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TECH编辑优选:上海交大张礼知团队BiOCl表面羟基调控实现光催化NO高效去除

13 11月 2024 gabriels
本篇研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张礼知课题组。该研究通过调控BiOCl表面羟基覆盖度来降低催化剂表面空间位阻,从而促进表面氧空位生成,实现光催化O2活化产物由•O2–向O22–的转变。该策略能够有效促进NO完全氧化生成双齿硝酸盐,从而抑制NO2有害副产物的生成及光电子对NO3的反向还原。该结果为通过调控催化剂表面结构来实现高效、安全的NO光催化去除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文章介绍

Surface hydroxyl manipulation of BiOCl nanosheets for promoted O2 activ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NO removal

Zhiping Yang(杨治平), Yanbiao Shi(石彦彪), Xiaoyi Zhang(张笑怡), Jundi Cheng(程俊迪), Qianhui Liu(刘千惠), Bing Zhou(周兵), Biao Zhou(周彪), Yue Hu(胡月), Chengliang Mao(毛成梁), Hao Li(李浩) and Lizhi Zhang(张礼知)

 

通讯作者:

  • 石彦彪,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浩,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张礼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背景:

氮氧化物(NOx)是化石燃料燃烧和废物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次级气溶胶前驱体,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高浓度NO去除技术难以有效处理城市和室内空气中低浓度NO,这促使研究者探索更绿色、经济、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太阳光驱动的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因其能够在环境条件下有效去除ppb级别的NO而备受关注。然而,当前报道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选择性生成活性氧物种(ROS)并抑制NO氧化过程中有害副产物(如NO2)生成方面仍存在挑战。

本研究通过调控BiOCl纳米片表面羟基浓度来降低其空间位阻并促进氧空位产生,将光催化O2活化过程产生的ROS从•O2–转变为O22–,从而实现NO完全氧化产生更稳定的双齿硝酸盐,避免有害的NO2形成和光电子诱导的NO3反向还原。

 

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饱和甘露醇溶液水热处理来调控BiOCl纳米片表面羟基覆盖度,从而构筑具有不同空间位阻的表面结构。通过DFT理论计算优化O2在富羟基和贫羟基BiOCl表面(BiOCl-OHrich-NS、BiOCl-OHrich-UN)的吸附构型、吸附能量、O-O键长、电荷转移、电子态密度,解析O2分子活化状态和产物,并根据过渡态模型推测不同活性氧物种介导的NO氧化反应过程。

 

图1. (a) O₂在BiOCl-OHrich-NS和(b) BiOCl-OHpoor-UN表面吸附构型及(c, d)差分电荷;(e) 理论模拟•O2⁻和O22⁻介导下NO光氧化反应。

 

随后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来定量分析材料表面羟基浓度;通过高角环形暗场像-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来验证不同表面羟基浓度的BiOCl表面氧空位(OV)分布及含量。

 

图2. (a) BiOCl-OHrich-NS和BiOCl-OHpoor-UN的FTIR光谱和(b)高分辨率O 1s XPS光谱。(c) BiOCl-OHpoor-UN的HADDF-STEM图像。BiOCl-OHrich-NS和BiOCl-OHpoor-UN的(d) EPR光谱和高分辨率Bi 4f XPS光谱。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原位红外光谱(in-situ FTIR)和活性氧物种(ROS)探针实验定量分析了影响O2活化产物,明确了材料表面羟基覆盖度是影响光催化活化O2选择性产生ROS的关键因素。

 

图3. (a) BiOCl-OHrich-NS和BiOCl-OHpoor-UN的O₂-TPD谱图。(b) 原位FTIR反应池及(c)在O2气氛下信号峰。(d) 光照下不同光催化剂表面生成的•O2⁻和O22⁻定量分析及 (e) O2活化示意图。

 

通过有氧条件下光催化NO氧化实验证实了BiOCl-OHrich-NS与BiOCl-OHrich-UN选择性产生的ROS介导NO去除性能的差异,并通过in-situ FTIR从分子层面探究了NO的光化学去除路径及抑制光电子反向还原NO3机制。

 

图4. (a) BiOCl-OHrich-NS和BiOCl-OHpoor-UN光催化NO去除效率及(b)反应速率常数;(c) BiOCl-OHrich-NS、BiOCl-OHpoor-NS、BiOCl-OHrich-UN和BiOCl-OHpoor-UN的光催化NO去除率及(d)稳态NO2浓度。(e) BiOCl-OHrich-NS和BiOCl-OHpoor-UN光催化NO去除及相应NO2排放循环实验。(f) NO氧化产物分布及(g) 不同活性物质捕获剂对NO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5. (a, b) BiOCl-OHrich-NS和BiOCl-OHpoor-UN表面NO在有氧条件下的in-situ FTIR光谱及(c-e)其中m-NO3、b-NO3和NO2的时间分辨生成情况。(f) 表面不同空间位阻的BiOCl介导的NO光氧化机制。


作者介绍

石彦彪  助理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

  • 石彦彪,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光催化、污染控制化学和环境催化材料设计合成,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中)和面上资助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Nat. Commun.、Angew. Chem.、Adv. Mater.、ES&T、Appl. Catal. B-Environ.等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其中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论文累计被SCI引用2400余次,h指数为25。
 

李浩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 李浩,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从事污染控制化学、光/电催化和纳米环境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负责和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 Sustain.、Chem、Nat. Commun.、PNAS、JACS、Angew. Chem.等化学、环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累被引用8000余次,相关工作入选ES&T年度最佳论文和ACS Editors’ Choice。目前担任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Nano-Micro Letters、Fundamental Research青年编委,2019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3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张礼知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 张礼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授权美国专利2项。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PNAS、JACS、Angew、AM、ES&T、WR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3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论文已被引用49500多次,其中他引48100多次,H因子121。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旗下期刊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执行编委,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化学学报、化学进展、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等杂志编委。2008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1年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并入选湖北省自主创新“双百计划”,2012年入选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和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2014年起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化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5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起连续入选 Clarivate(Web of Science)交叉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2019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3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期刊介绍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STECH)是一本跨学科的开放获取期刊,旨在介绍推动地球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SSTECH期刊重点关注各科学和工程学科在环境、社会和经济这三大可持续发展支柱中取得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