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 all

文章推广

25 Aug 2022

JPhysA编辑优选:扇形圆形和椭圆形相对论量子弹球中的混沌

本篇研究来自兰州大学芭芭拉·荻茨和其他科研人员。本文证明,通过沿对称线切割圆形和椭圆形中微子弹球,获得具有可积经典动力学的圆形和椭圆形扇形。他们表现出类似于经典混沌非相对论性量子弹球的能谱特性。然而,半经典长度谱和波函数并没有展现出与经典混沌对应的非相对论性量子弹球的预期特征。因此,我们在能谱特性中观察到混沌的量子特征,但与量子混沌的中心猜想没有矛盾。 文章介绍 Quantum signatures of chaos in relativistic quantum billiards with shapes of circle- and ellipse-sectors Pei Yu(喻佩), Weihua Zhang(张为华), Barbara Dietz(芭芭拉·荻茨) and Liang Huang(黄亮) 通讯作者: 芭芭拉·荻茨,兰州大学   我们切割一个完整的圆、椭圆和等边三角形减少离散对称到基本域。完整NB和对称子能谱的能谱特征通过分析显示符合泊松统计,然而,对于它们的基本域扇区来说确不一定。完整NB的表现出离散旋转对称性,它们的旋量分量确属于不同的子空间。因此扇区NB与完整的NB没有任何共同的本征态。半圆和半椭圆NB具有镜像对称性,但是也不能借此对本征态进行分类。波函数在夹角处边界条件不连续,导致能谱特性类似于经典混沌 QB 的能谱特性。我们证明了小质量圆形和椭圆形NB在移除直径轨道的影响后表现出接近混沌系统的能谱特性。拐角的影响类似于伪可积、近可积或奇异 QB 中的衍射轨道。在半经典极限中,相应形状的弹球的周期轨道占主导地位,因此随着波数增加,波函数和局部电流位于经典动力学轨迹上,不会像预期那样分布在整个区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圆形和椭圆形NB的本征态的两个旋量分量在旋转下的混合,以及在连接直线和弯曲边界部分的拐角处引起的不连续性导致能谱性质接近于那些具有混沌经典动力学的QB。相反,低能NB的波函数和胡斯米函数可能表现出复杂的结构,但是,它们并没有经典混沌对应的 QB 所期望的特征。因此,这些NB中没有“量子混沌”,即使能谱特性表现出经典混沌的量子特征。     研究背景: 根据贝里- 塔博尔猜想,对应于经典可积的非相对论量子系统的能谱特性与泊松随机数的能谱特性一致。我们研究了它多大程度适用于相对论中微子弹球(NB),NB 是自旋 1/2 粒子限制在有界平面。与非相对论量子弹球(QB)不同,NB 没有明确的经典对应。然而,NB 的长度谱与经典弹球(CB)周期轨道长度一样。这意味着NB 和CB 之间存在联系。我们证明,通过沿对称线切割圆形和椭圆形NB依然具有经典可积动力学,但它们的能谱特性类似于那些经典混沌的QB。这些特征源于旋量分量的对称性和边界条件中的不连续性,导致在连接弯曲和直线边界部分的拐角处出现了矛盾的边界条件方程。为了证实该发现,我们进一步考虑通过沿对称轴将等边三角形NB减半而构造直角三角形NB。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2021年影响因子:2.331  Citescore:...

23 Aug 2022

JPhysD编辑优选:窄带的四偶极表面晶格共振及其能带反转现象

本篇研究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光元课题组。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纵向金属-电介质-金属(MIM)纳米光栅,在直入射条件下获得了窄带(线宽仅有0.8 nm)的四偶极等离激元表面晶格共振(SLR),并首次在理论上观测到SLR的能带反转现象。通过改变入射角,高Q值SLR的共振波长可在750nm的超宽带近红外范围内连续调节;同时,SLR的线型从Fano型的非对称谷变成峰、谷/峰对,最后变成洛伦兹对称峰。 文章介绍   Narrow quadrupolar surface lattice resonances and band reversal in vertical metal-insulator-metal gratings Xinyu Fang (方心宇), Lei Xiong (熊磊), Jianping Shi (石建平), Hongwei Ding (丁洪伟) and Guangyuan Li (李光元) 通讯作者: 李光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针对图1(a)所示的横向MIM纳米光栅结构,研究发现在直入射条件下,其反射谱(或透射谱)在近红外波段存在一个超窄的Fano线型的谷(或峰),如图1(b)所示,算得其Q值高达1224。如图1(c)所示,当四偶极SLR被激励时,近场电场在很大的范围内被极大增强,最大的电场增强系数高达210,而且上下金柱中均被激励出四偶极子。 图1(a)横向MIM纳米光栅在直入射条件下激励出四偶极SLR的示意图。(b)零阶的反射和透射光谱。(c)共振时的近场电场分布。 当入射角从0°增大到50°时,四偶极SLR的共振波长沿着-1阶瑞利异常(RA)线连续可调,可调范围宽达756nm,几乎覆盖了整个近红外波段;同时其Q值从1224近乎指数衰减至150,如图2所示。这意味着可在超宽带范围内调节的四偶极SLR能够保持很高的Q值(作为对比,局域等离激元共振的Q值仅为10~20)。 图2. (a)不同入射角时的零阶反射谱。(b)共振波长靠近-1阶RA线。(c)仿真所得Q值。 图2(a)还表明,可以在理论上首次观测到SLR的能带反转现象:其反射谱从Fano线型的谷逐渐演化成为峰。具体地,当入射角度为0°-5°时,共振线型为非对称的Fano型谷;10°-15°时,为Fano型峰;25°时,为对称的洛伦兹线型峰;更大的入射角度时,为准洛伦兹线型峰,如图3所示。共振线型的演化可以用Fano参数q来评估其非对称程度。因此,通过改变入射角度,基于纵向MIM纳米光栅可以实现洛伦兹线型和Fano线型的共振,也可以调节RA和局域等离激元共振之间的相干性。 图3. 四偶极SLR共振线型随着入射角度的演化,实线为仿真获得的反射谱,虚线是采用图中标注的Fano参数q拟合而得的反射谱。 研究背景: 表面晶格共振(SLR)具有窄线宽、高品质因子(Q值)、大范围内电场极大增强以及共振波长可调节等优点,在纳米激光、非线性光学、强耦合和光传感等微纳米尺度上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为了获得更高的Q值,近年来四偶极SLR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文献在直入射条件下报道的四偶极SLR共振伴随着一个强共振的偶极SLR背景,本身的共振较弱,且Q值并不理想。最近,作者基于横向MIM纳米光栅结构在斜入射条件下实现了无偶极SLR背景的窄带四偶极SLR,在近红外波段获得了1036的高Q值。由于直入射在实验上更为便捷,因此,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直入射条件下,能否实现无偶极SLR背景的高Q值四偶极SLR。 作者介绍 李光元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李光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悉尼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入选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和美国光学学会(Optica)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超高Q值及动态可调的超构表面光子元器件。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21年影响因子:3.409  Citescore:5.7...

16 Aug 2022

2D Materials编辑优选:能谷极化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RuBr2单层

本篇研究来自西安邮电大学郭三栋课题组。本文主要介绍了RuBr2可能内在就是一个能谷极化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即使不是,也可以通过应变调控实现。 文章介绍 Valley-polarized quantum anomalous Hall insulator in monolayer RuBr2 San-Dong Guo (郭三栋), Wen-Qi Mu (穆雯琪) and Bang-Gui Liu (刘邦贵) 通讯作者: 郭三栋,西安邮电大学   RuBr2具有和MoS2一样的晶体结构。首先我们研究了电子关联效应U(0-3 eV)对RuBr2的物理性质的影响。晶格参数随U的增加而增加,并且RuBr2的基态一直保持铁磁序。下面我们考虑磁各项异性对RuBr2电子态的影响。不同的磁性方向将会影响体系的对称性,进而会对体系的电子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图一:总能隙以及-K和K谷能隙随U的变化 图二:dxy+dx2-y2和dz2轨道投影带结构U=1.5eV(a), 2.0eV(b)和 2.5eV(c),以及对应的Berry曲率分布   首先假定磁各项异性处于面外,由于磁化强度是赝自旋,面外的铁磁仍然使体系保持着水平镜面,而破坏了所有的垂直镜面,这允许非零陈数的出现。随着U的增加,RuBr2经历了铁谷态(FV)、半铁谷金属态(HVM)、量子反常霍尔态(QAH)、半铁谷金属态和铁谷态,两个半铁谷金属态分别对应着-K和K点能隙关闭(图一)。这些能通过dxy+dx2-y2和dz2轨道的带反转以及-K和K谷的Berry曲率符号改变解释(图二)。dxy+dx2-y2和dz2轨道分布的改变也导致谷劈裂强度在价带和导带之间转变。在两个半谷金属态之间,RuBr2处于能谷极化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图三), 无论能带隙和谷劈裂都大于室温热涨落能。接着假定磁各项异性处于面内,计算结果出示无铁谷和量子反常霍尔态存在,其中能隙随着U首先减小到0,然后继续增加。 图三:拓扑手性边缘态:左边缘(a)和右边缘(b) 最后我们计算了内在的磁各项异性能(图四), 随着U的增加体系从面外变成面内。只要RuBr2的真实U处于1.8eV-2.07eV之间, 它就是一个能谷极化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即使U不在此范围,我们也可以通过应变实现能谷极化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下面我们以U=2.25eV作为例子,研究了应变对RuBr2物理性质的影响。计算得到的结果与以U作为变量完全相似,例如图五和图一。 图四:磁各项异性能随U的变化   图五:总能隙以及-K和K谷能隙随应变a/a0的变化 总结,RuBr2可能内在就是一个能谷极化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即使不是,也可以通过应变调控实现。一个附加结果,根据图一和图五,调控关联强度可以通过应变等价的实现。   研究背景: 拓扑非平庸的能带结构产生具有手征性的边缘态,从而导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突破摩尔定律和集成电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原理。铁谷材料具有自发的谷极化,从而可以导致反常谷霍尔效应,其能作为未来非易失性存储材料,为存储工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谷极化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独特地将谷电子和自旋电子学与非平凡能带拓扑结合在一起,为研究磁性-谷-拓扑相互作用、探索新奇演生量子物态、实现新奇量子器件应用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搜寻大能隙, 高局里温度和大谷劈裂的能谷极化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对实际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介绍 郭三栋  副教授 西安邮电大学 郭三栋,西安邮电大学副教授。最近研究集中在二维多功能量子材料的理论计算与设计。第一作者发表于2D Materials, JMCC, Nanoscale, PRB, PCCP,  NJP,...

12 Aug 2022

2D Materials编辑优选:挠曲电效应诱导的单层GeSe同质pn结

本篇研究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段纯刚课题组。本文主要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索了挠曲电效应对二维面内铁电材料能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铁电引起的面内偶极子和挠曲电效应的联合作用下,单层硒化锗 (germanium selenide, GeSe)中可以形成同质pn结,且pn极性方向可被铁电极化调控。此结论不仅限于二维铁电材料,可以推广到任意存在面内偶极子的体系。 Flexoelectric effect induced p-n homojunction in monolayer GeSe Jun-Ding Zheng,Yi-Feng Zhao,Zhi-Qiang Bao, Yu-Hao Shen,Zhao Guan,Ni Zhong,Fang-Yu Yue,Ping-Hua Xiang,Chun-Gang Duan(段纯刚) 通讯作者: 段纯刚,华东师范大学 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挠曲电效应对GeSe单层的影响,结果如下: 1:当GeSe单层沿着手扶椅(极化)方向弯曲(BAS)时,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会在实空间分离,形成Ⅱ 型能带排列。而沿着之字形(非极化)方向弯曲(BZS)时,HOMO和LUMO在实空间是重合的,为Ⅰ型能带排列。(图1所示) 图1:BAS(a)和BZS(b)对应的HOMO和LUMO实空间分布。(c) a图对应的层分辨态密度分布。   2:我们分析了Ⅱ 型能带排列的成因。挠曲电效应会在-z向产生挠曲电电场,并且面内偶极子会沿着弯曲的切向方向排列,在两侧产生反向的面外分量。由此结构两侧产生额外相反的静电能,产生Ⅱ 型能带排列。我们计算了弯曲结构对±z方向电场的反应,由此证明了挠曲电电场的存在。(图2所示)这种现象不仅限于GeSe单层,只要存在面内偶极子,在挠曲电效应的影响下都会产生类似的现象。   图2:(a)HOMO和LUMO在实空间分离的原理示意图。(b)HOMO和LUMO对电场的响应。   3:进一步分析了弯曲GeSe单层的输运性质,在BAS中,GeSe单层呈现出与pn结类似的整流性质。(图3所示)并且预计翻转极化方向,HOMO(n型)和LUMO(p型)的位置也会发生交换。这种现象可以用于非易失存储器件。 图3:Ⅱ(a)和Ⅰ (b)型能带排列示意图以及对应的I-V特性曲线。 研究背景: 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有前景的应用,最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们通常表现出与体相不同的物理性质。随着维度的下降,材料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形成纳米管、卷曲、波纹和气泡等弯曲结构。由此引起的挠曲电效应会对二维材料性质有重要影响。目前,二维材料中的挠曲电效应已被广泛研究。挠曲电效应可以有效的控制二维材料中的电导率、费米能级、直接-间接间隙跃迁、对电场的响应以及电势和载流子的分布。另一方面,近年来理论和实验成功确定了多种二维铁电材料的存在,但是对于二维铁电材料中的挠曲电效应的研究却不多见。因此,本文以具有面内铁电的单层GeSe为例,研究了挠曲电效应对其能带和光吸收的影响。 作者介绍 段纯刚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段纯刚,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固体磁性、铁电、光学、多铁性和类脑硬件研究。在Nature Elec., Nat. Commun.、PRL、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物理学顶级综述期刊Rev. Mod. Phys.、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等SCI引用逾9000次,另为四部中英文专著撰写章节。担任教育部创新团队极化类信息功能材料学术带头人,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17)。现任npj Comput. Mater.副主编,J....

02 Aug 2022

ERIS编辑优选:加强塑料物质流追踪,推进循环基础设施建设

本篇研究来自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研究组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刘凌轩课题组。本文核算了2000-2019年中国大陆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五大通用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物质循环;系统评估了五大通用塑料分应用部门的回收状况,全面分析了废塑料基础回收设施的处理能力,识别了制约塑料回收的薄弱环节;立足于中国现实情况,提出了完善塑料循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文章介绍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a’s five commodity plastics urges radical waste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Xiaomei Jian(简小枚),Peng Wang(汪鹏),Ningning Sun(孙宁宁),Wen Xu(徐闻),Lingxuan Liu(刘凌轩),Yichun Ma(马一春) and Wei-Qiang Chen(陈伟强)   通讯作者: 汪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刘凌轩,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1.2000-2019年五大通用塑料物质流分析 2000-2019年中国五大通用塑料的消费量约9.8亿吨,包装和农业部门是主要的消费领域。2000-2019年五大通用塑料的在用存量为4.5亿吨,塑料消费后产生的废塑料为5.9亿吨,其中27%被回收,34%被填埋,32%被焚烧。 图1 2000 – 2019年中国五大通用塑料物质流分析(单位:Mt) 2.五大通用塑料分应用部门的回收率分析 五大通用塑料的平均回收率约为27%,根据回收率可将部门分为三类:包装和日用部门(回收率<20%),电子产品和其他部门(回收率≤30%),建筑、交通和农业部门(回收率>30%)。废塑料的回收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集环节、前端处理环节和后端处理环节的效率,低收集率影响了整体回收状况。 图2 五大品类废塑料分部门回收率及三个关键回收环节   3.废塑料基础回收设施处理能力分析 2018年前正规回收设施的塑料处理能力远低于国内废塑料的产生量,但在2018年以后,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渐往智能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正规废物基础回收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在空间上,华东地区处理能力最大,占全国总处理能力的35%,其次是华南地区(28%)和华北地区(20%),先进的改性技术有利于再生塑料颗粒的加工升级。 图3 废塑料产生量、回收量和处理能力(a)以及区域处理能力分布情况(b)   研究背景: 塑料的大量消费和废弃已造成极大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引发严峻的环境污染。中国作为塑料消费和报废大国,必须加快升级基础回收设施以应对塑料威胁。因此,本文核算了2000-2019年中国大陆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五大通用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物质循环,系统评估了五大通用塑料分应用部门的回收状况,全面分析了废塑料基础回收设施的处理能力及其薄弱环节。最后,立足于中国现实情况,提出了要构建中国塑料全生命周期物质流追踪体系,加快推进废塑料的收集、分拣和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完善塑料循环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与设施支撑。 作者介绍 汪鹏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汪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制造工程及管理)和博士后(生命周期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碳中和下关键金属等物质资源供需模拟及风险管控技术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Fundamental Research、Global Environment...

28 Jul 2022

JMM编辑优选:基于MEMS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综述(中国大陆地区)

本篇研究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汪飞课题组。本篇综述文章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地区各种微热板的设计方案,特别是低功耗的悬浮膜式微热板。通过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策略纳米材料工艺相结合,为基于MEMS的MOSs气体传感器提供了可行的晶圆级解决方案,利用MOSs的多种纳米结构和新兴的机器学习算法,已成功实现了乙醇、氢气、硫化氢、甲苯、甲醛、氟利昂等多种气体检测。 文章介绍 A review of MEMS-ba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s gas sensor in Mainland China Gaoqiang Niu(牛高强), Fei Wang(汪飞) 通讯作者: 汪飞,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于MEMS工艺的MOSs气体传感器在中国大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种低功耗的微型加热板的生产工艺得以开发。金属氧化物传感材料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综合策略在MEMS微加板上实现了原位生长和图案化。微热板的MEMS 制造技术以及MOS 的晶圆级沉积和图案化方法的发展,推动了 MEMS 气体传感器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基于MOSs的纳米结构的MEMS气体传感器,实现了多种气体的ppb级检测。基于脉冲加热、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算法,多气体传感和气体跟踪已经在一些应用中实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基于MEMS的MOSs气体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在现实环境中实现多气体传感的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是可预见的。 图1 基于MEMS 的MOSs气体传感器的最新应用   研究背景: 随着过去几十年微纳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s)气体传感器的尺寸显著减小且功耗进一步降低。然而,由于MOSs制备工艺与微热板制备工艺之间所存在的兼容性问题,难以实现MOSs气体传感器的晶圆级制备。现有工艺生产设备复杂且成本高。随着技术的发展,结合 MOSs的原位生长技术(称为“自下而上”策略)和通用MEMS蚀刻技术(称为“自上而下”策略),为MEMS气体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晶圆级MOSs图案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中国大陆地区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小组和相关公司致力于MEMS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的MEMS气体传感器的总结和介绍,可以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启发性的信息。 作者介绍 汪飞  副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汪飞课题组以微纳能量收集技术以及微纳传感器为研究重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课题组研究工作长期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各项经费支持。2008年获得深圳市“青年科技奖”。2020年,作为大陆地区唯一受邀学者在加拿大举办的IEEE MEMS 2020大会作特邀报告。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2021年影响因子:2.282  Citescore:4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JMM)是该领域的领军期刊,涵盖了微型机电结构、设备和系统,以及微观力学与微机电的各个方面。JMM专注于制造和集成技术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推广新的制造技术及设备。该期刊的研究范围包括微型工程和纳米工程学,涉及物理、化学、电子和生物等领域,也发表关于硅和非硅材料的制造和集成方面的最新研究。

22 Jul 2022

JPCM综述|铁基磁性超导体AEuFe4As4(A=Rb, Cs)研究

本篇研究来自浙江大学曹光旱课题组。文章主要回顾了铁基磁性超导体AEuFe4As4(A=Rb, Cs)近五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超导电性和铁磁性通常“相互为敌”,因此它们在单一晶体材料中一般很难共存。然而,早在十多年前,曹光旱课题组就已经发现掺杂EuFe2As2的铁基超导材料具有这样的共存状态。这主要是由于Fe-3d多个轨道能够同时满足超导配对和Eu局域自旋之间的铁磁交换作用。2016年,该课题组进一步发现AEuFe4As4 (A =Rb, Cs) 铁基超导体,为超导和铁磁共存和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基础。这两种同源化合物可以被看作是AFe2As2和EuFe2As2之间共生或杂化产生的,在FeAs双层膜中显示Tc= 35-37K的超导电性,同时在Tm~15K以下,Eu2+离子夹层中显示磁有序。在这个铁磁超导体中,Eu2+自旋在每个Eu平面内呈铁磁性排列,使该系统成为一个天然的、具有原子厚度的超导体-铁磁体超晶格。 文章介绍 Iron-based magnetic superconductors AEuFe4As4 (A=Rb, Cs): natural superconductor–ferromagnet hybrids Ya-Bin Liu, Yi Liu and Guang-Han Cao(曹光旱) 通讯作者: ■  曹光旱,浙江大学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2021年影响因子:2.745  Citescore:4.3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JPCM)为读者提供凝聚态物理、软物质、纳米科学和生物物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JPCM发表实验/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读者可以获取涉及下列领域的专题综述、快报和特刊:表面、界面和原子尺度的科学,液体、软物质和生物物理,纳米材料和纳米电子,固体结构的晶格动力,电子结构,超导体和金属、半导体,电介质和铁电,以及磁学与磁性材料。

18 Jul 2022

Jphys Complexity编辑优选:如何预测新旧学者或新旧基金之间的联系?

本篇研究来自西南大学贾韬和南京大学尚可可课题组。该研究利用链路预测技术,首次在时效学术网络中成功预测了新学者与旧学者、新基金与旧基金之间的关系,该发现能够为基金的规范化资助带来新的见解。 文章介绍 Predicting future links with new nodes intemporal academic networks Yijun Ran(冉义军)、Si-Yuan Liu(刘思源)、Xiaoyao Yu(余逍遥)、Ke-Ke Shang(尚可可)、Tao Jia(贾韬)   通讯作者: ■  贾韬,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  冉义军,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  尚可可,南京大学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   为了有效地预测时效学术网络中新增节点与旧节点之间的联系,该研究采用了节点属性与网络结构联合的预测方法。首先,该研究利用LDA主题模型,将代表节点属性的关键词映射到10个主题维度,并利用余弦相似性计算节点之间的相似性。对于属性缺失的节点,采用该节点所有邻居属性的并集的方式进行补充(图1)。 图1 补充节点属性缺失的方法 其次,为了更好地预测基金网络中的长路径结构(图2),该研究分析了以被预测节点为中心的局部结构,并利用Jensen–Shannon 散度量化了局部结构之间的等价性。最后,将节点属性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结合,提出了应对新增节点的时效网络链路预测算法。 图2 基金网络中的长路径结构(三个及以上节点组成的开环结构) 相较于传统的链路预测算法,该算法能够显著地提高时效学术网络中链路的预测准确性。该研究表明越相似的基金越有可能共同资助同一项研究工作,这能够为基金的规范化资助带来新的见解。   研究背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网络中的部分旧学者会逐步停止发表研究、旧的基金会陆续结项;同时,新的学者会不断涌现、新的基金会陆续获批。在此背景下,准确预测旧学者与旧学者、旧学者与新学者、旧基金与旧基金、旧基金与新基金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我们探究学派的延续、促进基金的高效资助。 作者介绍 贾韬  教授 西南大学  贾韬,西南大学教授,国家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高水平刊物发表工作。   尚可可  副教授 南京大学 尚可可,南京大学副教授,目前在Physical Review E、EPL、Chaos等经典刊物发表一作兼通讯论文十余篇。   冉义军 西南大学 冉义军,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目前在Expert...

14 Jul 2022

JPhysD编辑优选:短波中红外硅基光栅耦合器

本篇研究来自天津大学程振洲和深圳大学王佳琦课题组。本文主要介绍了多项目晶圆(Multi Project Wafer,MPW)工艺广泛应用于硅基光电器件和片上集成系统的研发,但过去的研究主要是面向通信波段和2微米以下波段开展。论文首次系统探讨了采用MPW工艺研发短波中红外(2-2.5微米波段)硅基光栅耦合器的可行性,探究了基于MPW工艺所能开发的最长波段硅基光电子器件,在通信、测距、分子传感等领域极具应用前景。 文章介绍   Grating couplers beyond silicon TPA wavelengths based on MPW Weicheng Chen(陈威成), Jingwen Wu(武靖雯), Dian Wan(万典), Jie Wang(王杰), Jiaqi Wang(王佳琦), Yi Zou(邹毅), Zhenzhou Cheng(程振洲) and Tiegen Liu(刘铁根) 通讯作者: 程振洲,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王佳琦, 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论文系统研究了基于MPW工艺开发的短波中红外横电模(TE0)硅基光栅耦合器和波导器件。根据材料特性可知,在2-2.5微米波段,基于硅-绝缘体(SOI)晶圆制作的波导器件兼具低波导(Si)双光子吸收和低包层(SiO2)光学吸收的优势(图1)。首先,分析比较了二维亚波长(subwavelength)光栅和一维刻蚀光栅的性能。理论结果表明,亚波长光栅耦合器具有更好的方向性,更有利于实现高效率的芯片光场耦合。其次,实验开发了硅基聚焦亚波长光栅耦合器和波导器件(图2)。测试结果表明,在中心波长2.36 μm处,制作的聚焦亚波长光栅耦合器的最大耦合效率为-7.8 dB,3 dB耦合带宽约为90 nm,实验与理论结果一致(图3)。同时,探究了同一流片批次不同芯片上具有相同设计的器件可重复性。实验测得,耦合效率的标准偏差约为0.5 dB,并且,通过微亚波长结构的填充因子,可进一步控制聚焦光栅耦合器的耦合中心波长从2.36 μm移动到2.40 μm,器件加工具有出色的鲁棒性。最后,实验展示了短波中红外光栅耦合器对光纤耦合角度和耦合位置均具有很高的测量容差。本论文的研究对基于MPW工艺开发高质量、低成本、大面积集成的短波中红外硅基光电器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可服务通信、测距、分子传感等领域应用的发展。   图1 短波中红外硅基波导器件兼具低波导双光子吸收和低包层光学吸收的优势。 图2 采用MPW工艺制作的聚焦亚波长光栅耦合器和波导的扫描电镜图。(a)光栅耦合器和波导器件。(b)光栅耦合器。(c)波导。   图3 同一流片批次不同芯片上聚焦亚波长光栅耦合器的测量结果。 研究背景: 短波中红外(2-2.5微米波段)硅光子学在通信、测距、传感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首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光通信带宽正逐渐逼近其香农极限,光通信和光互连的研究近年来已向2微米及以上波段发展。其次,2-2.5微米波段几乎不与水分子的红外吸收区重叠(1.7-2.0和2.4-3.3微米),此波段可用于开发自由空间光通信和雷达测距应用。并且,2-2.5微米的光子能量对应于许多气体分子的基频跃迁,为开发气体传感芯片带来了巨大机遇。另一方面,多项目晶圆(Multi Project Wafer,MPW)工艺广泛应用于研发硅基光电器件和片上集成系统,但相关研究主要是面向通信波段和2微米以下波段开展。探究MPW工艺所能开发的最长波段硅基器件,推动上述短波中红外硅光应用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 作者介绍 程振洲  教授 天津大学 程振洲,天津大学教授,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硅基光子学研究。主持NSFC国际合作/面上/青年基金、JSPS科研费等项目,在Nature...

12 Jul 2022

香港中文大学领导的研究推算臭氧污染及气候变化将令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到2050年减少逾两成

——本文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埃克塞特大学环境持续与应变联合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综合评估了地表臭氧污染及气候变化对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推算到2050年,全球农作物产量将减少达22%。研究同时指出南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尤其该地区的稻米生产,单计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的影响,已导致该地区的稻米生产量到本世纪末减少达四成。 这项研究是首次评估臭氧、二氧化碳排放及气候变化三项因素对农作物的共同影响,并预测每一年农作物受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全球食物安全及粮食危机将会加剧,行动刻不容缓。相关研究结果已刊登于顶尖环境科学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文章详情 CO2 fertilization of crops offsets yield losses due to future surface ozone damage and climate change Felix Leung, Stephen Sitch, Amos P K Tai, Andrew J Wiltshire, Jemma L Gornall, Gerd A Folberth and Nadine Unger 通讯作者: ■ 梁沛健,香港中文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地表臭氧破坏农作物生长 图中显示在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变(RCP8.5)及地表臭氧污染上升的情境下,四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变化。结果显示大豆的下跌幅度最大,即大豆对地表臭氧特别敏感。 地表臭氧主要成因是汽车及工业废气排放有机挥发物和氮氧化物,它们遇到阳光后,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臭氧。臭氧对人体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均具有相当大的危害,对植物的毒性包括破坏光合作用、减少气体交换、诱发早期叶片死亡并阻碍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植物在调节生态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臭氧引起的植物破坏可能进一步加速环境恶化,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按照最新预测[i],即使《巴黎协议》的所有缔约国家都能够履行其“国家自主贡献”[ii]的2030年减排目标,到210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仍会上升摄氏2.4度;二氧化碳及地表臭氧的浓度亦会高于现水平。在此情境下,即使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在大气的浓度增加,出现二氧化碳施肥效应(CO2 fertilisation effect)会抵消部分臭氧及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效果轻微,亦会因植物所需的其他营养不足而限制施肥效应。 由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副教授戴沛权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使用由英国气象局研发的联合英国地表环境模型(JULES)仿真未来地表臭氧、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模型结合不同环境因子和不同气候变化场景的组合来综合分析未来农业面对的环境威胁。研究团队选择四种最重要的主粮:玉米、大豆、小麦和稻米,并以2010年的气候环境参数作为基线。 研究团队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中的高温室气体排放情境(代表浓度路径RCP8.5)[iii] 套用到JULES模型,模型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和高臭氧浓度导致所有农作物的产量预计会在未来数十年持续下跌。当中,大豆产量的跌幅尤其显著,研究团队指出大豆植物对地表臭氧污染特别敏感。   稻米生长容易受极端气候事件破坏 图中显示在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变(RCP8.5)的情境下,四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变化。结果显示稻米下跌幅度最大,即稻米特别容易受气候变化引致的极端天气事件所影响。 本次研究也评估了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例如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及欧洲)受影响的程度,有助了解不同压力因素对农作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大豆为例,预测结果显示,到2100年中国的大豆产量将减少22%,而美国产量的跌幅更达42%。 另一方面,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对稻米产量的影响最大。现时南亚是全球主要稻米出产地区,预计到2050年,该地区的稻米产量或将减少10至18%,2100年的跌幅更可能达到40%。近期,印度接连受到热浪及其他极端天气打搫,导致小麦失收而要管制其出口,已经引起全球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粮食危机问题。 戴沛权教授的研究团队成员、本次研究的负责人和第一作者梁沛健博士表示:“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是导致热带地区农作物减产的主因,生产稻米的国家首当其冲。此外,地表臭氧污染也抵消了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我们相信这项研究有助我们推动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和改善营养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在国际关系恶化、全球疫情及经济危机的多重夹击下,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响起警号,已发展国家亦不能置身度外。气候变化及空气污染将导致粮食供应更加不稳定,令世界与联合2030年实现零饥饿的目标愈走愈远。研究团队相信随着农作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开发一些耐热和耐氧的农作物品种,配合营养补充,长远而言可以改善粮食安全和提供足够粮食以支撑人口增长。   参考文献:...

12 Jul 2022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创立30周年特刊出版

主编寄语 我们很高兴在2021年庆祝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JMM)期刊创刊30周年。JMM期刊已经成为集合MEMS和机械微加工研究的宝贵平台,出版高质量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作为JMM期刊的主编,我非常感谢编委会、作者和审稿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为了庆祝JMM期刊30年来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我们出版了一期特刊,收录了现任编委会成员撰写的文章。欢迎读者阅读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研究人员的前沿观点和深度思考。 感谢所有作者、审稿人、读者和编辑的支持。让我们共同期待JMM期刊未来30年的发展! ——方维伦教授,台湾清华大学 特刊详情 综述文章 Mechanical reliability of silicon microstructures Toshiyuki Tsuchiya 2022 J. Micromech. Microeng.32 013003   Technology evolution from micro-scale energy harvesters to nanogenerators Xinge Guo et al 2021 J. Micromech. Microeng.31 093002   Terahertz MEMS metadevices Prakash Pitchappa et al 2021 J. Micromech. Microeng.31 113001   原创研究性论文 Micromechanics for energy generation Michail E Kiziroglou and Eric M...

06 Jul 2022

JPhysA编辑优选:渗流模型研究新进展

本篇研究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福州闽江学院邓友金课题组。本文主要介绍了渗流模型是统计物理和概率论教科书的一个典型模型。本文首次引入了一种闭合路径嵌套的算子并作用于渗流位型上,为二维渗流模型的临界性质提供了一种新的刻画。结合数值模拟、严格证明以及来自场论的洞察,本文获得了一簇连续的临界指数及假定的解析表达函数,并严格证明了一个特殊参数下的恒等式。 文章介绍 Nested closed paths in two-dimensional percolation Yu-Feng Song(宋育峰), Xiao-Jun Tan(谭晓俊), Xin-Hang Zhang(张鑫航), Jesper Lykke Jacobsen, Bernard Nienhuis and Youjin Deng(邓友金) 通讯作者: ■  邓友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福州闽江学院   对于二维渗流模型,本文引入了一种新的被称为“闭合路径嵌套”的算子而构造了一簇依赖于一个连续实参数的关联函数。通过创新性算法和大规模模拟,本文观测到了该簇关联函数的标度律及其普适性,并精确给出了临界指数。同时,应用颜色翻转及晶格匹配等数学工具,本文严格证明了参数为二时的恒等式。基于来自场论的启示,本文还假定了一个解析的函数,其理论预测高度吻合于精确数据结果。本文为二维渗流的临界性质另辟蹊径地提供了新的丰富刻画,其中待严格求解的临界指数对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性问题。本文展示了这个教科书模型研究的长久而鲜活的生命力。 图:嵌套闭合路径示意图。左边为三角晶格的座渗流,右边为正方晶格的键渗流。左右图各自有三条相互嵌套的闭合路径。   研究背景: 渗流模型是统计物理和概率论教科书上一个典型模型,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在传染病、生物、生态、交通、材料及量子科学等多个学科里。渗流模型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且成果丰硕成熟。在二维空间,由于包括杨-巴克斯特方程等对称性及共形场论等的应用,人们已得到了大量的严格结果。相关研究成果被纳入2006年和2010年的菲尔兹奖的颁奖缘由。本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算子并作用于渗流位型上,为二维渗流模型的临界性质另辟蹊径地提供了一种新的丰富刻画,提出了新的挑战性问题,展示了这个教科书模型研究长久而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介绍 邓友金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福州闽江学院 邓友金教授就职于中国科大及闽江理论物理协作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物理、计算物理及量子模拟理论,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Bernard Nienhuis为荷兰莱顿大学教授,Jesper Jacobsen为法国巴黎高师教授。本文得到了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2021年影响因子:2.331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JPhysA)每年出版50期,针对运用数学结构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基本过程,并探索这些结构的分析、计算和数值方法。期刊内容涵盖:统计物理;非平衡系统、计算方法和现代平衡理论;混沌和复杂系统;数学物理;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场论和弦理论;流体和等离子体理论;生物模型等方面。文章类型包括原创性论文和综述,以及关注于热点研究的专题综述和特刊,提供及时、全面的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