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RIS编辑优选:加强塑料物质流追踪,推进循环基础设施建设
本篇研究来自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研究组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刘凌轩课题组。本文核算了2000-2019年中国大陆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五大通用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物质循环;系统评估了五大通用塑料分应用部门的回收状况,全面分析了废塑料基础回收设施的处理能力,识别了制约塑料回收的薄弱环节;立足于中国现实情况,提出了完善塑料循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文章介绍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a’s five commodity plastics urges radical waste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Xiaomei Jian(简小枚),Peng Wang(汪鹏),Ningning Sun(孙宁宁),Wen Xu(徐闻),Lingxuan Liu(刘凌轩),Yichun Ma(马一春) and Wei-Qiang Chen(陈伟强) 通讯作者: 汪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刘凌轩,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1.2000-2019年五大通用塑料物质流分析 2000-2019年中国五大通用塑料的消费量约9.8亿吨,包装和农业部门是主要的消费领域。2000-2019年五大通用塑料的在用存量为4.5亿吨,塑料消费后产生的废塑料为5.9亿吨,其中27%被回收,34%被填埋,32%被焚烧。 图1 2000 – 2019年中国五大通用塑料物质流分析(单位:Mt) 2.五大通用塑料分应用部门的回收率分析 五大通用塑料的平均回收率约为27%,根据回收率可将部门分为三类:包装和日用部门(回收率<20%),电子产品和其他部门(回收率≤30%),建筑、交通和农业部门(回收率>30%)。废塑料的回收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集环节、前端处理环节和后端处理环节的效率,低收集率影响了整体回收状况。 图2 五大品类废塑料分部门回收率及三个关键回收环节 3.废塑料基础回收设施处理能力分析 2018年前正规回收设施的塑料处理能力远低于国内废塑料的产生量,但在2018年以后,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渐往智能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正规废物基础回收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在空间上,华东地区处理能力最大,占全国总处理能力的35%,其次是华南地区(28%)和华北地区(20%),先进的改性技术有利于再生塑料颗粒的加工升级。 图3 废塑料产生量、回收量和处理能力(a)以及区域处理能力分布情况(b) 研究背景: 塑料的大量消费和废弃已造成极大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引发严峻的环境污染。中国作为塑料消费和报废大国,必须加快升级基础回收设施以应对塑料威胁。因此,本文核算了2000-2019年中国大陆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五大通用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物质循环,系统评估了五大通用塑料分应用部门的回收状况,全面分析了废塑料基础回收设施的处理能力及其薄弱环节。最后,立足于中国现实情况,提出了要构建中国塑料全生命周期物质流追踪体系,加快推进废塑料的收集、分拣和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完善塑料循环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与设施支撑。 作者介绍 汪鹏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汪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制造工程及管理)和博士后(生命周期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碳中和下关键金属等物质资源供需模拟及风险管控技术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Fundamental Research、Global Environ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