1 不同结构的可多维调控光学涡旋阵列 在固体物理中,使用了14种Bravais晶格来完整地描述晶体结构的排列。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可以表示为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和六边形。同样,使用本工作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生成具有正方形、菱形和六边形结构的可多维调控光学涡旋阵列,如图1所示。 图2 可多维调控光学涡旋阵列的列调控 如图2(a1)−(c1)所示,通过改变参数q,可以自由地调整阵列中涡旋的列间距,从而提供了一个额外的调控维度。除列调控外,还可以通过改变两个位置参数Gn,1和Gn,2自由地进行行调控和行列组合调控,如图3(a1)−(c1)和(a2)−(c2)所示。该方法还允许控制任意数量涡旋的位置。图3(a3)−(c3)和(a4)−(c4)分别展示了阵列中的1个、3个和5个涡旋调控的结果。 图3 可多维调控光学涡旋阵列的多维调控 图4 可多维调控光学涡旋阵列中单个涡旋的独立调控 此外,该方法可以通过对每个涡旋进行独立调控而产生更通用的阵列模式。如图4(a)所示,通过设置位置参数和锥角,实验产生了一种涡旋均匀分布的空心可多维调控光学涡旋阵列。在应用方面,该可多维调控光学涡旋阵列将促进一些高级应用,如多粒子操作和功能型微结构。为了证明该阵列的能力,我们通过调节光学涡旋的半径来模拟NaCl晶体结构的投影,如图4(c)所示。 作者介绍 李新忠  教授 河南科技大学 李新忠,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场调控技术、动态散斑测量技术等。在Phtonics Research、Nanophotonics、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Optics Express、Annalen der Physik、《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等中外著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1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专利成果转化10余项。 申艺杰  助理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申艺杰,清华大学光子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仪器系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应用物理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结构光操控、光学角动量、量子纠缠、超快非线性光学及纳米光学与超材料。在物理及光学领域知名期刊NaturePhotonics, Nature...

01 Aug 2023

ERCL特刊征稿|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 Attribution

September 9 2018: storms Florence, Isaac, and Helene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All three are visible in this NASA image acquired by the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 (VIIRS) on the Suomi NPP satellite. Source: 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Sarah Perkins-Kirkpatrick,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Isla Simpson,美国大学大气研究协会 Deepti Singh,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温哥华校区 Michael Wehner,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主题范围 Extreme weather affects every person on Earth. Heat...

01 Aug 2023

JPhysA编辑优选:基于Wigner–Yanase 斜信息的几何不确定性关系

本篇研究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基础数学课题组。本项研究基于Wigner-Yanase斜信息,利用量子相空间上的Kirillov–Kostant–Souriau Kähler结构,引入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量子混合态的几何不确定性关系。 文章介绍 Geometric uncertainty relations on Wigner–Yanase skew informationBin Chen(陈斌),Pan Lian(连攀) 通讯作者: 连攀,天津师范大学   研究背景: 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著名的海森堡-罗伯逊不确定性关系指出两个不对易的可观测量不能同时被精确测量。1963年,Wigner和Yanase引入了斜信息的概念。这个物理量提供了量子态和可观测量之间非交换性的一个度量,在量子信息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基于Wigner-Yanase斜信息建立新的不确定性关系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除已知的推广外,考虑基于斜信息的多个可观测量的不确定关系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但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研究的内容,因为斜信息并不能在量子态空间中诱导出一个有效的度量结构。本项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量子相空间上的Kirillov–Kostant–Souriau Kähler结构,引入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量子混合态的几何不确定性关系。该结果进一步优化了H. Heydari基于方差的几何测不准关系和S. Luo基于斜信息建立的量子测不准关系。此外,文中研究了Wigner-Yanase斜信息乘积形式的不确定性关系。对于斜信息加和形式的不确定性关系已有很多文献进行了研究,并且已有文献指出海森堡-罗伯逊型的测不准关系的下界不再适用于斜信息的乘积形式。作者成功的引入了一个称为“谱间距”的乘积因子,得到了物理意义明确的下界,该下界只与可观测量的对易子以及量子态的“谱间距”有关,从而刻画了可观测量的非对易性。最后,作者将基于斜信息的几何不确定性关系推广到了任意三个可观测量的情形,对于加和与乘积形式均给出了紧的下界,在这些不等式的推导过程中Kähler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基于度量调整斜信息以及非厄米算子的情形。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2022年影响因子:2.1  Citescore:4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JPhysA)每年出版50期,针对运用数学结构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基本过程,并探索这些结构的分析、计算和数值方法。期刊内容涵盖:统计物理;非平衡系统、计算方法和现代平衡理论;混沌和复杂系统;数学物理;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场论和弦理论;流体和等离子体理论;生物模型等方面。文章类型包括原创性论文和综述,以及关注于热点研究的专题综述和特刊,提供及时、全面的纵览。

31 Jul 2023

IOP出版社7月精选文章

IOP出版社每月从年度重点期刊中精选一系列文章供大家阅读,这些文章体现了IOP期刊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并呈现了一些受关注的研究工作。欢迎大家阅读下载! 精选文章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Positive effects of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on post-disturbance forest regrowth rates in northeastern North American boreal forests Victor Danneyrolles, Yan Boucher, Richard Fournier and Osvaldo Valeria   A systems perspective on water markets: barriers, bright spots, and building block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Dustin Garrick, Soumya Balasubramanya, Melissa Beresford,...

28 Jul 2023

JPhysD编辑优选:火花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器的多物理场数值模型

本篇研究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朱益飞、吴云课题组。本文提出将复杂的击穿放电-平衡放热-组分输运点火器过程解耦研究的思路,为火花射流点火器的设计制造提供了数值模型基础。 文章介绍 Multi-physics modeling of a spark plasma jet igniter Xiaochi Ma(马啸驰), Yifei Zhu(朱益飞), Yun Wu(吴云), Xiancong Chen(陈贤聪) and Bingxuan Lin(林冰轩) 通讯作者: 朱益飞,西安交通大学 吴云,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背景: 等离子体点火借助等离子体放电而产生的大量热量和高能带电粒子(如电子、离子、激发态粒子和原子或分子的自由基等)以启动燃烧的一种新型点火方式,其点火燃烧过程是一个气体放电、流体动力学和燃烧化学反应共同参与的多物理场耦合过程。为了帮助设计和优化等离子体点火器,建立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值模型是其中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研究目的: 本工作旨在建立一个自洽的多物理场数值模型,以描述火花射流等离子体点火器内的放电等离子体和气体流动。借助此模型研究了气体放电发展和加热的特性、初始火核的演化以及输运效应。 研究内容: 对一种火花射流等离子体点火器建立了数值模型,其计算域示意图如图1所示,前期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1 火花射流点火器模型的示意图。(a)点火器计算域的三维视图,(b)点火器结构(z轴左侧)和计算域(z轴右侧)的2D视图 图2 实验装置示意图 研究其从放电产生到初始火核形成的过程,并将工作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 (1)放电发展/传播阶段: 此阶段持续时间约为几十个纳秒,描述了点火器放电腔内由高压产生等离子体流注到火花发展,并形成放电通道的过程。此阶段认为是非平衡等离子体。 图3 放电传播阶段的电子密度分布。红色部分代表阴极和阳极,蓝色部分代表电介质壁。(a) t=20ns,(b)t=32ns,(c)t=44ns,(d)t=56ns,单位:m^−3 (2)气体加热阶段: 此阶段为从放电通道形成开始到放电结束之间的气体加热过程,采用局域热力学平衡的假设,描述了放电腔内等离子体的能量沉积以及对气体的加热效应。 图4 气体加热阶段平衡电弧放电中的温度演变。(a)t=2µs,(b)t=6µs,(c)t=10µs,(d)t=14µs,单位:K (3)射流阶段: 此阶段从放电通道形成开始到高温射流从点火器喷出的微秒时间尺度下的物理过程,重点关注气体加热造成的流体动力学效应,即高温的初始火核在放电腔外形成以及组分输运过程,其中气体加热在前一个阶段进行了解耦和预计算。将此阶段的计算结果与前期实验中的ICCD拍摄的火核图像在同一时刻进行了火核位置和大小的对比,如图5所示。 图5 在(a)t=0µs,(b)t=6µs,(c)t=12µs,(d)t=18µs时,比较火核的实验和计算图像。计算的火核由温度分布表示。第一行显示实验拍摄的火核(分别为前视图和俯视图),第二行显示同一时刻的计算结果。蓝色虚线代表点火器的边界,以0µs作为电流信号触发拍摄的时刻。 结论: 对火花射流点火器的等离子体流体多物理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PASSKEy(用于非平衡放电阶段)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用于电弧和反应射流阶段)模拟空气中火花喷射点火器的放电和流体动力学特性。 重要性: 将复杂的击穿放电-平衡放热-组分输运点火器过程解耦研究,可为点火器的设计、制造和优化提供帮助,为发展多物理场耦合的等离子体点火数值模型提供工作基础。 作者介绍 吴云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吴云,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气动与燃烧、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与点火助燃研究。...

27 Jul 2023

JPhysA编辑优选:自旋-轨道耦合自旋-1 BEC中的孤子碰撞

本篇研究来自兰州大学赵敦课题组。本文应用非标准的Hirota双线性方法,得到了一维的自旋-轨道耦合自旋-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系统的一系列精确的单孤子和双孤子解,研究了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系统的孤子动力学,比较了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存在和不存在时系统的孤子态的差异。本文的结果为可能的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章介绍 Soliton collisions in spin–orbit coupled spin-1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Juan-juan Qi(祁娟娟), Dun Zhao(赵敦) and Wu-Ming Liu(刘伍明) 通讯作者: 赵敦,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研究背景: 孤子态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宏观量子效应的典型表现形式,自旋-轨道耦合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孤子态的产生和调控提供了重要的新途径,因此对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孤子动力学的研究成为近年来超冷原子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的目的是利用解析解,在理论上研究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系统孤子碰撞动力学的影响,为相关实验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 本文应用非标准的Hirota双线性方法,得到了一维的自旋-轨道耦合自旋-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系统的一系列精确的单孤子和双孤子解,研究了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系统的孤子动力学,特别是孤子碰撞动力学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极化-铁磁型、铁磁-铁磁型和极化-极化型的孤子碰撞的动力学性质,比较了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存在和不存在时系统的孤子态的差异。一个有趣的结果是: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可以导致孤子的分裂。由于孤子态及孤子碰撞可以在实验中观测,本文的结果为可能的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中图2清楚显示了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系统的孤子碰撞动力学的影响。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2022年影响因子:2.1  Citescore:4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JPhysA)每年出版50期,针对运用数学结构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基本过程,并探索这些结构的分析、计算和数值方法。期刊内容涵盖:统计物理;非平衡系统、计算方法和现代平衡理论;混沌和复杂系统;数学物理;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场论和弦理论;流体和等离子体理论;生物模型等方面。文章类型包括原创性论文和综述,以及关注于热点研究的专题综述和特刊,提供及时、全面的纵览。

26 Jul 2023

ERL特刊征稿|Focus on Health-Centred Climate Solutions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蔡闻佳,清华大学 Meghnath Dhimal,尼泊尔健康研究委员会 Ian Hamilton,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Stella Hartinger,秘鲁卡耶塔诺埃雷迪亚大学 张弛,北京理工大学 张颖,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主题范围 Climate Change is a health crisis and needs to be declared as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The most appealing reason why we should tackle climate change is t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this generation and the next ones. Despite...

25 Jul 2023

NJP编辑优选:星地量子密钥分发链路的调度可行性探索

本篇研究来自空军工程大学石磊、王星宇课题组。本篇研究结合低轨卫星轨道运动和云层光学厚度历史数据进行星地量子密钥分发(Satellite-to-ground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SatQKD)下行链路建模后,本文提出考虑对卫星下行链路执行调度,合理安排低轨量子通信卫星至不同地面站的链路建立窗口时间以高效执行SatQKD。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制定不同链路调度的任务规划满足不同SatQKD应用场景需要,以扩展卫星量子通信网络业务功能。 文章介绍   Exploiting potentialities for space-base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downlink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modelling and scheduling analysis Xingyu Wang(王星宇), Taoyong Li(李涛泳), Chen Dong(东晨), Jiahua Wei(魏家华), Huicun Yu(于惠存), Shanghong Zhao(赵尚弘) and Lei Shi(石磊) 通讯作者: 石磊,空军工程大学   研究背景: 作为量子信息技术成熟应用之一,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引领着量子信息技术兴起,并为大规模量子网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升空和国内外多个空间量子通信计划的实施,初步验证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SatQKD)的可行性,为解决全球化安全通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量子卫星向不同地面节点独立地进行SatQKD,可使远距离地面通信双方实现安全密钥共享,减少对地面量子中继的依赖。而随着未来地面节点数量增加,还应合理利用SatQKD链路资源以提升系统工作效率。借鉴地球观测卫星的观测时间调度思路,结合轨道运动规律和大气影响因素建立SatQKD链路分析性能模型对预期密钥生成结果进行比较,并通过对下行链路进行优化调度,可有效提升SatQKD效率。 研究内容: 图1 SatQKD下行链路性能建模思路 本文首先采用两行轨道根数(TLE)的星历数据文件,结合地面站地理位置信息并通过算法以特定时间步长计算确定不同时刻的两者间相对俯仰角与链路长度。然后利用已报道的相关实验设备参数资料和光学云层厚度数据资料,建立瞬时链路损耗估计模型。使用诱骗态QKD方法理论估计瞬时渐进BB84密钥生成率并以此对一段可视窗口持续时间内的密钥生成结果进行积分,得到最终安全密钥长度。   图2 不同SatQKD链路调度策略下的密钥分配情况 在完成链路建模基础上,本文对SatQKD链路执行不同任务需要的调度优化,包括:1)一般性链路调度分发策略(S-GD)实现对远距离节点间的密钥生成数量最大化;2)优先级链路调度分发策略(S-PD)实现对共同可视窗口内的更高等级用户优先密钥分发;3)按需形式的链路调度分发策略(S-TD)实现地面组网用户之间的密钥按需分配,提升进一步用于对称密钥加密的量子安全密钥使用效率。 作者介绍   石磊,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长期从事机载量子通信、面向航空环境的自适应跟瞄技术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EPJ Quantum Technology、Physics Review A、New journal of Physics、Chinese...

20 Jul 2023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电子书作者访谈

近日,我们采访了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一书的作者Richard A Dunlap。点击下方视频,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对本书的介绍以及他在IOP出版社的出版经历吧。 电子书简介: 出版经历介绍: 作者介绍 Richard A Dunlap received a BS from Worcester PolytechnicInstitute (Physics 1974), an A.M from Dartmouth College(Physics 1976), and a PhD from Clark University (Physics1981). Since 1981, he has been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Physics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at Dalhousie University andcurrently holds a...

18 Jul 2023

JPhysD编辑优选:方向复用电磁超表面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本篇研究来自南京大学冯一军课题组。本文主要围绕方向复用超表面的概念、设计及应用前景展开,概括性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着重探讨了不同类型方向复用超表面的特点及潜在应用方向。 文章介绍 A review of recent progress on directional metasurfaces: concept, design, and application Ke Chen(陈克) and Yijun Feng(冯一军) 通讯作者: 冯一军,南京大学   研究背景: 电磁超表面是一种由结构尺寸远小于工作波长的单元在二维平面内按照特定序构方式排列构成的人工复合材料,它具有低剖面、低损耗、可共形、易集成等应用优势。方向复用超表面利用谐振结构与电磁波传播方向之间的非对称耦合作用,实现了依赖于入射电磁波方向的电磁波调控功能,因而在多功能器件、成像、通信等领域有良好应用前景。本综述主要围绕方向复用超表面的概念、设计及应用前景展开,概括性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着重探讨了不同类型方向复用超表面的特点及潜在应用方向。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简要概括了方向复用超表面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分析了互易、非互易、方向复用超材料与超表面、双面电磁波调控、非对称传输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具体如图1所示。其次,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几类方向复用超表面分析理论、设计方法以及当前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手征超材料、非对称单向相位超表面、双面超表面。手征超材料是指单元结构不能通过平面内的旋转、平移操作与其对映体重叠,利用这一结构特性可实现电磁波非对称传播现象。将手征结构引入到相位超表面中,可针对特定极化电磁波实现单向波阵面调控,即超表面相位调制只作用于正向或反向传输的电磁波。双面超表面则能利用单元结构的极化、频率响应等,同时调控正向传输和反向传输电磁波阵面。其中,Janus超表面作为一种双面超表面,能对沿相反方向传输的同种电磁波独立、解耦式调控,实现非对称聚焦、非对称成像等,如图2所示。最后,文章分析总结了方向复用超表面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研究和发展应用方向。 图1 互易、非互易、非对称、方向复用超表面等之间的关系概括。 图2 Janus超表面对电磁波的双向非对称调控。(a-b)应用于线极化电磁波的非对称全息成像;(c)分区域实现非对称透射/反射成像;(d)超表面与玻片组合实现非对称成像;(e)分区域实现圆极化非对称成像;基于(f)几何相位、(g)几何相位与传播相位组合的Janus超表面实现圆极化电磁波全息成像。 作者介绍 冯一军  教授 南京大学 冯一军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在丹麦技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1998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9年当选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承担了97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多个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201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22年影响因子:3.4  Citescore:5.9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PhysD,《物理学报D:应用物理》)发表应用物理各领域的前沿研究和综述,具体包括:应用磁学和磁性材料、半导体和光子学、低温等离子体和等离子表面相互作用、凝聚态物理、表面科学和纳米结构、生物物理以及能源等六个领域。文章类型包括原创性论文、研究路线图、通讯以及每年针对热点研究的专题综述和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