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 all

Year: 2021

09 Aug 2021

AAS期刊高被引文章推荐

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创造了第一个恒星诞生时的热等离子体膨胀气泡和电离气体的高分辨率图像。 文章介绍 SOFIA FEEDBACK Survey: 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the Stellar Wind–Driven Shell of RCW 49 M. Tiwari, R. Karim, M. W. Pound, M. Wolfire, A. Jacob, C. Buchbender, R. Güsten, C. Guevara, R. D. Higgins, S. Kabanovic, C. Pabst, O. Ricken, N. Schneider, R. Simon, J. Stutzki, and A. G. G. M. Tielens  ...

06 Aug 2021

MST编辑优选:一种基于投影变换的锥束CL重建方法

本篇研究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民教授课题组,本文区别于传统CL重建算法设计,从投影变换(CLRP)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锥束CL重建方法。首先建立了虚拟CT探测器,然后通过投影变换将CL投影数据和重建参数转换为对应的CT数据和参数。进一步地,便可采用锥束CT重建方法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重建(本文为FDK)。这不仅为CL重提供新思路,也为将CT重建算法应用到CL重建中提供了桥梁。 文章介绍 A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cone-beam computed laminography based on projection transformation 孙亮,周广金,秦泽锐,袁松梅,林强,桂志国,杨民 通讯作者: ■  杨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现有的大多解析型CL重建算法是直接对原始CL数据进行滤波运算,然后应用修正的反投影公式进行重建。这些方法忽略了CL扫描结构下的投影数据不严格满足标准FBP或FDK算法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设计一种CLRP等效转换算法,利用该算法可以将锥束CL扫描数据和重建参数转换成对应的CT扫描数据和参数。然后,便可采用FDK算法对转换后的CL数据进行重建。 图1 CLRP等效转换算法示意图 在计算机仿真实验中,当CL旋转轴的倾斜角从-90°变为-20°时,CLRP转换投影和理想投影之间的SSIM都大于0.975。这表明CLRP转换得到的投影与理想图像非常相似,验证了CLRP算法的正确性。 图2 仿真实验中投影图像的对比. (a)CL扫描投影. (b)理想CT投影. (c)通过CLRP等效转换投影. (d)两幅投影同一行每个像素的灰度值对比. (e)随着角度变化转换后的投影和理想投影之间的SSIM值变化. 在实际实验中,CLRP-FDK方法被用于转换和重建真实的CL投影数据。与现有的CL-FBP方法相比,CLRP-FDK重建图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少的伪影。我们用MG和SF对CT图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本文的CLRP-FDK算法性能更好。 图3 电路板CL重建图像对比. (a)CL-FBP重建结果. (b)CLRP-FDK重建结果 在验证了CLRP-FDK方法的正确性后,我们将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对处理器芯片进行扫描和重构以验证该算法的实用性。 图4 应用CLRP算法转换和重建真实数据. (a)处理器芯片. (b)CL扫描投影. (c)用CLRP-FDK方法处理得到的层析图像. (d)另一层层析图像. 总之,所提出的CLRP方法可以为CL重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当数据不能严格满足滤波反投影条件时,CLRP-FDK方法可以改善现有的CL-FBP方法产生的伪影。此外,CLRP方法也可将现有的先进CT重建技术用于解决CL重建问题。 研究背景 X射线C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和医疗中的无损检测技术,但它在大型构件尤其是板状结构检测中存在局限性。而旋转轴倾斜的CL扫描则避免了这一缺点。CL重建一直被当做是特殊轨迹的CT重建,FBP和FDK是最常用的CT重建方法。上述标准方法需要满足转台中心点和射线源焦点之间的连线穿过探测器中心,并且垂直于探测器平面和旋转轴。现有的CL-FBP重建方法不严格满足该适用条件,这会导致重建图像出现伪影。此外,CT重建算法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其并不能直接应用于CL重建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学计算和推导。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投影变换的CL转换方法,将锥束CL数据转换为符合要求的CT数据,然后将已有的CT重建算法直接应用于CL重建中。 作者介绍 孙亮 博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孙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X射线检测技术与图像处理。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中国体视学会会员,担任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审稿人。 杨民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杨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维信息重构与识别、X射线数字成像、CT理论与应用等。现为国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仪器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视学学会CT理论与应用分会常务委员,《CT理论与应用》、《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编委等。 期刊介绍...

04 Aug 2021

ERC期刊获得首个影响因子

我们非常高兴地宣布,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目前已被Web of Science和Scopus收录,并获得了首个影响因子——2.104。与此同时,JPhys Energy期刊2020年出版的卷目前已被下载超过160000次,投稿之后收到的第一个决策平均时长为51天。广泛的衡量标准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了解期刊相关性及在其领域内影响力的判断依据。ERC期刊采用开放获取的出版形式,涵盖与环境研究相关的所有领域,包括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 期刊介绍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 2020年影响因子:2.104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ERC)是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涵盖与环境研究相关的所有领域,包括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ERC发表推动该领域知识的所有研究结果,包括增量研究、负面结果、无效结果、案例分析、区域性研究和复制研究。

02 Aug 2021

选择MRX期刊,出版材料科学领域研究

IOP出版社旗下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MRX)是一本面向材料科学研究的采用金色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并执行双向匿名同行评审政策的期刊。同时,MRX期刊也是研究人员分享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平台。 期刊介绍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 2020年影响因子:1.620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MRX)采用快速出版的模式,发表各类功能材料在设计、制造、性能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从2020年起,MRX将转变为金色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以最大限度地传播材料科学的所有领域的研究。文章内容包括:生物材料;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碳的同素异形体和二维材料;电子材料;玻璃、陶瓷和非晶材料;磁性材料;金属和合金;光子材料和超材料;聚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智能材料;薄膜等。从2020年开始,MRX将以金色开放获取形式出版,最大程度地传播材料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

30 Jul 2021

QST期刊2020年最新影响因子:5.994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Quan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QST)期刊在2020年期刊的影响因子为5.994,Citescore分数为8.5!期刊在2020年共获得139070次下载,令人印象深刻。 QST是一本多学科、高影响力的期刊,致力于出版所有量子技术的科学和应用领域的高质量和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 精选文章 PERSPECTIVE | OPEN ACCESS Perspectives on quantum transduction Nikolai Lauk et al 2020 Quantum Sci. Technol. 5 020501 Downloads: 6820 | Citations: 37 TOPICAL REVIEW | OPEN ACCESS Towards scalable bosonic 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B M Terhal et al 2020 Quantum Sci. Technol. 5 043001 Downloads: 3421 | Citations: 23 PAPER A quantum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image recognition YaoChong Li et al 2020 Quantum...

28 Jul 2021

ERIS期刊首批文章上线

IOP出版社旗下新推出的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Sustainability (ERIS) 最近发表了首批文章。为了庆祝第一批文章的出版,并感谢作者们的支持,IOP出版社目前免除ERIS期刊所有的文章出版费用,直至今年年底。 这意味着作者可以享受开放获取出版带来的所有好处,包括为研究提供最大的可见度、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而无需支付任何期刊的出版费用。 ERIS焦点系列文章 每一个受邀的系列文章都是为了突出在一个具有广泛兴趣或迅速崛起的专业领域所进行的令人兴奋的研究工作。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针对在建筑环境中对水源、能源、食品及其他资源消耗的可持续性审查的贡献。 尤其关注在实际案例中如何将数据与人和基础设施系统结合起来,以促进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   Energy Transitions and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s in Africa 旨在指明可持续能源转型发挥变革作用的部门以及其中的挑战和机遇,并扩大非洲能源转型对话的研究基础。热烈欢迎来自非洲当地及海外的作者参与投稿。 主编介绍 Arpad Horvath  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Horvath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是产品、工艺和服务的生命周期环境及经济评估,特别是有关民用基础建设系统和建筑环境的重要问题,如运输系统、水和废水系统、生物燃料、人行道、建筑物和建筑材料。 期刊介绍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Sustainability(ERIS)是一本涵盖多学科的开放获取期刊,本期刊旨在发表针对各种规模和地理环境的基础建设及其相关系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的研究,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和持久性研究,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等。我们欢迎包括定性、定量、实验性、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所有方法学研究。

26 Jul 2021

NCE期刊发布第一期文章

IOP出版社旗下的全新期刊——Neuropormic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NCE)近日发表了第一期 的内容。NCE是一本采用开放获取形式出版的新期刊,报道了科研团体如何共同努力克服由技术、神经科学和机器学习带来的个人限制。 期刊主编Giacomo Indiveri教授在最近发表的编者按中分享了他对期刊及科研团体的期望,并介绍了“神经形态计算和工程”。 Indiveri教授说:“NCE期刊的创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获取出版平台,将所有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未来定义神经形态计算和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 文章推荐 Introducing “Neuromorphic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   Giacomo Indiveri 2021 Neuromorph. Comput. Eng. 1 010401   The Viability of Analog-based    Accelerators for Neuromorphic Computing: A Survey Mirembe Musisi-Nkambwe et al 2021 Neuromorph. Comput. Eng. 1 012001   Comparing Loihi with a SpiNNaker 2     Prototype on...

23 Jul 2021

PRGB编辑优选:基于杂化纳米材料的生物医疗光学诊疗平台

本篇研究来自东南大学王雪梅教授课题组,本文综述了一系列新型杂化纳米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杂化纳米材料、生物聚合物杂化纳米材料和原位生物合成杂化纳米材料。 文章介绍 Hybrid Nanomaterials-based Biomedical Phototheranostic Platforms 叶静,董夏薇,姜晖,陈芸,吴春惠,王雪梅 通讯作者: ■  王雪梅,东南大学 新型杂化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或核心特征,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理性质,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个性化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一系列新型杂化纳米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杂化纳米材料、生物聚合物杂化纳米材料和原位生物合成杂化纳米材料。阐述了各类型杂化纳米材料在核磁共振成像、光声成像,荧光成像,CT成像中的应用,以及成像指导下的癌症免疫治疗、光医学、光热治疗。最后简单分析了杂化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图1 杂化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通过设计金属氧化物杂化纳米材料的形状、尺寸、表面修饰等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成像信号,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很少的游离离子,显著增强生物相容性。 图2金属氧化物杂化纳米材料用于MRI成像和化疗-光热治疗 生物聚合物杂化纳米材料利用生物分子和纳米颗粒的不同化学和生理特性,用于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图3 生物聚合物杂化纳米材料用于细胞成像和治疗 原位生物合成纳米技术利用生物体自身的生物活性分子和机体的生理路径合成出具有天然cap修饰的金属纳米颗粒,有效逃避免疫系统清除,实现在体肿瘤诊断和治疗。 图4 原位生物合成纳米材料 图5 原位生物合成GNC-DNA用于肿瘤成像和治疗 研究背景 肿瘤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肿瘤治疗中一个重大的挑战即瘤内异质性,它会随着疾病进展而产生变化,导致诊断的不准确和特定治疗的无效性。其他非肿瘤疾病也面临着相似的窘况。运用纳米生物技术合成了大量具有特殊理化性能的新型纳米材料,在肿瘤及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多功能造影剂能够显著提高对比度,实现多种模式成像且互不干扰,综合分析和提供关于疾病病理的生理和解剖特征的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同时,在适当条件刺激下,在病灶部位富集并精确释放负载的治疗药物。利用这一策略对疾病进行成像诊断和影像指导下的精准治疗,克服单一诊断方法和传统治疗手段的不足,有望解决肿瘤等疾病诊疗的困境。 作者介绍 王雪梅  教授 东南大学 ● 王雪梅,东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提出了基于活体肿瘤等病变部位的特异微环境与氧化应激响应的原位生物合成荧光和磁性纳米簇探针的跨尺度多模式精准诊疗新方法,为高分辨、智能化的生物分子/细胞(或外泌体)/活体实时动态分析与多维多尺度成像与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 期刊介绍 Progres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Progres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GB)是一本全新的跨学科期刊,发表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中高质量的权威综述和观点。PRGB发表的综述内容包括:组织工程学;生物力学;机器人技术;生物医学成像和计算;给药系统;康复学;细胞和分子工程;神经工程学;信号处理;测量和仪器;医疗设备;纳米技术和医学;计算机辅助干预;生物材料体积等。

21 Jul 2021

IOP出版社联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推出全新开放获取期刊——Materials Futures

IOP出版社近日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推出全新的开放获取期刊——Materials Futures,聚焦于结构材料、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量子材料、材料理论和计算六大研究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旨在打造材料科学领域综合性顶级期刊。Materials Futures是IOP出版社不断壮大的材料领域期刊合集的新成员,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合作为期刊质量提供了保障。期刊将于2021年8月开始接受投稿。作为一本金色开放获取期刊,Materials Futures发表的所有文章均遵循CC BY协议,在2022年至2024年不向作者收取任何文章出版费用(APC),并永久免费向读者开放获取权限。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赵金奎研究员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Torsten Brezesinski研究员共同担任该刊主编。 Materials Futures的三位主编共同表示:“IOP出版社在材料物理期刊方面的优势是我们选择其作为出版合作伙伴的不二原因,我们的目标是将Materials Futures打造成发表该领域开创性研究的重要国际期刊。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期刊前三年将不收取文章出版费用(APC),并且永久免费向读者开放获取权限,使知识得到广泛传播。” 此外,Materials Futures还拥有一支在各自领域均建树颇丰的国际化编委团队,使期刊的学术标准得以保证。 主编介绍 汪卫华 院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新型非晶、纳米材料的探索及形成规律研究,非晶材料在极端物理条件下的结构及动力学演化、特殊的物理和力学性能研究。 赵金奎 研究员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从事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中子散射研究,1998-2018年先后在德国GKSS研究中心、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曾获得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成果奖、德国GKSS研究中心进步奖。 国际主编 Torsten Brezesinski ●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研究员,2005年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波茨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就职于德国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2012年加入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主要从事材料设计、介孔材料、纳米技术、锂电池、固态电池等方向的研究,发表论文150多篇,专利20多项,H指数56。 关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坐落于东莞,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牵头承建。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致力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目标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

19 Jul 2021

JPhys Energy期刊获得首个影响因子

我们非常高兴地宣布,JPhys Energy目前已被Web of Science和Scopus收录,并获得了首个影响因子——5.967。与此同时,JPhys Energy期刊2020年出版的卷目前已被下载超过125000次,投稿之后收到的第一个决策平均时长为48天。广泛的衡量标准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了解期刊相关性及在其领域内影响力的判断依据。 JPhys Energy是一本采用金色开放获取出版、跨越多学科的期刊,主要发表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和工程在能源技术领域应用的原创研究和综述。我们提供快速、严格的同行评审,所有文章都是开放获取的。 在7月28日,我们还将举办一场免费的在线研讨会,与John Irvine教授、Serena Cussen教授,Laurence Hardwick教授,Paul Shearing教授及Nuria Tapia Ruiz博士共同讨论电池技术的未来。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立即注册报名在线研讨会。>>点此注册报名在线研讨会。 文章推荐 Roadmap on inorganic perovskites for energy applications John Irvine, Jennifer Rupp, Gang Liu, Xiaoxiang Xu, Sossina M Haile, Xin Qian, Alem Snyder, Robert Freer, DURSUN EKREN, Stephen Skinner, Ozden Celikbilek, Shigang Chen, Shanwen Tao, Tae Ho Shin, Ryan O’Hayre, Jake...

16 Jul 2021

IOP出版社助力青年研究人员——积极支持2021年中国材料大会纳米与磁光电功能材料分论坛

7月9日院士报告专场合影:王荣明教授(左一)、许小红教授(左二)、俞书宏院士(左三)、江雷院士(左四)、王中林院士(左五)、张锦院士(右四)、侯仰龙教授(右三)、张加涛教授(右二)、孟令磊(IOP出版社,右一) 2021年7月9日至11日,2021中国材料大会在厦门顺利召开,IOP出版社非常荣幸能够赞助支持大会的D12-纳米与磁光电功能材料分会。D12分会由王荣明、侯仰龙、戴黎明和吴韬四位教授担任分会主席,邀请了近百位相关领域知名学者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 纳米与磁光电功能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能,一直处于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国内外研究主要通过新型材料的开发、微纳尺度结构调控、复合界面合理设计等,形成具有特殊磁、光、电性能的功能材料,在基础纳米科学研究和特殊功能应用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纳米与磁光电功能材料分会结合该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当前纳米与磁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邀请相关学者专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与进展,共同推动纳米与磁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纳米与磁光电功能材料分会在7月9日下午正式拉开帷幕,王荣明教授代表分会组委会致辞。首先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带来仿生超浸润界面体系——基于量子限域超流的能量转换/化学反应/信息传输的报告。江雷院士主要从事仿生功能界面材料的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具有特殊浸润性表面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出了“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设计体系。在超双亲/超双疏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质研究等方面,发明了模板法、相分离法、自组装法、电纺丝法等多种有实用价值的超疏水性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仿生超疏水界面材料。江雷院士是国内仿生学界的领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接着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介绍了第三代半导体的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及其应用。王中林院士是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他发明了压电纳米发电机和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提出自驱动系统和蓝色能源的原创大概念,将纳米能源定义为“新时代的能源”。王中林院士开创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两大学科。王院士目前任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科思技术研究院(温州)院长,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王教授是2019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2018年埃尼奖 (ENI award – The “Nobel prize”for Energy)、2015年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2014年美国物理学会James C. McGroddy新材料奖和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等国际大奖得主。他是中科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 随后来自IOP出版社的孟令磊先生介绍了IOP出版社及其材料,纳米领域相关期刊,以及关于学术出版的相关内容。 茶歇之后,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俞书宏院士介绍了仿生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未来。俞书宏院士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功能化的研究,在聚合物和有机小分子模板对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和维度及取向生长的调控规律、仿生多尺度复杂结构材料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近年来,在面向应用的重要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宏观尺度纳米组装体的制备与功能化、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设计及能源转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俞书宏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副院长等职。2019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后,由来自北京大学张锦院士介绍了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生长方法研究。张锦院士主要从事纳米碳材料的控制生长及其拉曼光谱学研究。他于1997年在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低维碳材料工程中心主任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2019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直以来,IOP出版社始终以助力中国物理、材料领域青年研究人员的发展为己任。在这次分会上,IOP出版社颁发了最佳报告奖人(两名)和最佳海报奖(两名),鼓励青年研究人员在纳米与磁光电功能材料领域做出的贡献。获奖人信息如下: 最佳报告人奖(排名不分先后): 程虎虎,清华大学 师恩政,西湖大学 最佳海报奖(排名不分先后): 李晨宇,清华大学 张孝芳,北京科技大学 院士风采 左上:江雷院士(中);右上:王中林院士(中);左下:俞书宏院士(中);右下:张锦院士(中) 获奖人合影 最佳报告人奖 从左往右依次是:王荣明教授、师恩政(由他人代领)、程虎虎、孟令磊(IOP出版社) 最佳海报奖 从左往右依次是:王荣明教授、李晨宇、张孝芳(由他人代领)、孟令磊(IOP出版社)  

07 Jul 2021

IOP出版社 JPhys Energy: 能源材料女科学家在线研讨会

IOP出版社旗下期刊JPhys Energy期刊最近刚刚获得了期刊首个影响因子:5.967。我们将于7月15日周四下午2:30至5:30举办一场女性科学家在线研讨会,讨论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和进展。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王得丽教授将担任本次研讨会的主席,同时还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葛君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焦淑红副研究员、重庆大学李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肖菲教授、天津大学孙洁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李翠玲教授6位女性科学家作为演讲人报告最新前沿研究,并与研究人员展开在线讨论。欢迎大家免费注册参会,参与讨论! 研讨会日程 参会方式 欢迎参会交流,分享知识与见解, 积极参与互动的参会者还有机会获得精美小礼品哦,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现在就注册参会吧。 温馨提示:本次在线研讨会使用Webex平台,首次观看前需要安装插件,建议您提前下载并安装插件。>>点此注册参会。 研讨会主席 王得丽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王得丽,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获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2008-2012年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2013年初任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电化学能源与环境材料的设计以及性能优化,在Nat. Mater.、Nat. Commun.、JACS、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博士点新教师基金,湖北省科技晨光计划等项目。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青年编委、《JPhys Energy》、《Energy&Fuels》、《储能科学与技术》、《Nano Materials Science》编委。 报告嘉宾 葛君杰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葛君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获2017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PEM 能源体系电催化过程对贵金属的过度依赖和易中毒等核心问题,力图通过对催化活性中心原子层次结构实施改造,探索替代传统催化剂的新型低/非贵金属催化路径,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 Nature Commun.,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等,多篇高被引论文。现任《应用化学》编委,《Nano Research》青年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青年编委,IOAEES理事等。 焦淑红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焦淑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2011年于北京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大学、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PNN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回国后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焦淑红博士主要从事高比能二次电池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进电池体系的材料设计、界面调控和机理研究;共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 Joule,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