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 all

文章推广

24 Dec 2024

2023年ERL期刊编辑推荐青年科研人员文章奖作者访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屹岷研究员及姜继兰博士

“Extreme heatwave over Eastern China in summer 2022: the role of three oceans and local soil moisture feedback”这一文章于2023年发表于IOP出版社旗下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ERL)上,并于近日获得了IOP出版社ERL期刊“2023年编辑推荐青年科研人员文章奖”(ERL Editor’s Choice Award 2023 – Early Career Researcher)。近日,我们采访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屹岷研究员及姜继兰博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们对文章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祝贺您获得2023年编辑推荐青年科研人员文章奖!您的工作以这种方式得到认可,感觉如何? 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得到这样的认可对于我们团队来说非常有意义。   2. 您能告诉我们您的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您认为它获得了如此多的引用吗? 我们的研究主要发现热带印太海温、北大西洋海温和局地土壤湿度的协同作用是导致2022年7-8月中国东部极端高温的关键,其中局地土壤湿度持续偏干尤其重要。这次极端高温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的研究及时发表,并阐述了土壤湿度反馈的作用,对极端高温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新的认识,因此得到了更多关注。   3.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相关的领域研究?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愈加频繁,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些极端事件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极端高温或极端降水事件的成因也各有不同,以致当前对极端事件的预测能力相对较低。这促使了我们选择从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深入对极端事件形成机理的理解和提高可预测性。   4. 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哪些? 我目前主要从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北半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特征和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采用复杂气候网络方法、气候动力学诊断和数值试验等手段。   5. 您和您的团队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我们团队接下来将继续基于复杂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气候动力学理论,深入理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同时,我们还将利用实验室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CAS-FGOALS,致力于提高次季节时间尺度上极端事件的预测能力。 作者介绍 刘屹岷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屹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全国百优论文获得者,主要从事副热带天气气候动力学、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动力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数值模拟研究。   姜继兰  博士后...

24 Dec 2024

ERCL研究文章|Large-ensemble Monte Carlo

Internal climate variability (ICV) often violates the assumption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the climate research community does not have an established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resulting biases. Here we argue for a technique we call climate model Large-Ensemble Monte-Carlo (LENS-MC) to inform the selec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eal-world application. Until now, scientists have often made...

20 Dec 2024

ERL特刊精选|Focus on Earth System Resilience and Tipping Behavior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Chuixiang Yi,美国纽约市立大学 Vasilis Dakos,法国蒙彼利埃大学 Manjana Milkoreit,挪威奥斯陆大学 Courtney Quinn,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Paul Ritchie,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Juan Rocha Gordo,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Jana Sillmann,挪威国际气候研究中心   主题范围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including the increase of unprecedented climate extremes is not a future threat but is happening now. The ability of th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or biosphere to adapt to abrupt changes is very limited within...

20 Dec 2024

Neuromorphic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期刊公布2024年科研新星奖获奖名单

我们很高兴地代表Neuromorphic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NCE)期刊主编Giacomo Indiveri和编委会宣布,Michele Di Lauro获得“2024年NCE期刊科研新星奖”(2024 Neuromorphic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 Rising Stars Award),以表彰他在有机神经形态电子器件方面的杰出工作。 同时,我们也非常感谢所有向“科研新星奖”提交文章的研究人员,这些文章展示了这一代优秀研究人员的卓越工作,我们很自豪能够通过NCE期刊支持早期职业生涯研究人员。欢迎各位读者阅读“2024年NCE期刊科研新星奖”文章特辑。 作者及文章介绍 Michele Di Lauro Michele Di Lauro is a Researcher at the It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Ferrara, Italy, in the “Organic Neuroelectronics” research line of the “Center for Translational Neurophysiology of Speech and Communication”. He is specialized in the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19 Dec 2024

JPhysA编辑优选:辫子门和Yang-Baxter门的几何表示

本篇研究来自西北大学张堃和郝昆课题组。基于量子门的四面体几何表示,本研究工作系统地展示了辫子门和Yang-Baxter门的非局域性质。研究发现辫子门和Yang-Baxter门仅出现在量子门四面体表示的特定边与面,即只有部分量子门与辫子门和Yang-Baxter门局域等价。另一方面,辫子门和Yang-Baxter门的几何表示可以给出其量子门分解的最优形式,为量子计算机上实现辫子门和Yang-Baxter门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章介绍 Geometric representations of braid and Yang-Baxter gates Kun Zhang(张堃), Kun Hao(郝昆), Kwangmin Yu, Vladimir Korepin and Wen-Li Yang(杨文力) 通讯作者: 郝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研究背景: 量子反散射方法(Quantum Inverse Scattering Method)是求解量子可积模型的重要方法,其中Yang-Baxter方程是这一理论框架的核心。另一方面,随着量子信息理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量子可积模型与量子线路模型之间的深刻关系。Yang-Baxter方程的幺正解可以视作量子线路中的门操作,称为Yang-Baxter门。由Yang-Baxter门构成的有序量子线路被证明是Yang-Baxter可积的,而使量子计算机成为研究量子可积系统动力学新的有力工具。但是Yang-Baxter门作为一类特殊的量子门,其性质和构造却缺乏系统性的描述。本研究拟通过计算Yang-Baxter门的非局域参数,从而得到了Yang-Baxter门的几何四面体表示。分析其几何表示,可以进一步揭示Yang-Baxter门与其它量子门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将为量子可积线路的深入探索提供理论支持,并有望为理解量子线路的可积性和设计新型量子算法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 两量子比特门作为SU(4)群的群元素,可由三个实参数确定其非局域性质,称为两量子比特门的非局域参数。三个实参数构成了两量子比特门的三维几何表示,即量子门四面体。非局域参数相同的两量子比特门,可由单量子比特门变换得到,也称为局域等价。另一方面,非局域参数可以确定两量子比特门的最优分解形式,例如从CNOT门的非局域参数出发,可证明任意两量子比特门可以由最多3个CNOT门加上单量子比特门构造。 我们从四类幺正的辫子群表示出发,即两量子比特辫子门,计算了其非局域参数,发现了其中三类辫子门只出现在量子门四面体的一边,即局域等价。通过Yang-Baxterization方法,从此四类辫子门出发,我们构造了十类Yang-Baxter门。通过计算其非局域参数,我们发现十类Yang-Baxter门只出现在以下区域。   从Yang-Baxter门的几何表示出发,我们发现了当Yang-Baxter门中的谱参数与q变形参数取特殊值时,Yang-Baxter门也可以是其它特殊两量子比特门,包括Clifford门,Matchgate,和Dual-unitary门。Yang-Baxter门与以上特殊两量子比特门的交集暗示了由其构成的量子线路具有特殊的动力学特征。借助辫子门和Yang-Baxter门的非局域参数,我们构造了其关于CNOT门的最优分解,为辫子门和Yang-Baxter门在量子计算机上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介绍 张堃  副教授 西北大学 张堃,西北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2022年博士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理论,包括量子算法,量子热力学,以及量子信息动力学等。   郝昆  研究员 西北大学 郝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博士毕业于本校现代物理研究所, 2018-2021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可积模型,近年来聚焦于量子信息、高能物理等前沿领域中新的物理模型的可积性研究。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2023年影响因子:2.0  Citescore:4.1 Journal of Physics A:...

17 Dec 2024

JOPT编辑优选:混合维度扭转三氧化钼同质结构中的可调控横向光学力

本篇研究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张新亮和李培宁课题组,探讨了扭曲混合维度MoO3结构(薄层/厚层MoO3同质结)中的横向光学力。通过调整入射光的偏振角、入射角以及MoO3的扭转角度,研究人员可以精确控制横向光学力的方向和强度,尤其在中红外频段表现出卓越的控制能力。这项研究为在纳米尺度上操控微小物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文章介绍 Configurable lateral optical forces from twisted mixed-dimensional MoO3 homostructures Qizhi Yan(严其志), Runkun Chen(陈闰堃), Peining Li(李培宁) and Xinliang Zhang(张新亮) 通讯作者: 李培宁,华中科技大学 张新亮,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研究背景: 通过电磁场与物质的动量交换,产生的光学力使得操控微小物体成为可能,并已应用于病毒捕获、单细胞操作和光力显微镜等领域。近年来,横向光学力,即垂直于光传播方向的力,受到了极大关注,它能使微小颗粒在光的入射平面上横向移动。横向光学力的产生通常与横向方向上的对称性破坏有关,这可能由散射体的几何形状或入射光场引起。为此,需要开发具有非对称电磁模式和大横向动量的结构和材料。而极化激元,尤其是双曲声子极化激元,具有强电磁场增强和高动量,能够施加较大的力。其中MoO3作为双轴二维材料,在中红外波段支持双曲声子极化激元传输,此外通过二维材料的堆叠可以打破电磁场的对称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产生横向光学力的理想平台。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理论上提出并分析了在扭转的混合维度MoO3结构中产生的横向光学力。这种混合结构通过上下MoO3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一种低对称性的声子极化激元。这种独特的电场和动量分布,可以产生较大且可控的横向光学力,从而更简单、高效地操控纳米颗粒。 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详细展示了这种横向光学力的调控能力。结果表明,通过调整MoO3层之间的扭转角度,以及改变入射光的偏振,可以精确控制横向光学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特定的入射和扭转角度条件下,声子极化激元可以实现单向传输,产生的横向光学力可达到近2×10-20 N/W·cm²,比自由空间中的光学力强约12000倍。此外,随着扭转角度的变化,声子极化激元的动量分布也随之变化,使得光学力的方向和强度可以进一步优化。 这一发现为纳米尺度上的光学操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特别是在操控微小颗粒和纳米制造方面展示了巨大潜力。研究还表明,通过光诱导力显微镜(PiFM)有望观察到三维光学力的效果。这种横向光学力调控技术不需要复杂的纳米制造工艺,操作简便,而且在中红外波段有效。它为非接触式操控纳米颗粒和活细胞等微小物体提供了新的技术工具。 作者介绍 李培宁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李培宁,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博士、西班牙CIC Nanogune纳米中心玛丽居里学者研究员。长期从事近场光学、微纳光子学研究,在Nature (3篇)、Science (2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Nature Materials、Nature Photonics、eLight、 Nature Review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 (8篇) 、Science Advance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基础研究成果多篇。研究成果入选2018、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入选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in 2021”年度光学进展并被选为封面工作亮点推荐。得到多项荣誉和奖励的肯定,包括“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杰青等基金,担任《香山科学会议》近场光学学科研讨会共同执行主席。   张新亮  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张新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创新领军人才,美国光学学会Fellow。长期从事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发表了国际主流期刊论文350余篇,Web of Science统计引用6000余次,Google Scholar统计引用8000余次,先后主持和参与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Optics...

16 Dec 2024

MRX特刊征稿|二维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Andreas Rosenkranz, 智利大学 Sana Munir, 智利大学   主题范围 This focus issue aims to shed light on 2D nanomaterials to highlight the latest advancements in rapidly evolving fields. The collection features articles on th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related research using various 2D nanomaterials, including graphene, graphene oxide, MXenes, an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These nanomaterials...

13 Dec 2024

JOPT编辑优选:用于30.4nm高次谐波选择的窄带Mg/SiC多层膜

本篇研究来自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齐润泽课题组。本文主要介绍了用于30.4nm高次谐波选择的窄带Mg/SiC多层膜,详细阐述了这一元件的设计、制备与表征工作。通过利用布拉格定律中的高级次设计,同时优化Mg/SiC多层膜中SiC的占比,获得了带宽仅有0.71nm的窄带Mg/SiC多层膜。通过模拟,这种窄带元件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更好的高次谐波选择性,为其他波段的类似元件也提供了设计与制备思路。 文章介绍 Narrowband Mg/SiC multilayer mirror working as high-harmonic selector at 30.4 nm wavelengthZhe Zhang(张哲), Runze Qi(齐润泽), Qiushi Huang(黄秋实), Yufei Feng(冯宇飞), Zhong Zhang(张众), Tonglin Huo(霍同林), Hongjun Zhou(周洪军) and Zhanshan Wang(王占山) 通讯作者: 齐润泽,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研究背景: 高次谐波光源(High-Harmonic Generation,HHG)能够将激光波长从可见光扩展到极紫外甚至软X射线的范围,这使得高相干性的短波光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型科学装置,如:同步辐射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等。此外,HHG光源的相干性也比同步辐射光源更好,这可以更好的实现一些科学应用,如:时间分辨和角度分辨光电子谱、相干衍射成像等。HHG光源通常会产生一系列谐波,像一把梳子,谐波之间的间隔基于泵浦光源的波长。在大多数应用中,需要选出一个谐波满足应用的单色性要求,同时还要抑制相邻谐波。目前,获取单次谐波束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光栅,另一种就是多层膜。多层膜由于其效率远高于光栅而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本文针对30.4nm附件的谐波选择开展窄带多层膜研究。   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30.4nm的高次谐波开展窄带多层膜研究,希望通过窄带宽实现更好的谐波选择。首先,利用选择不同布拉格级次以及优化SiC材料占比的方式,设计出具备窄带宽的Mg/SiC多层膜,从理论上验证了缩小带宽的可行性。其次,利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根据设计参数制备了满足不同布拉格级次的Mg/SiC多层膜。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仪,干涉仪以及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的极紫外反射率计对多层膜进行了结构、力学以及光谱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窄带最窄的Mg/SiC多层膜(三级次)带宽仅为0.71 nm的,其光谱分辨可达λ∕Δλ=42,远高于一级次Mg/SiC多层膜(带宽约为1.26 nm,λ∕Δλ=24)。此外,发现高布拉格级次的Mg/SiC多层膜无论是从成膜情况、界面粗糙度还是力学性质等方面皆可于常规Mg/SiC多层膜(一级次)相似,这验证了窄带多层膜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具备良好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的结果,对窄带Mg/SiC多层膜在大入射角下工作情况下的光谱相应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大入射角度的工作场景下,高布拉格级次的Mg/SiC多层膜在30.4 nm左右具有更好的谐波选择性。 作者介绍 齐润泽  助理教授 同济大学 齐润泽,博士,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极紫外与X射线、中子光学薄膜元件技术及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德国BESSY II光源,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依托极紫外薄膜元件技术,以副总工程师身份参与研制中国科学院SY01星-STURI空间载荷的研制项目。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Optics 2023年影响因子:2.0  Citescore: 4.5 Journal of Optics(JOPT)出版光学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论文,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光子学和等离激元光子学;超构材料和结构化光子材料;量子光子学;生物光子学;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线性和超快光学;光的传播、衍射和散射;信息和通信光学;集成光学;光伏和能量收集。除原创性研究外,JOPT还出版专题综述,为研究人员带来高质量的内容。所有JOPT文章还提供HTML阅读模式,方便研究人员使用手机或平板进行阅读。

13 Dec 2024

STMP特刊征稿|The Role of Surfaces in Art and Cultural Heritage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Patrick Ravines,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Chris Brown,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   主题范围 This STMP special issue is dedicated to the unique surfaces that make up works of art and cultural heritage. Surfaces cover everything, and come in all sizes and shapes with a wide range of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such as appearance, friction, adhesion, heat transfer, reactivity, and many...

12 Dec 2024

JPhysA编辑优选:斜信息量子相干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

本篇研究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赵明镜课题组。本文主要研究二维和三维系统中斜信息量子相干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通过量子态的纯度和标准正交基之间的交叠解析的给出量子相干的下界。我们希望这个工作能推动高维系统中量子不确定性关系的研究,并能够应用到量子干涉以及参数估计中。 文章介绍 The quantum uncertainty relation for skew information of coherenceMing-Jing Zhao(赵明镜), Jie Cui(崔杰) and Yuan Sun(孙源) 通讯作者: 赵明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研究背景: 量子相干是由量子态叠加产生的一种物理特性,也是量子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在量子信息进程以及量子生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量子相干的刻画和量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量子相干的大小依赖于测量基的选择,量子不确定性关系主要研究不同测量基下量子相干之间的约束关系。我们将探索量子态的纯度和标准正交基之间的交叠对量子不确定性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二维和三维系统中斜信息量子相干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通过量子态的纯度和标准正交基之间的交叠解析的给出量子相干的下界。我们希望这个工作能推动高维系统中量子不确定性关系的研究,并能够应用到量子干涉以及参数估计中。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二维和三维系统中斜信息量子相干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研究方法是将寻找量子不确定性关系的下界问题转化为凸函数在凸集上的最大值问题。首先,在二维系统中,我们通过量子态的纯度和两组标准正交基之间不可兼容性建立了斜信息量子相干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该下界对于非最大混合态或不可兼容的标准正交基是严格大于0的。该下界严格优于[Quantum Inf. Process. 22, 6 (2023)]中给出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然后,在三维系统中,我们通过量子态的纯度和两组标准正交基之间的3个交叠建立了斜信息量子相干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本文建立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揭示了量子态的纯度和标准正交基之间的交叠对量子相干的影响。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对于其他度量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图:在三维系统中,对于纯态|φ⟩=α|0⟩+β|1⟩+γ|2⟩,α,β,γ∈R,选取两组标准正交基X={|0⟩,|1,|2⟩}和Y={|y1⟩,|y2⟩,|y3⟩},其中|y1⟩=-√2/4|0⟩+√2/4|1⟩+√3/2|2⟩,|y2⟩=-√2/2|0⟩+√2/2|1⟩,|y3⟩=√6/4|0⟩-√6/4|1⟩+1/2|2⟩。图中上面的平面是本文得到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的下界,下面的曲面是[Commun. Theor. Phys. 71, 1443 (2019)]得到的量子不确定性关系的下界。由图像可以看出本文得到的下界的优势。 作者介绍 赵明镜  教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赵明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量子信息的理论研究。2011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马克普朗克应用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2023年影响因子:2.0  Citescore:4.1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11 Dec 2024

ERL特刊征稿|聚焦解决全球氮素困境——机遇与挑战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Diego Abalos,丹麦奥胡斯大学 Klaus Butterbach-Bahl,丹麦奥胡斯大学 Jørgen Eivind Olesen,丹麦奥胡斯大学 主题范围 Thanks to 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N) fertilizers, farmers tripled global crop production while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only increased by 30%. However, by 2050 the global food demand will further increase, and therefore the demand for N inputs and for agricultural land are expected...

11 Dec 2024

ERL编辑优选:2022年中国极端高温:三大洋与土壤湿度的作用

本篇研究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屹岷研究员课题组。本研究基于线性回归方法,定量评估了热带印度–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局地土壤湿度反馈以及全球增暖对2022年夏季中国东部极端高温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局地持续偏干的土壤湿度对7–8月极端高温的发生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高温形成机制的理解。 文章介绍 Extreme heatwave over Eastern China in summer 2022: the role of three oceans and local soil moisture feedback Jilan Jiang(姜继兰), Yimin Liu(刘屹岷), Jiangyu Mao(毛江玉) and Guoxiong Wu(吴国雄) 通讯作者: 刘屹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背景: 2022年夏季,中国东部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最强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极端高温,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着极端高温的发生,热带太平洋发生了拉尼娜事件,热带印度洋出现了负印度洋偶极子模态以及北大西洋有三极型海温发展。这些海温异常以及局地持续偏干的土壤湿度对此次极端高温发生发展的相对贡献尚不清楚。因此,定量评估三大洋和局地土壤湿度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高温发生的相对贡献以及协同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研究内容: 本研究表明,2022年6月的极端高温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北,其中线性趋势代表的全球增暖对温度异常的贡献约为40%,而三大洋海温异常与局地土壤湿度的协同贡献约为10%。一次次同位相天气尺度罗斯贝波的传播可能是导致此次极端高温的主要原因。 在7–8月,极端高温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其中局地土壤湿度反馈的贡献最大,分别约为42%和66%。其次,全球增暖分别贡献了36%和28%。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通过激发中纬度定常罗斯贝波列,促进中国东部上空异常反气旋的发展,对温度异常的贡献均约为10%。在7月,热带印度–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纬向沃克环流以及起源于海洋性大陆地区的经向环流促进了中国南方下沉运动和高温异常的发展,其贡献约为10%。而在8月,该海温异常促进了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发展,但对温度异常的直接贡献非常小,仅为1%(图1)。   图1 2022年(a)7月和(b)8月极端高温形成机制示意图。其中百分数表示各强迫的定量贡献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线性回归方法,定量评估了三大洋和局地土壤湿度对2022年夏季中国东部极端高温的相对贡献。研究发现,持续性极端高温的发生依赖于多因子的协同作用,其中局地持续偏干土壤湿度的正反馈作用尤其不可忽视。此外,中国极端高温形成机制的季节内变化也值得关注。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高温形成机制的理解。 作者介绍 刘屹岷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屹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全国百优论文获得者,主要从事副热带天气气候动力学、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动力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数值模拟研究。   姜继兰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姜继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目前主要从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复杂气候网络方面的研究。 期刊介绍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3年影响因子:5.8  Cite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