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 all

文章推广

01 Jun 2023

第13-14届极化中子与凝聚态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出版

第14届极化中子与凝聚态研究国际会议(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arized Neutrons for Condensed Matter Investigations, PNCMI)于2022年7月25至29日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成功召开。会议论文集近日由IOP期刊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JPCS)在线出版,>>欢迎点击此处链接查看。 首届PNCMI于1996年召开,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第13届PNCMI原本定于2020年召开,后由于疫情推迟到2021年在线上举行,会议论文与2022年第14届PNCMI共同出版。新一届会议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和马里兰大学共同主办。 PNCMI会议涵盖了使用极化中子技术进行的最新凝聚态研究,极化中子生产的方法和技术,及其在新型仪器和实验中的应用。量子材料作为一个新兴课题也被列入了第13届PNCMI的议题。 会议论文集期刊介绍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Online ISSN: 1742-6596 Print ISSN: 1742-6588 创刊年: 2004 领域: 物理学及相关领域 检索:Ei, Scopus, CPCI, Inspec, Google Scholar, CNKI等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nline ISSN:...

01 Jun 2023

Physica Scripta编辑优选:基于单个谐振器结构的六频段太赫兹完美超表面吸收器的简单设计

本篇研究来自武汉科技大学程用志课题组。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的六频段太赫兹(Terzhertz,THz)完美超表面吸收器(perfect metasurface absorber,PMSA)设计方案。所提出的PMSA在六个不同THz频率上平均吸收率为99.1%,其吸收峰主要来自于高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LSP))和传播表面等离子体(propagating surface plasmon,PSP)共振模式的组合。由于其出色的性能,该六频段PMSA设计可能在成像、传感和检测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文章介绍 Simple design of a six-band terahertz perfect metasurface absorber based on a single resonator structure Yongzhi Cheng(程用志) and Jingcheng Zhao(赵京城) 通讯作者: 程用志,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个金属开缝环(circular-split-ring,CSR)谐振器结构的简单、新颖的THz完美PMSA设计。该PMSA在六个不同频带平均吸收率达到99.1%,其完美吸收来自LSP和PSP谐振模的组合激发。此外,可以通过改变PMSA单元结构的几何参数来自由调节谐振吸收特性。与以前的相比,我们的设计具有以下优点:首先,PMSA具有紧凑简单的单元设计和新颖的谐振机制;其次,PMSA在单个图案化金属谐振器结构中具有更多吸收峰(六波段);第三,设计的PMSA对于垂直入射的太赫兹波是极化不敏感的。 该研究采用了数值模拟方法进行设计和分析,具体包括使用计算电磁学软件来模拟和分析PMSA结构的吸收特性。通过优化PMSA结构的几何参数来实现六波频段吸收,同时还对电场和功率损失密度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设计方案可以实现高效的吸收,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该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设计方案,可以实现在单个金属结构中实现六个太赫兹频率的完美吸收。这种设计方案不仅在太赫兹区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还可以在其他频率范围内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此外,该研究成果为太赫兹波段的物质检测、生物传感和热成像等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研究背景: 超表面吸波器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且具有结构紧凑、厚度相对较薄、设计灵活等优点。特别是,在太赫兹波段,超表面吸波器因为可以潜在地应用于传感和成像等领域而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早期的吸波器大多数只能在狭窄/单波段或双波段频率范围内工作,对于某些应用来说是不够实用的。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策略和方法,以实现多频和宽频吸收性能。但是,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增加超表面结构的复杂性,或者增加介质层的厚度,从而限制其实际应用范围。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简单、更有效的设计方法实现多频段的太赫兹波的完美吸收,以期为超表面吸波器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启示。 作者介绍 程用志  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程用志,华中科技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联合培养博士。现为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导,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客座教授(2022.8-2023.8)。目前主要从事光学与电磁超材料(Electromagnetic Metamaterial)理论、设计及其应用研究工作。2013-2014年在澳洲Adelaide大学太赫兹研究中心从事太赫兹超材料器件设计与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若干项国家、省级以及企业横向项目十余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并获授权2项。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20-2022连续三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年英国物理学会(IOP)“中国高被引用论文奖”, 2022年MDPI出版集团评选的最佳论文奖(一等),2022年入选由斯坦福大学发布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2)”和“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包含Adv. Optical Mater.、Optics Express、Appl. Phys. Lett.、IEEE Photonics Journal、Prog. in Electromag....

31 May 2023

IOP出版社5月精选文章

IOP出版社每月从年度重点期刊中精选一系列文章供大家阅读,这些文章体现了IOP期刊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并呈现了一些受关注的研究工作。欢迎大家阅读下载! 精选文章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Remote participatory research has logistical benefits, but presents scientific and ethical challenges Timothée Fouqueray, Ann Lévesque, Katrine Turgeon, Jean-François Bissonnette, Sophie Calmé and Jérôme Dupras   Net zero targets in science and policy Joeri Rogel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Understanding the carbon dioxide removal range in 1.5 °C compatible...

30 May 2023

JPhys Photonics研究路线图|硫系光子学研究路线图

Alloys of sulfur, selenium and tellurium, often referred to as chalcogenide semiconductors, offer a highly versatile, compositionally-controllable material platform for a variety of passive and active photonic applications. They are optically nonlinear,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s with wide transmission windows that present various high- and low-index dielectric, low-epsilon and plasmonic properties across ultra-violet, visible and infrared frequencies,...

26 May 2023

Materials Futures期刊最新一期文章出版

Materials Futures(MF)期刊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IOP出版社联合出版,是您在材料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发表最新研究的首选。MF期刊着眼于未来的、新奇的发现,每一篇已发表的文章均有一个“未来展望”部分,提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前瞻性的观点,聚焦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潜在风险和突破,以及在该领域继续研究的计划。另外,MF期刊于近日通过Scopus Content Selection & Advisory Board(CSAB)的严格审查,正式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目前,MF期刊第二卷第一期文章正式出版,全部论文均为开放获取,欢迎免费阅读和下载! 文章介绍 Letter Quantum Materials Symmetry-enforced two-dimensional Dirac node-line semimetals Peng-Jie Guo, Chen Peng, Zheng-Xin Liu, Kai Liu and Zhong-Yi Lu   Topical Reviews Energy Materials Concentrated electrolytes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Chunxi Tian, Kun Qin and Liumin Suo   Instability of solution-processed perovskite films: origin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Shuo Wang, Ming-Hua Li, Yan Jiang and Jin-Song Hu  ...

25 May 2023

JPhysD编辑优选:±320 kV 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中的微粒运动及陷阱设计

本篇研究来自清华大学电机系。本文研究的9种微粒在±320 kV GIL中最低起跳电压为-190 kV。球状和块状微粒起跳后在导体和外壳间做往复运动;线状微粒易在导体附近做飞莹运动;微粒靠近绝缘子时,有概率被吸引并附着于绝缘子表面。覆膜对提升微粒起跳电场有明显效果;微粒落入陷阱概率与孔隙率有一定正相关关系;交流陷阱在直流下捕获率较低,无法直接应用于直流GIL。 文章介绍 Particle behaviors and trap design for ±320 kV gas-insulated power transmission line (GIL) Weijian Zhuang(庄伟建),Zuodong Liang(梁作栋),Fangwei Liang(梁芳蔚),Xianhao Fan(范贤浩),Hanhua Luo(罗汉华),Jun Hu(胡军),Chuanyang Li(李传扬),Bo Zhang(张波)and Jinliang He(何金良) 通讯作者: 李传扬,清华大学 张波,清华大学 何金良,清华大学   研究背景: 直流GIL中微粒运动与交流GIL微粒运动存在本质区别。直流下,微粒在远低于运行电压时即发生导体间持续快速往复弹跳,并有概率吸附在绝缘子表面,引入大量表面电荷,而对于长宽比大于一定数值的微粒容易在高压导体附近做“飞萤”运动。 直流GIL微粒抑制方面的工作主要聚焦于微粒陷阱、表面覆膜及诱导电极,采用模型开展试验研究。作者前期试验结果表明,略微提升绝缘子表面电导率可提升微粒起跳电压,抑制微粒运动活性2。 然而,模型研究与真实设备研究存在不同:(1)真实尺寸微粒运动速度及加速度有别于模型中微粒运动。真实GIL中,微粒经过更长的加速距离,速度更快,动能更高,这导致触及地电极后的弹起高度不同,脱陷率存在不同;(2)模型中的微粒及气体绝缘距离尺度比有别于真实GIL,这导致很多现象与真实情况不同,比如长宽比较高的微粒在真实情况下更容易有飞萤运动特征 1。 因此,需要基于真实尺寸直流GIL开展微粒运动特征及微粒活性抑制研究。 【1】Xing Y et al, 2021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54 34 【2】Xing Y et...

23 May 2023

Nanotechnology编辑优选:磁纳米造影剂提升磁共振测温分辨率

本篇研究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刘文中课题组。本文对特定粒径的磁纳米造影剂进行研究,可显著提高磁共振成像的温度分辨率。 文章介绍 Biological thermometer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 paraSHIFTSilin Guo(郭斯琳), Wentong Yi(易文通) and Wenzhong Liu(刘文中)   通讯作者: 刘文中,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本文通过研究MNPs磁化产生的感应磁场对磁共振波谱造成的影响,以氢核磁共振参数传递MNPs的浓度与温度信息,构建MNPs磁化引起的波谱峰值位移(定义为磁纳米粒子的顺磁位移,paraSHIFT)的温度测量模型,以试验验证该方法测温精度可以达到0.1˚C。 此方法将具有温度敏感性的MNP与磁共振相结合,为磁共振温度成像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Figure 1. 不同粒径的磁纳米粒子的TEM图. Figure 2. 不同粒径磁纳米粒子的试验结果:(a)测温试验结果,(b)测温误差,(c)测温精度. 研究背景: 在生物学和医学中,温度是反映人体内部生理状态的重要参数。区别于温度测量方法中基于光、电、声的测温技术,磁学温度测量技术具有“磁透明”的优势,可穿透皮肤而适于活体内脏器的温度成像,是影像物理学家亟需的前沿技术。目前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各项参数与温度的关系的温度探测方法已经广泛用于指导各种介入手术,但由于氢质子磁共振参数较低的固有温度敏感性,磁共振测温技术性能提升面临瓶颈。具有优异温度-磁场转化特性的磁纳米粒子(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作为温度敏感元件,其温度-磁场转换效率高出磁共振测温氢核3- 6 个量级,已经被证实具有0.1˚C的温度分辨率。因此,基于磁纳米造影剂的磁共振温度测量/成像方法的研究,对于提升目前磁学温度成像在医学成像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介绍 刘文中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刘文中,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测量科学与仪器系主任、教授/博导,中国-波兰测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任。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TU Braunschweig)访问学者。近年来专注高分辨磁性颗粒成像、高灵敏磁学温度成像方向的理论、方法与装置研究。曾获得 2015 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期刊介绍 Nanotechnology 2021年影响因子:3.953  Citescore:6.2 Nanotechnology(NANO)创刊于1990年,是第一本纳米科研和技术领域的专业期刊。NANO发表纳米技术研究发展前沿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及纳米研究进展的综述,主要集中在纳米能源、生物和医学、电子和光子、图案和纳米加工、传感和驱动、材料合成和材料性能等领域。

22 May 2023

EST研究文章|拓扑绝缘体薄膜的Floquet磁性工程

Dynamic manipulation of magnetism in topological materials is demonstrated here via a Floquet engineering approach using 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the laser field, besides the expected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 (PT), the magnetically doped topological insulator thin film also undergoes a magnetic PT from ferromagnetism to paramagnetism, whose critical behavior strongly depends on...

16 May 2023

MQT研究综述|Recent advances in hole-spin qubits

In recent years, hole-spin qubits based on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have advanced at a rapid pace. We first review the main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these hole-spin qubits with respect to their electron-spin counterparts and give a gen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scribing them. The basic features of spin–orbit coupling and hyperfine interaction in the valence band are...

12 May 2023

Topology in Collective Magnetization Dynamics电子书出版

IOP出版社Topology in Collective Magnetization Dynamics电子书于近日出版。本书的作者为中南大学的李志雄、电子科技大学的曹云姗和电子科技大学的严鹏。 作者介绍 李志雄   中南大学 李志雄,男,湖南益阳人,2017年12月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指导老师:郭光华教授)。2018年3月至2022年8月在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导师:严鹏教授)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9月加入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磁学与自旋电子学”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自旋电子学、微磁学与拓扑磁动力学等。近几年,在拓扑磁动力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发表20余篇国际物理学期刊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2篇,包括《物理评论B》 (Physical Review B) 5篇(其中一篇Rapid Communications),《物理评论应用》 (Physical Review Applied) 2篇, 《自然合作期刊-计算材料》(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1篇, 物理学顶级综述期刊《物理报道》(Physics Reports) 1篇,《磁学与磁性材料杂志》(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3篇。另外,还受邀为Springer出版社和英国物理学会(IOP)出版社撰写专著两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长期担任国际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系列的审稿人。   曹云姗   电子科技大学 曹云姗,副教授。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2012年获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5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输运,微波腔自旋电子学。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多次应邀做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曾经担任戈登研讨会主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自旋电子学研究组网站:xtronics.com.cn   严鹏   电子科技大学 严鹏,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2011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5年期间, 先后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美因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 年回国组建电子科技大学自旋电子学理论研究组, 致力于探索磁子学中的新效应与新原理, 在磁子轨道自由度、磁子非厄米相变、磁子多体相互作用、磁子拓扑物态与量子效应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在Physics Report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70 余篇。 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担任物理学期刊Frontiers in Physics 副主编,牵头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自旋电子学研讨会,...

09 May 2023

JPhys Complexity期刊亮点文章

JPhys Complexity期刊旨在发表物理学相关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中重要的科学发展,以推动对复杂系统和网络的科学理解。 我们很高兴推出JPhys Complexity期刊亮点文章合集,您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下载量最多的文章寻找灵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和阅读本期合集。 亮点文章 Thoughts on complex systems: an interview with Giorgio Parisi Giorgio Parisi The Nobel Laureate Giorgio Parisi is interviewed by JPhys Complexity Editor-in-Chief, Ginestra Bianconi, on themes related to the 2021 Nobel Prize in Physics awarded to him for research on complex systems.   Complex systems in the spotlight: next steps after the 2021 Nobel Prize in...

27 Apr 2023

ERL编辑优选:面向双碳目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如何服务低碳政策?

本篇研究来自清华大学王灿课题组。本研究基于系统性综述方法,总结回顾了2001-2021年发表的1000余篇文章,识别了CGE模型低碳政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不足,为识别研究重点和前沿建模技术、指导决策提供启示。 文章介绍 How can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serve low-carbon policy? A systematic review Kangxin An(安康欣), Shihui Zhang(张诗卉), Jiaxin Zhou(周嘉欣) and Can Wang(王灿) 通讯作者: 王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研究背景: 实现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球趋势,从高碳发展转向净零经济意味着经济社会系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更加精准的政策设计。因此,须事前建模评估各政策的综合影响,避免出乎意料的负面作用。可计算一般(CGE)模型因其对经济系统的全面描述、政策模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在气候政策分析中脱颖而出,为低碳政策设计提供设想平台。随着CGE模型复杂性的日益提高,其分析的气候政策和影响评估范围日趋多样化,论文数量迅速增加;缺乏模型间比较和质量控制可能会导致“黑箱”问题和输出的巨大差异,都凸显了追踪CGE模型在低碳政策应用的重要性。系统综述CGE模型对低碳政策模拟进展,为识别研究重点和前沿建模技术、指导决策提供启示。   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系统性综述方法,总结回顾了2001-2021年发表的1000余篇文章,识别了CGE模型低碳政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不足。我们发现,CGE模型在过去21年里显著增加,研究人员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明显,形成中美等国主导CGE研究的格局,而非洲、拉美、西亚和东欧等国研究匮乏,促进其能力建设具有必要性。CGE模型广泛应用于各类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分析,并以碳定价、气候目标、能源政策分析为主,对土地政策、需求侧行动和其它支持政策分析较为欠缺;而影响维度的关注上,经济、能源和碳相关的影响最多,对环境、社会的影响评估开始增多;基于此,文章进一步识别了低碳政策影响评估的几类重要话题。为研究上述问题,CGE模型也在被持续改进,主要是通过扩展其能源、土地利用、家庭等模块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或耦合其它模型,从传统的能源经济系统模型快速转向联接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等复合系统的综合模型。 文章建议,下一代CGE模型需要在扩大政策影响分析维度和提升建模能力上建立桥梁,需要分析多种可选政策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充分考虑对可持续性的协同效应并反馈于政策设计,增强模型对技术演化、复合系统耦合、非线性动态等问题的模拟能力。 图1 CGE研究的低碳政策类型分布 图2 低碳政策及其多维影响的研究分布 图3 CGE模型标准结构及其扩展或耦合 作者介绍 王灿  教授 清华大学 王灿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担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转让专家组等多个委员会成员,是第4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领衔作者、第6次IPCC评估报告评审编辑。长期聚焦气候变化经济学与政策、环境-能源-经济系统分析、技术与政策的综合影响评估等领域开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期刊介绍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1年影响因子:6.947  Citescore: 9.4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ERL)以金色开放获取模式出版,作者可选择将原始数据作为补充资料与文章一起发表。所有研究人员可以免费获取这些研究成果。ERL汇聚了关注环境变化及其应对的研究团体和政策制定团体的意见,涵盖了环境科学的所有方面,出版研究快报、综述文章、观点和社论。ERL顺应了环境科学的跨学科发表的趋势,反映了该领域相关的方法、工具和评估战略,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广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