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 all

科普文章

16 Dec 2022

MRX编委访谈|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黄伟教授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MRX)采用快速出版的模式,发表各类功能材料在设计、制造、性能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近日,我们采访了MRX期刊编委之一,来自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的黄伟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对期刊以及领域发展的见解吧。 访谈详情 1. 您为何选择材料作为您的研究领域? 材料是电子信息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新型材料,特别是新型电子材料更直接决定着未来电子器件、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新型材料突破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各类电子器件及其系统的基础,而各类电子信息器件系统的潜力充分发挥,必然需要集材料、器件、集成和测试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而材料作为其中最为基础的一环,其中的持续创新和开发不可或缺。   2. 您目前从事材料学领域哪一部分的研究? 我主要从事有机及无机半导体材料及其相关器件的研究,主要研究材料包括有机离子电子复合(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以及有机半导体等,其主要应用器件为晶体管,包含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rganic 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s,OECTs)、薄膜晶体管等。我们近年来主要的科研精力集中在OECT及其相关新型材料及器件结构的开发上,并进一步将其应用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中。OECT因具备驱动电压低,能耗小,生物兼容性好以及优异的机械性能,成为了下一代新型传感器及系统研究的重点。而基于ECT的传感技术需要从新型功能材料开发、微纳器件的制备集成以及现代测试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方面准确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其中的有机离子电子复合材料是OECT的关键,直接决定着器件各方面的重要特性。   3. 您认为在未来五年内材料领域的主要研究会是什么? 随着近几年全球疫情的爆发以及世界范围内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同时加上生物电子在仿生机械、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方面潜力的凸显,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柔韧性、生物可降解性的功能材料预计将是未来五年材料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其类别将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导电、绝缘或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离子电导率的材料将在生物电子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该类材料不仅从离子电子性能上提出了新要求,同时还会对其杨氏模量、透光度、生物毒性具有新的要求。这方面材料的发展将极大促进生物电子在生物信号检测与监测、仿生神经、智能软体机器人,甚至元宇宙中的广泛探索与应用。   4. 是什么吸引您加入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的编委会? MRX本身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期刊,各类生物材料、二维材料、陶瓷材料、有机材料等都属于MRX期刊感兴趣的范围,同时对基于材料的合成、表征、制备、模拟及应用等方面都涉猎,这对当前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入MRX的编委会能够让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拓宽专业视野,并挖掘可能的功能材料发展方向与趋势。   5. 您认为像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这样的期刊存在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正如涉及前面4个问题的回答内容,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是从先进的新型功能材料。以材料为核心的期刊将是进一步促进相关功能材料发展的重要手段,而MRX以其快速专业的审稿流程和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将为新型功能材料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我相信MRX期刊在未来几年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并对材料学科的科技进步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编委介绍 黄伟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黄伟,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四川省特聘专家,电子科技大学“校百人”计划。于2010年在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取得学士学位,2016年在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7-2021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先后任博士后及研究助理教授。长期从事新型传感器技术、有机电化学晶体管、薄膜晶体管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多个国家省部级项目。在国际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篇(封面文章7篇),包括Nature Materials,Nature Electronics,Proc. Natl. Acad. Sci. U.S.A,Advanced Materials等;论文总引用33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参与编写Wiley出版社的英文专著2章;任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编委,SmartMat青年编委,并任多个权威SCI期刊(包括Nature Electronics, Adv. Mater., ACS Energy Lett., Nano Energy, Nano-Micro Lett.等)审稿人。 期刊介绍 Materials...

16 Dec 2022

JPhysA特刊征稿|流行病预测模型的基本方法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Joachim Krug,德国科隆大学 汤雷翰,香港浸会大学 Lenka Zdeborová,法国CEA Saclay研究所 主题范围 This special issue is intended to address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disease transmission. Contributions may focus on the COVID-19 pandemic, but should make substantial mathematical or conceptual advances that will be of lasting importance.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The effects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heterogeneity, of...

16 Dec 2022

MQT特刊征稿|Emerging Leaders 2023

特刊详情 主题范围 Materials for Quantum Technology is pleased to bring together the work of the best early-career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in a new annual collection dedicated to emerging leaders. The collection will present key new work from across the journal’s scope. An emerging leader is defined as a top researcher in their field who completed their...

02 Dec 2022

JPhysD研究路线图|2022磁光学路线图

Magneto-optical (MO) effects, viz. magnetically induced changes in light intensity or polarization upon reflection from or transmission through a magnetic sample, were discovered over a century and a half ago. Initially they played a crucially relevant role in unveiling the fundamentals of electromagnetism and quantum mechanics. A more broad-based relevance and wide-spread use of MO...

01 Dec 2022

IOP出版社11月精选文章

IOP出版社每月从年度重点期刊中精选一系列文章供大家阅读,这些文章体现了IOP期刊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并呈现了一些受关注的研究工作。欢迎大家阅读下载! 精选文章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Diamond—the ultimate material for exploring physics of spin-defects for quantum technologies and diamondtronics Dhruba Das, Rahul Raj, Jayanta Jana, Subhajit Chatterjee, K L Ganapathi, Maneesh Chandran and M S Ramachandra Rao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low-dimensional hybrid metal halides in wh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Qionghua Mo, Yingrui...

01 Dec 2022

SUST特刊征稿|Superconductivity for Cryo-Electrification of Aviation and Other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s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宋文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Mohammad Yazdani-Asrami,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邓自刚,西南交通大学 Sastry Pamidi,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Ludovic Ybanez,法国Airbus UpNext公司 主题范围 To reach the net-zero 2050 targets, it is essential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lectrification in aviation and other transportation sectors (including marines, trains, heavy duty trucks, etc) by bringing advanced solutions. Hydrogen technologies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re emerging and benefit aviation, terrestrial,...

01 Dec 2022

JPhysD&JPCM联合特刊|庆祝电子科技大学65周年校庆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薛欣宇,电子科技大学 张岩,电子科技大学 太惠玲,电子科技大学 周佩珩,电子科技大学 主题范围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2019年教育部和四川省签约共同推进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 为庆祝电子科技大学建校65周年,本期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PhysD)和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JPCM)联合特刊集中展现了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科的学术进展和科研成果,包括能源材料和自供电系统、计算材料学和复杂性科学、用超材料控制电磁辐射、敏感材料和传感器/探测器等多个主题。 特刊文章 Tuning the nonlinearity of graphene mechanical resonators by Joule heating Jiao-Jiao Suo et al 2022 J. Phys.: Condens. Matter 34 374004   An approach to determine solution properties in micro pipes by near-field microwave microscopy Yahui Wang et al 2022 J. Phys.:...

23 Nov 2022

欢迎西北工业大学王洪强教授新任JPhys Materials期刊编委

IOP出版社旗下期刊JPhys Materials近日宣布西北工业大学王洪强教授加入该刊编委会,担任编委。我们在此表示热烈欢迎! 编委介绍 王洪强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王洪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材料学院副院长。曾获德国洪堡学者、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长期从事液相激光制造与低碳能源器件研究,在亚稳胶体纳米晶的液相激光制造、植入及其在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化学水分解、高比能二次电池等应用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发表Chem. Soc. Rev.、Sci. Adv.、Nat.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等SCI收录论文130余篇,他引6000余次,H因子46(Web of Science),授权中国、日本发明专利21项,入选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FIAAM)及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期刊介绍 JPhys Materials 2021年影响因子:5.847  Citescore:5.8 JPhys Materials(JPMATER)是一本新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涵盖材料研究中最重要和最激动人心的进展,着重关注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包括:生物和生物医学材料;碳材料;电子材料;能源和环境材料;玻璃和非晶态材料;磁性材料;金属和合金;超材料;纳米;有机材料;光子材料;聚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半导体;智能材料;软物质;超导体;表面、界面和薄膜等。

21 Nov 2022

ERCL特刊征稿|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Solutions

特刊详情 主题范围 This is the inaugural focus collec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 The journal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solution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Edited by this journal’s Editorial Board, this inaugural focus collection is likewise aimed at documenting and exploring the frontiers of research across the journal’s scope. While study of...

21 Nov 2022

EST研究路线图|电子结构中的机器学习路线图

In recent years, we have been witnessing a paradigm shift in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In fact, traditional methods, mostly develop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XXth century, are being complemented, extended, and sometimes even completely replaced by faster, simpler, and often more accurate approaches. The new approaches, that we collectively label by machine learning,...

18 Nov 2022

JPhysD&JPCM联合特刊|郑州大学专刊

特刊详情 客座编辑 郭海中,郑州大学 刘凯凯,郑州大学 刘宪虎,郑州大学 单崇新,郑州大学 主题范围 郑州大学(简称郑大)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学校总占地面积6100余亩。学校设有理学、工学、哲学、医学等12大学科门类;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3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有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等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化学、材料、物理学等16个ESI全球前1%学科。现有两院院士、学部委员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7人,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以“杰青”“长江”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原郑州大学物理系,我国宇宙线物理研究先驱、著名物理学家、原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霍秉权先生为首任系主任。学院现由物理系、电子科学与测控技术系、理论物理研究所、材料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与核生物研究所、光电信息科学研究所组成,下辖大学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河南省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量子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国-白俄罗斯激光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无损检测工程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学院目前有教职工23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海外)基金获得者5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6人。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3个河南省重点学科: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拥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博士授权点。学院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500余人,本科生1100余人。 本期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PhysD)和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JPCM)联合特刊集中展现了郑州大学物理学科的学术进展和科研成果,包括高分子物理与加工、先进材料、表面与界面、能源、材料物理、凝聚态物理、计算物理、应用物理和光学等多个主题。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特刊文章。 JPhysD特刊:https://iopscience.iop.org/journal/0022-3727/page/Focus_on_ZZU_Zhengzhou_University JPCM特刊:https://iopscience.iop.org/journal/0953-8984/page/Focus_on_ZZU_Zhengzhou_University 特刊文章 A modified hybri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etho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efficient CsPbBr3 perovskite solar cells Saad Ullah et al 2022 J. Phys. D: Appl. Phys. 55 064001   A confined carbon dot-based self-calibrated fluorescence probe for...

17 Nov 2022

欢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研究员新任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期刊编委

IOP出版社旗下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近日宣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研究员加入该刊编委会,担任编委。我们在此表示热烈欢迎! 编委介绍 成里京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成里京,博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海洋观测数据(温度/盐度等)、海洋能量收支、能量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6篇,包括Science(2019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Science Advances(ESI高被引)、Nature Climate Change等,论文总被引4900余次。2020年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WCRP/GCOS International Data Prize,2022年获得美国气象学会The Nicholas P. Fofonoff Award。成果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等发布的30余份国际综合评估报告采用,三次入选“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2017-2019年被遴选为IPCC海洋与冰冻圈报告主要作者,2021年起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灯塔计划科学规划团队委员。 期刊介绍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ERCL)是一本多学科、开放获取的期刊,致力于解决有关物理科学的重要挑战以及气候系统和全球变化的评估,并在影响/未来风险、复原力、环境减缓、环境适应、环境安全和最广泛意义上的解决方案方面进行努力。我们鼓励所有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实验、理论和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